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基础教育新课标改革已如火如荼地展开,新课程教材助学助考的开发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特邀来自国家新课改试验区和国家级培训班的专家编写课标版《教材完全解读》丛书。该系列丛书能帮助学生掌握新的课程标准,让学生能够按照新课程理念和教材学习目标要求科学、高效地学习。该书以“透析全解、双栏对照、服务学生”为宗旨,助您走向成功。
这套丛书在整体设计上有两具突出的特点:一是双栏对照,对教材全解全析,在学科层次上力求讲深、讲透、讲出特色;另一个就是注重典型案例学习,突出鲜活、典型和示范的特点。
为了让您更充分理解本书的特点,挑战学习的极限,请您在选购和使用本书时,先阅读本书的使用方法图示。
编者寄语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2课最可爱的人
第3课土地改革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3年中考名题诠解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第5课三大改造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3年中考名题诠解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9课改革开放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3年中考名题诠解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 1课民族团结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3年中考名题诠解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钢铁长城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3年中考名题诠解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第19课改革发展中钓教育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3年中考名题诠解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3年中考名题诠解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答案与提示
阅读索引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l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
2.开国大典的时间、经过、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3.西藏和平解放的背景、经过、意义
4.用比较区别法,了解建国前后三次重要会议的内容和作用
5.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中国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背景、表现和目的
2.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主要经过和战争的性质
3.战斗英雄的事迹以及所体现的精神
4.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其伟大意义
5.通过比较分析法,认识我国出兵朝鲜的正确性
6.彭德怀谈抗美援朝的意义
第3课土地改革
1.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3.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4.土地改革的伟大意义
5.用比较区别法了解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
6.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时
国家政权的巩固.理解土地改革对中国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我国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原因、目的
2.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实施时间及期间的建设成就
3.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条件、时间及主要内容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和颁布的意义
5.用图示法归纳“一五”期间的建设成就
6.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及形式
3.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意义和遗留的问题
4.用图示法归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5.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后至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这段时期的社会状况
6.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探索过程中的重大失误
3.造成1959一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原因。党和
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的内容及成果
4.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建设成就和典型模范人物
5.用图示法归纳记忆探索时期“左”倾错误的表现
6.结合历史,如何正确看待探索时期出现的挫折与失误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目的和标志
2.“文化大革命”制造的动乱和灾难
3.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4.用数字归纳法识记历史
5.如何理解“文革”发生的必然性,它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教训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原因、条件、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3.党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原因、经过、主要工作及意义
4.用网络记忆法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客
5.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第9课改革开放
1.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背景、实行、影响和新趋向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步骤、格局和成就
3.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中心环节及作用
4.用表格法识记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5.如何理解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 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时间和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阶段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4.用图示法归纳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指导地位的过程
5.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是什么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1.民族的概念、种类、分布、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形成
2.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实行的原因、提出的时间、实行的意义
3.我国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的背景、措施、成果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原因
4.用数字归纳法识记我国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及分布等特征
5.从民族团结政策理解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定制
和宗教信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原因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背景、具体含义及意义
2.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
3.港、澳回归的历程和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4.用表格法归纳港、澳回归的相关史实
5.为什么说港、澳的回归是中华民族百年的历史盛事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台湾问题的由来及其复杂性
2.“一国两制”构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提出
3.两岸关系的变化
4.用系统归纳法识记历史上的台湾
5.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钢铁长城
1.创建人民海军的背景原因、人民海军的建立、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2.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3.导弹部队的建立、职责和发展
4.用图示法归纳我国钢铁长城的构成
5.人民军队的创建发展历程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外交的政策和建国初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2.新中国外交局面的开拓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会议圆满成功的意义
4.巧记历史
5.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认识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1.70年代以前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历程、标志
2.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的出现及意义
3.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事业的辉煌成就
4.用表格法归纳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三件大事
5.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深远意义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1.中国研制原子武器的背景、目的、过程、意义和我国的核政策
2.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及原因
3.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研究的意义
4.用表格法归纳识记我国部分现代科技成就
5.航天事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1.863计划的由来、形成、主要研究领域、总体目标和战略意义
2.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影响
3.用表格法归纳863计划的提出、内容和成就
4.网络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党和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因、措施及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
2.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表现
3.用提炼要点法归纳记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4.教育、科技、经济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新中国文学繁荣的时期和表现
2.建国后艺术的发展和优秀作品
3.全民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原因、历程,竞技体育的发展与成就
4.用特征记忆法归纳新中国体育史上的大事件
5.中国人一个世纪的奥运梦的实现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我国人民衣食住行变迁的阶段和表现
2.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用提纲记忆法归纳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4.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建立这种体系的原因
编者寄语
—一如何学好历史学科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遥远的刀耕火种时代一直传承到信息时代的现在。古往今来多少朝代更迭、治乱兴衰,尽留在浩瀚的历史长卷之中。历史已不单纯只是人类曾经经历的一段过去,一段仅供回首的过眼云烟,它还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荣辱兴衰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激励、警示后世子孙奋发图强的精神财富。回顾历史可以使人充满历史的责任感。牢记历史可以使人以史为鉴,透析历史可以使人睿智豁达。
或许很多初中学生都懂得这些道理,也很想学好历史这门学科,但不知怎样才能学好它,很想知道怎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长期摸索的经验,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要学好历史这门学科,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情投入,乐在其中,积量质变。
历史学科学习的基本要求包括记忆、理解、运用,其中记忆是基础。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所在地点、相关人物以及历史意义和影响都是建立在记忆的前提之下的,记忆量无疑很大。学生不能从开始就幻想不投入或少投入就获得大回报,记忆初期的单调与枯燥是难免的,所以首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完成必要的记忆量的积累。人们往往因为拥有而自豪,由自豪而产生乐趣,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它必然产生质变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二、感官并用,多管齐下。
记忆是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迹,因而在学习中要尽可能调动所有的感官参与其中,手、口、眼、耳并用。要勤写,多读,能观,善听,即听课时笔不离手,各种知识点、关键词做好标识,归纳讨论的内容做好笔记,课堂练习及时做答,预习、复习时眼观文字,口中诵读,聆听于耳,全身心参与,效果明显。
三、学、练、思结合,用好学习帮手。
显然,学习历史绝不是单纯的记忆历史事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强调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形成历史经验、找寻历史答案的能力。要形成这样的能力,就必须学习、训练、思维相结合。一本好的学习辅导书,要能同时满足学生以上三方面的要求才能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此为出发点,我们的《教材完全解读》就进行了科学的版块设计,讲、例、练对照,能够成为你学习的好帮手。
四、注重方略,形成技巧。
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既费时费力,又不实用,也不符合现代的教育思想。大家都提倡用大脑来学习,这就需要方法。其实每一单元的知识经过梳理、整合都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彼此相互关联。有了这个网络,就能够准确把握单一的历史事件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同时才不至于将完整的历史分割。有了这个网络,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和科技成就都会相对清晰起来,对应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我们也希望同学们尽可能的找规律、作对比、列表格、创歌诀、定要点、求特征、显直观,将这些技巧用好一定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信所有付出努力的学生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由泛舟,获得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