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董振华(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顾保国(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
主创人员:
《建设人才强国》(燕连福: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建设制造强国》(刘文强: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建设科技强国》(颜晓峰: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少将,全国“2020年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出版工程”入选者)
《建设质量强国》(李刚:中国质量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建设航天强国》(马杰: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
《建设网络强国》(韩喜平: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全国“2020年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出版工程”入选者)
《建设交通强国》(易振国、刘韬: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副院长)
《建设海洋强国》(曹立: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建设贸易强国》(韩宪洲:首都经贸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
《建设文化强国》(李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建设体育强国》(曹卫东: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教授)
《建设教育强国》(范晶:军事科学院大校、全军思想政治教育专家)
《建设美丽中国》(成长春: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教授)
《建设法治中国》(易赛键:重庆旅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第五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教材”作者)
《建设平安中国》(王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建设数字中国》(刘儒: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第五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教材”作者)
《建设健康中国》(卢春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与信息司副巡视员)
《建设健康中国》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紧扣党中央关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建设健康中国的内涵、必要性、可能性以及重大举措展开论述,通过政策解读、理论阐述等深入剖析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意义、形势任务、体系力量与关键举措。本书运用生活化的事例诠释理论,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分析透彻、观点新颖,有助于读者系统、准确地把握健康中国建设的框架和精髓,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建设质量强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我国当前质量发展实际,回顾我国质量发展历程,借鉴国际质量发展经验,全面深入地分析建设质量强国的重大意义、现实基础、目标方向和路径方法,勾勒出质量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与美好愿景。全书从历史、文化、教育、社会等多纬度进行分析,运用图表展示、案例分析、知识链接等多种形式手段进行阐述,内容丰富,语言鲜活,融理论性、专业性、通俗性于一体。
《建设体育中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全面地分析新时代下建设体育强国的重大意义、现实基础、未来目标、重要任务,力图为广大青年读者勾勒出体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实施路线。本书分为九个章节,立足历史、现状、战略意义、理论制度、国内外比较等多角度,就全民健身、中国特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外交,以及新时代中国体育强国之路等问题进行了扎实的论述,系统回答了建设体育强国“为什么”“是什么”“靠什么”等问题。
《建设人才强国》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比较的视角出发,系统回答来了为什么要建设人才强国、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世界发达国家的人才建设之策、人才强国战略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以及如何推进人才强国建设和世界创新高地建设等问题,以期加深广大读者对于人才强国战略的认识,号召广大青年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贡献人才力量。本书丰富而全面,集政治性、专业性、通俗性于一体,是一本符合出版要求、值得阅读普及的读物。
《建设质量强国》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紧扣建设制造强国“为什么”“是什么”“靠什么”等问题,立足历史,放眼世界,展现我国制造业取得的卓著成就,总结分析经验教训,深入全面地阐述新时代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意义、现实基础、突出问题、未来目标、重要任务,描绘出制造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光明前景。
《建设贸易强国》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结合,形式活泼,兼具政策性、专业性、通俗性。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围绕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贸易强国,怎样建设贸易强国主题,阐述贸易强国的科学内涵以及建设贸易强国的战略意义、关键路径,紧扣贸易主体竞争能力、贸易地位掌控能力、贸易平台影响能力、贸易结构优化能力、贸易效益提升能力等关键点,分析当前我国贸易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为构建贸易强国新格局提出对策和建议。本书展现我国贸易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历史经验,描绘贸易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光明前景,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兼具政策性、专业性、通俗性。
《建设教育强国》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现实基础、未来目标、重要任务,阐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从历史、现状、国内外比较、战略图景、发展战略等角度,就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师教育、教育技术现代化,以及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系统回答了建设教育强国“为什么”“是什么”“靠什么”等问题。本书有利于加深读者对教育强国的认识,推动建设教育强国事业。
《建设文化强国》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文化的重要作用、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性、建设文化强国的深刻内涵、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与势、把握好互联网这个大变量、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艺的新使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等十个方面,科学回答“文化强国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怎样建设文化强国”等重大命题,系统阐释“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真理力量。本书植根学术阐释政治,贯通古今,纵横中外,是一部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文化强国建设通俗理论读物。
《建设平安中国》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为指导,科学阐明平安中国建设的战略意义和总体目标,全景展示平安中国建设的发展现状、宝贵经验、辉煌成就和未来愿景,系统阐述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丰富内涵、重点任务、组织保障、工作机制、科学方法和载体抓手等。
《建设网络强国》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回顾网络强国建设的发展历程,展现网络强国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系统梳理网络强国建设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详细剖析信息化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紧扣网络技术创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产业、网络主权、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国际合作、网络人才等,全方位展示网络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建设法治中国》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围绕为何要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为了谁、依靠谁、保障谁,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如何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领导等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点问题,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作了全面深入阐释。本书集政治性、专业性、知识性、通俗性于一体,有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引导广大读者做法治中国建设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
《建设美丽中国》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阐述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意义、主要目标、实践要求、根本保障,生动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入解读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描绘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新画卷。本书内容充实,说理透彻,风格清新,兼具思想性、理论性和通俗性。
《建设数字中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回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和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发展历程,全面总结了数字中国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骄人成就,系统描绘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蓝图,展望了“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2035年我国加快数字中国建设与发展的远景目标。本书立意高远,结构完整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是一部兼具政策性、专业性、普及性、前瞻性、启迪性的通俗理论读物。
《建设科技强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际,以通俗理论读物的形式,梳理了科技强国建设的九个重要问题,阐述了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基础优势和差距挑战、发展路径和政策措施等,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现实指导和动力激励作用。
《建设航天强国》》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聚焦为什么建设航天强国、怎样建设航天强国等问题,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实践维度科学阐述航天强国建设的内涵,展现我国航天建设取得的杰出成就、作出的重大贡献,描绘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以此激发全民族的自豪感、荣誉感、自信心,激励广大青年投身航天事业与国防科技工业,努力实现航天梦、中国梦。
《建设交通强国》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聚焦建设交通强国战略目标,从基础设施、交通装备、运输服务、科技创新、安全保障、绿色发展、开放合作、人才队伍、完善治理等十个方面,深入剖析“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的丰富内涵,科学回答什么是交通强国、为什么要建设交通强国、怎样建设交通强国等重大命题,全景描绘我国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宏伟蓝图。
《建设海洋强国》本书立足国情、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根植学术阐释政治,是一部融思想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交通强国建设通俗理论读物。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阐释建设海洋强国方略,全景展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现状和辉煌成就,系统描绘我国建设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健康、海洋安全稳定、海洋管控有力的海洋强国美好前景。本书紧扣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聚焦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治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植根学术阐释政治,是一部融思想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海洋强国建设通俗理论读物。
李刚,高级编辑。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曾任原质检总局办公厅政策研究室主任、办公厅副主任,现任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质量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发表文章数十篇,主要涉及质量管理、新闻理论和科技哲学。参与多项国家课题研究,组织《和谐质检建设研究》《质检形象课题研究》《质检改革重点问题研究》等课题。主编《中国质检体制机制比较研究》《质检新闻话语体系研究》等论著。曾多次承担国家质量工作相关会议的文稿起草任务。研究成果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部委重点课题一等奖等。近年来主要从事质量发展理论研究与新闻理论研究。
主编曹卫东,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计划,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五四奖章。主持国家体育总局重大决策咨询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研究”(2019年)以及重大委托研究课题“新冠疫情对我国体育的影响及应对研究”(2020年);出版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研究》(合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9)、《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21日)、《在建设体育强国的新征程上焕发青春力量》(《中国青年报》,2021年10月14日)、《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光明日报》,2020年12月14日)等研究成果。
燕连福,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现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兼任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国家人才项目入选者。曾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陕西省“六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课题30余项,出版著作10余部,在《人民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红旗文稿》等发表论文120余篇。
李晓利,中国西部贫困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曾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招标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等10余项,参与撰写著作5部,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南京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4篇。
刘文强,管理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先后在清华大学、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作。曾直接参与国家循环经济、电动汽车、绿色工业等国家重大战略制订、若干规划编制和《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研究起草;牵头完成《制造业创新体系研究》等一系列重点课题研究,相关成果被国家重大决策采纳;主持编制若干重点工业行业发展蓝皮书,累计发表40多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兼任中国光伏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及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心主任。
韩宪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主持完成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多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
周洪宇,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从事教育政策、教育理论和教育史研究,出版《教育治理论》《中国教育治理研究》《全球教育治理研究导论》《教育改革论》《教育公平论》等专著20余种,主编出版《中国教育活动通史》(8卷)、“新时代教育治理与教育智库研究丛书”(10册)、“全球教育治理研究系列丛书”(10册)等。在《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300篇,研究成果多次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图书奖、“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风云人物”、2017年入选中国“当代教育名家”(90人)。
李宇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政策、教育理论和教育史研究。多次参与国家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参编出版学术著作多部。
李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翔宇,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等。 赵莉 任职于中央国家机关党校,副巡视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先后在北京市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工作,长期从事组织宣传、业务研究和政工刊物编辑,负责理论教学和培训管理。
傅小强 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法学博士。2003年曾在美国雪城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反恐、国际安全、海外利益保护和囯家安全问题研究。担任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反恐专家组中方专家(2011—2013)。《国家安全研究》编委会副主任。主编《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年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发表论文、评论多篇。
赵韶波 现挂职中央某机关,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多次获省部级奖励,有扎实的工作实践和理论基础。 韩喜平 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吉林省高校首批“学科领军教授”、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先后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纪明,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劳动教育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2011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赴日本北海道大学经济学部公派联合培养。2019年—2020年赴美国西北大学政策研究所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研究。在S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在CSSCI 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
易赛键,江西宜春人,求是杂志社副编审。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博士学位。在求是杂志社政治编辑部、求是网、宣传联络部等从事过编辑记者和经营管理工作。曾在湖北枣阳市挂职市委常委、副市长;挂职重庆旅游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独著《香港司法终审权研究》,编著《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重塑城乡关系》获中组部第五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教材奖。
成长春,男,汉族,江苏射阳人,1957年7月生,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江苏省政协委员,南通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现为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主任,“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江苏乡村振兴智库研究院首任院长。
吴日明,男,汉族,江西余干人,1972年12月生,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研究员,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2014年7月当选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2019年8月被新华日报社聘为“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E起学习”工作室授课专家。
刘儒:经济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领军人才、三秦学者、“汉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长期从事理论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多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拓巍峰:公共管理学硕士,西安交通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长期从事县域经济社会管理工作。曾获2018年陕西省党政领导干部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颜晓峰,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原所长,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出版《创新研究》《认识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重大时代课题与科学理论体系》《科学态度和真理精神》《在历史交汇点上》等著作。
谭小琴,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英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获哲学博士学位。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者、天津市高校思政课领航学者、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科技战略专业委员会理事。曾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教师”“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思政工作者”等荣誉。出版《知本•产业•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多维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用书》等著作。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党委书记、党校校长,硕士研究生,研究员。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中国航天基金会国防科技重大突破专项奖一等奖、中国航天事业50年重大贡献奖、中国航天基金奖,主编《筑梦空天——航天精神在二院》等著作。
易振国 ,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兼部党校第一副校长。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科技专项及交通运输部重大科技专项等,在核心期刊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编著作品多部。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等10余项。
刘韬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工会主席。长期在交通运输部机关和规划研究、教育培训部门工作。主持多项交通运输行业重大课题,参与编写《交通强国建设专项研究成果汇编》等。 曹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高端智库项目首席专家、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与区域发展战略、对外开放与构建开放新格局等。出版《混合所有制研究》《小康经济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等专著5部,主持编写经济学著作20余部,在权威报刊发表文章100多篇。
何广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海洋经济》期刊主编。1986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系,多年从事海洋经济和战略规划研究,历任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处长、处长、副主任、主任。主持完成国家重大涉海战略问题研究项目50余项,编制国家海洋规划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出版专著10余部,在《人民日报》《旗帜》等报刊发表文章50余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发展制造业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等一系列重要观点,为制造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下,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一方面,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都表明,强大、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是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提升自身竞争力、话语权的根本。整体来看,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处在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环节,以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面临着发达国家围堵、后发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的“双重夹击”局面,迫切需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以实现突围。为更好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加深对于建设制造强国的认识,号召广大青年与全社会一起积极投身制造强国建设的事业,特编写《建设制造强国》一书。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全面地分析了新时代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意义、现实基础、未来目标、重要任务,力图为广大青年读者勾勒出制造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与实施路线图。本书共分八个章节,立足历史回顾、国内外比较、现实重大任务等角度,运用语言论述、图片展示、知识链接等多形式手段,系统回答了建设制造强国“为什么”“是什么”“靠什么”的问题,以期广大青年读者阅后对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全面清晰的深刻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凝聚力、号召力,为建设制造强国、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做出当代青年应有的杰出贡献。 前 言
近期,“河北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河南郑州无端赋红码事件”等几个热点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类光天化日、无法无天的丑恶现象显然与当下全面依法治国的主旋律格格不入,与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相去甚远,说明社会上仍有少数人、少数官员法治观念不足、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思维缺失,法治中国建设任重道远。尽管存在以上违法现象,但仍然要看到我们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信心和决心没有变,要看到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有目共睹,要看到人民对法治中国的向往与期待没有变。我们始终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会强调,在政治建设上,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在全面依法治国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在社会建设上,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为推进依法治港治澳、促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1年12月4日,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我们迎来了第八个国家宪法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我国法治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2022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着重就贯彻依法治军战略强调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依法治军纳入全面依法治国总盘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军作出重要部署,中央军委专门制定新形势下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决定。经过这些年不懈努力,依法治军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贯彻依法治军战略,这是党中央把握新时代建军治军特点规律、从强军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法制建设。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体现了从制度建设到治理方式的变化,是治国理政方式的根本变革。可曾几何时,关于人治和法治孰优孰劣的争论,一直困扰着人们。可以说,究竟实行人治还是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更是当今世界各国在进行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必须正视和处理的一项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法治是人类制度文明的共同成果和发展方向,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我们党对依法治国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日趋成熟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在废除旧法统的同时,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后来,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逐渐对法制不那么重视了,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付出了沉重代价,教训十分惨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在立法领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立法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法律法规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不够,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性不足,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还有就是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的立法实际上成了一种利益博弈,不是久拖不决,就是制定的法律法规不大管用,一些地方利用法规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对全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造成障碍,损害国家法治统一。政府是执法主体,对执法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老百姓深恶痛绝,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司法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等等。司法不公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办案人员对法庭审判重视不够,常常出现一些关键证据没有收集或者没有依法收集,进入庭审的案件没有达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法定要求,使审判无法顺利进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全面升级。
市场经济应该是法治经济,和谐社会应该是法治社会。解决制约持续健康发展的种种问题,克服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化解产能过剩、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和尊严、克服执法不严和司法不公,解决人民最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解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互联网管理、加强安全生产、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难题,克服公器私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现象,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反对特权现象、惩治消极腐败现象等,都需要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
如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正是我们党对于上述重大问题作出的长远性、战略性、明确性的回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就都没有意义了。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自此以后,法治中国就不仅是一个法学概念,更成为一个政治概念,从而推动法治理论与法治实践进一步相结合,它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也是对当前和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全面性、变革性与综合性的特征。这一创新概念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和强大的导向定位功能,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题。它向国际社会表明:当代中国在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对全面依法治国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愿同世界各个追求公平正义的国家一道,为增进世界人民福祉作出积极贡献,共同创造人类社会美好的明天。用法治中国这个高度凝练的概念表达法治的要义,既是对当下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的生动写照,也是人类法治文明史上的创举。建设法治中国,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前进道路上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但是我们坚信,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志同道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积极开拓,久久为功,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我们更加坚定了以下重要认识。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五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这“五个必由之路”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中有坚定的信心沉着应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世界所庄严宣告的那样:“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