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本书由资深青运史研究专家胡献忠研究员积十数年之功倾心撰述,注重挖掘档案文献和重大细节,以70余万字鸿篇巨著全景展示波澜壮阔的共青团百年奋斗历史,主旨鲜明、脉络明晰,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和可读性突出。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百年时序演进和社会变迁为主轴,追溯中国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于斗争中诞生、于危机中转型、于困境中奋起、于变革中创新的不平凡历程。作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大历史观,注重利用原始档案文献,挖掘丰富历史细节,生动记述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团史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重要工作,全景展示波澜壮阔的共青团奋斗历史,深刻揭示共青团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本然初心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的使命担当。本书是广大团干部、团员青年学习中国共青团历史的重要参考。
胡献忠,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馆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运史学科首席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兼青运史专委会主任,中共文献研究会特约研究员,首都高校党建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中国政治与群团改革、国家建构与青年运动、公共政策与青年发展,出版《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社会变革中的共青团》《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与执政党政策选择》等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序 幕
一、晚清大变局与社会变迁
二、政治结社成为时尚和趋势
三、局部组织下的青年运动
四、五四运动与中国青年觉醒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创建青年团组织
一、从老渔阳里到新渔阳里
二、南北呼应的建党建团
三、中共一大与青年团组织
四、团一大在广州东园召开
五、青年团的海外支部
六、初期的运作与奋斗
第二章 搏击大革命洪流
一、在大革命兴起中顺势而为
二、在反帝斗争中敏于行动
三、站在思想理论的高地上
四、“唤醒全国工农群众更加勇敢争斗”
五、在血火考验中坚定革命立场
第三章 紧跟党在土地革命中奋起
一、在低潮中坚持斗争
二、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发展组织
三、建设苏区,保卫苏区
四、少年先锋队与儿童团
五、在曲折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第四章 抗战大势中接受改造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共青团工作格局
二、共青团改造的决策与过程
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青年组织的领导
四、国民党成立三青团
五、中央青委两次提议建团未果
第五章 在解放战争中重建
一、启动重建青年团议程
二、试建工作在解放区开展
三、全国土地会议和青年工作会推动普遍建团
四、建团进程在加速
五、迎着新中国的曙光完成重建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探索
一、社会改革运动中的战斗队
二、投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洪流中
三、在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中发挥先锋作用
四、在新的政治社会环境中探索自身建设
五、党的青年工作的两大重要命题
第七章 开展有青年特点的独立工作
确定过渡时期青年团工作总基调
二、站在“一化三改”的最前列
三、“青”字头的生产建设活动
四、开展有特色的宣传与思想教育
五、科学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第八章 在社会主义艰辛探索中砥砺前行
一、关键时期的关键会议
二、参加“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三、复杂环境中青年工作的探索
四、“六级团委办支部”和“四好团干部”
五、共青团九大及其影响
第九章 经受“文化大革命”的磨炼
一、处于政治运动的风口浪尖上
二、动乱中被摧残的组织
三、“整团建团”的努力
四、团员青年的反思与抗争
第十章 历史性转折与改革新局
一、恢复组织运转与工作重心转移
二、新局面的开创在全面提速
三、在伟大历史转变中释放活力
四、执政党不断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
五、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探索前行
六、基层与改革:团建两大着力点
第十一章 跨世纪搏击市场大潮
一、响应执政党的市场化经济改革方略
二、在市场大潮中推进两个“跨世纪工程”
三、从基层组织建设到团员发展成长
四、跨世纪会议与跨世纪使命
五、跨世纪进程中的共青团工作
六、构建教育服务青年的新型纽带
第十二章 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
一、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与共青团使命
二、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
三、在巩固的基础上推进团建创新
四、新时期党的政治要求与共青团的根本职责
五、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六、“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夯实基层组织
第十三章 走进新时代
中国梦引领共青团前进方向
二、青春建功新时代
三、努力使团组织成为“坚强堡垒”
四、新思想引领新时代
五、奏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时代强音
六、“把新时代共青团的好形象树起来”
结束语
一、中国共青团的根本价值在于当好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二、始终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走在时代前列是中国共青团的职责使命
三、坚持融入社会,投身人民伟大实践是中国共青团的生命之源
四、照顾青年特点,坚持以青年为本是中国共青团最大的工作特色
五、坚持适应性调整和改革创新是中国共青团砥砺前进的内生动力
附录一 100年来中国共青团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附录二 中国共青团组织机构百年变革实录
附录三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后 记
后 记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中国共青团。”共青团历史是中共党史的青年篇。不深入了解党史,就不能真正懂得团史。只有讲清楚党的奋斗历程,才能谈明白团的作为空间。如何看待团史不是孤立的一件事,而是观察整个历史的一个侧面。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进程等大格局去了解、研究团史,才能把握共青团百年征程的意义和真谛。
研究政治组织的发展历程,离不开意识形态认同、组织形态变迁、核心功能发挥、制度机制建设等基本维度。《中国共青团的一百年》每章的历史叙事大体都是沿着这一路径展开的。历史终究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生的,不能把历史事件同今天的情况作生硬对比,一定要从当时政治氛围、经济结构、社会心态、风俗习惯的基本特征与相互关系中,理解那段历史的发生发展。中国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锋队。中国共青团的一百年,是团结带领一代代青年跟党奋斗的一百年。突出青年特色、照顾青年特点是本书的分外着力之处。作为超大规模的青年组织,共青团基层末梢处于实实在在的社会关系之中。从社会逻辑解读政治逻辑,是本书的又一重要尝试。
马克思说:“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时才取得的。”共青团属于政治团体,团史研究当然应以政治史为主,但这并不存在排他性。梁启超的“新史学”、美国鲁滨逊“新史学派”、法国“年鉴学派”不约而同地对既有的政治史提出质疑,强调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文化心理、人口变迁等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这些主张各有其时代原因和现实考量,“新史学”理论自身也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但它毋庸置疑打开了历史研究的视野,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范围。共青团历史研究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政治史为纲,整合或借鉴社会史、文化史、青年史、人口史、心态史等领域的研究,使共青团历史丰富起来、生动起来。
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程,不会停留,也没有终点。任何历史事件无非是这个发展过程的特定阶段中出现的一种现象。人类历史发展有其基本规律,但具体历史进程不是铁轨上的列车,它没有预先铺设的轨道。历史进程是充满矛盾的运动,有着相互冲突的多种力量和利益在起作用,但它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任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历史一旦形成,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和认知,但永远无法改变既成的史实。因此,需要回归历史场景中去理解历史、把握规律,不能超越历史。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对人物、事件的优缺点、长短处加以说明和理解,不能过于苛求前人。
本书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学术积累,注重挖掘新史料,提炼新观点,形成新框架,力求做到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生动性有机结合,确保立意明确、导向正确、史实准确,努力打造出一部可信可读的共青团通史。本书与《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可以说是姊妹篇。这两本书各有侧重,有区别也有联系:一个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运动发展为主要叙述对象,其中也必然要写到共青团的组织动员;一个是以共青团的政治追求、组织变迁、功能发挥为重点关注,其中也肯定涉及青年运动和青年发展。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尊重历史才能超越历史,善待前人才能超越前人。通过对共青团历史的了解和领悟,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可以更好地学习革命先烈、青年英模的家国情怀和担当务实精神,学习前人处理矛盾、解决问题、摆脱困境的思路和做法,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青年组织发展的基本规律,培养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增强历史自信。
本书的撰写、修改与出版,是在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的指导下完成的。感谢业内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使本书能够站在厚实的理论和史实基础之上;感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审读把关,使本书的整体逻辑更为合理,行文表述更为严谨;感谢团中央直属机关单位领导、同事的热情支持和不吝赐教,使本书得以吸纳来自各方面中肯的意见建议;感谢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倾力投入和精心校勘,使本书得以呈现与百年厚重历史更为匹配的分量与品质;感谢所有朋友持续无私的关注、关心、关爱,使本书能够以它应有的样貌展示给广大读者。
要写好中国共青团一百年的历史,绝对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书中不当和不足之处,希望得到广大读者朋友的批评指正,以待日后进一步修订完善。
胡献忠
2023年12月于北京南长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