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师大,名师辈出,桃李天下。一代代学人,如一盏盏明灯,从筚路蓝缕,开启山林走来,不断前行,攀登高峰。先生们的故事和事迹令人叹止。
百年师大,风华正茂;以美育人,桃李天下。
一百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一批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高等艺术专业人才,为我国的美育及艺术教育作出卓有成效的贡献。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任主编,集合全院师资撰写而成。该书从美育思想研究、美术教育、音乐教育、舞蹈教育、戏剧教育、书法教育、影视教育、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等全面、系统地展现该学院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发展历程,立德树人、以美化人的教育理念,百花齐放、名家辈出的生动格局。全书资料翔实、阐述全面、叙述可靠,是一部较好的反映北师大美育及艺术教育发展的史志性作品。
肖向荣,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主任,教育部教育促进会理事。荣获北京市先进个人金质奖章,北京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2021“最美教师”称号。担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广场活动总导演,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核心主创导演,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群众游行活动总导演,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濠江情》演出晚会总导演,担任29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策划及导演,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执行总导演,杭州G20峰会开幕式核心主创、室内版执行总导演,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三大奖项颁奖典礼总导演。在艺术创新和艺术教育领域中具有国际眼光,注重本土意识,是当代文化艺术审美的跨界领军人物,“用艺术讲好国家故事”的时代楷模。
郭必恒,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国民艺术素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理论委员会专业委员。
邓宝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书法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启功书院院长。社会兼职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部中小学美育教指委委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等。
蒯卫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ICTM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亚太民族音乐学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会员、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员、中国美育学会会员等。
王韵,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培养审美心胸,将无功利的审美态度融贯于生活之中的“艺术态度教育”,在启功先生身上也有着鲜明体现。这一“艺术态度教育”就是一般狭义而言的“美育”,这也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旨归:艺术技巧的学习与艺术知识的教授,其最终目的在于审美心胸的养成,将艺术融贯于人生之中。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能够对生活事物抱着“无所为而为的玩索”的欣赏,在人生的长途之中“慢慢走,欣赏啊”(1)。
以俗常眼光来看,启功先生在晚年之前的人生其实颇为坎坷,幼时孤苦,青年求学因家贫而止步于中学,在陈垣校长的鼎力支持之下,三入辅仁大学,却两遭解聘,中年时期由“中学生”幸而“副教授”,却被扣上右派帽子遭受冲击,而在十年动乱即将结束之际,相依为命的母亲、姑母与妻子相继逝去,留下孑然一身。终于在晚年重新恢复名誉、备受世人尊崇,却又与疾痛相伴。他的诗词作品在现代诗家之中独树一帜,其主要内容与特色,如日本学者木山英雄所概括在于“生老病死的戏谑”——将这些坎坷不顺以浅显平易但却格律严谨的韵语加以调侃戏谑。
(1) 如其著名的《自撰墓志铭》中所言:“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启功先生在这幅短小的篇什之中,历数过往经历的苦痛——失学、病痛、妻亡、孤老等,但却并无激烈的悲痛愤慨之情,而是冲淡为一种诙谐、自嘲与豁达,并以巧妙的韵语对仗铺陈而出,在生活的
苦难之中寻找情趣,并凝结为璀璨的艺术结晶。通过对启功诗文与生活的对读, 可以看到他真正实现了现代美育的核心目标——“人生的艺术化”,在艺术实践与鉴赏中培育审美心胸,淡然而潇洒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将人生视为一件艺术品加以雕琢,将艺术之“技”推衍为美育之“道”,实现了专业艺理与人格涵养的交融。
序 言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下,从国家层面把美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促使我们在今天重新看待高等教育体系时,更加从教书育人的层面上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此来响应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整体战略。
——启蒙之光
一束束光,照亮师大百年美育之路。木铎金音,历久弥新,翻开师大的百年校史,北师大美育起源于1902 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之初所设置的“图画”等课程,最早建立了艺术美育和平民教育,后又逐渐增设了以实用主义为主的手工图画专修科,从学科成立之初,师大就把美育视作一种“为他科补助”(1)、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与王国维培育“完全之人物”(2) 之观不谋而合,师大艺术学科的发展是有着针对全人教育、全学科教育的历史的。如今,当我们在讨论现在新时代国家对美育的整体规划时,似乎已然在百年前的师大美育中找到了回应。也就是说,北师大的美
育因子经历百年沉淀,一直传承在她的血脉和基因里。
——师大之人
一群群人,朝着美育面向人人的目标不断奋进,为美育之路添砖加瓦。在新中国成立前积贫积弱的时代,美育承担着或救国救亡或启智去昧的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美育对各行各业以及新中国的艺术教育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1920 年,萧友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创办音乐学科后,随即到上海创办了现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国立音乐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北师大的戏剧学科在洪深先生、焦菊隐先生的带领下从音乐戏剧系分出,并转换为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张肖虎先生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理论作曲教研室主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等职务(1),并开始创建中国音乐学院,一直活跃在音乐教育前沿,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又不断发展成为首都音乐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加快了美育建设的步伐。自2002 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正式建院开始,在黄会林教授、王一川教授、周星教授、胡智锋教授几任院长的带领下,艺术与传媒学院逐渐发展出了艺术全学科配置下的独特的、全面的育人体系。一代又一代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教师与学生们矢志不渝,根据各学科的特长肩负着美育面向人人的使命踔厉奋发,继续沿着这
条美育之路前行。
——美育之种
一粒粒种子,播撒在人们心中。不管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美育对全国整体的高等艺术人才的培养都起到了开枝散叶的作用。从北京师范大学美育的百年民族复兴立场来看,美育有着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北师大的美育是面向大多数人的,是面向最广阔的群众的美育。自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的艺术教育系就开始面向全校为各专业学生开设艺术选修课程,现又开设了《走进艺术》等艺术通识课程,还有“北国剧社”、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一系列面向大众的美育工作。2022 年,艺术与传媒学院开展了“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系列活动,让美育的触达到了更远的群体。第二,北师大的美育从来都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层面上,是为了整体国民素养提升的美育。
2020 年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出,学校美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北师大的美育工作一直以此为基准,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要求自己。第三,北师大的美育一直是作为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工具而存在的。美作为一种特殊艺术语言,跨越了无数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以美育人、以美通心,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大众传播和海外传播的作用。如何通过美的语言、美的作品、美的传播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新时代以来的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每一位中国人美好心灵的时代故事,是北师大的美育一直所专注的。在这条百年的美育之路上,北师大的美育既针对学科高精尖人才的专业培养,又从未离开过以北师大全体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大众美育以及美育面向人人的美好目标,一直在美育之路沿途播种。
一束束光照亮北师大百年美育之路,一群又一群艺传学院的老师走在这条美育道路上,沿途播种,用心灌溉、浇筑着人们心中那颗美的种子,唤醒人们身体里美的基因。在这120年美的历程中,北师大凸显了她在追寻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独特过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深耕美育二十余年,长期致力于综合型创新人才的跨界培养,在今天的大学美育中,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上的交换、传递,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播撒、灌溉每一个人心中那颗美的种子,始终秉持着“我们不是知识的贩卖者,而是作为美的同行者”这样的观念砥砺前行。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肖向荣
2022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