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基础教育新课标改革已如火如荼地展开,新课程教材助学助考的开发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特邀来自国家新课改试验区和国家级培训班的专家编写课标版《教材完全解读》丛书。该系列丛书能帮助学生掌握新的课程标准,让学生能够按照新课程理念和教材学习目标要求科学、高效地学习。该书以“透析全解、双栏对照、服务学生”为宗旨,助您走向成功。
这套丛书在整体设计上有两具突出的特点:一是双栏对照,对教材全解全析,在学科层次上力求讲深、讲透、讲出特色;另一个就是注重典型案例学习,突出鲜活、典型和示范的特点。
为了让您更充分理解本书的特点,挑战学习的极限,请您在选购和使用本书时,先阅读本书的使用方法图示。
学法指津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3年中考名题诠解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3年中考名题诠解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3年中考名题诠解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3年中考名题诠解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最新3年中考名题诠解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答案与提示
阅读索引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不同的地理区域
2.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行政区划
4.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
5.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区界线的确定因素
6.四大地理区域的比较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2.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3.表解北方与南方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
4.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5.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文化、饮食差异
6.我国几种主要土壤的分布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1.干旱的西北地区
2.高寒的青藏地区
3.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4.表解我国四大区域的地理差异
5.比较河西走廊、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6.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1.政治文化中心
2.历史悠久的古城
3.建设现代化大都市
4.北京的交通状况
5.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6.水源与北京城市
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1.人多地狭
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3.图解香港和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
4.澳门成为对外贸易港早于香港,经济发展为什么落后于香港
5.香港的海陆位置对其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6.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比较
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1.祖国神圣的领土
2.美丽富饶的宝岛
3.出口导向型经济
4.表解台湾省的美称及含义
5.台湾地形多山的原因和台湾海峡的成因
6.台湾森林树种丰富的原因
7.台湾年太阳辐射能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原因
8.新竹科学园区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高山、荒漠和绿洲
2.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3.潜力巨大的能源开发
4.图解新疆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新疆的绿洲开发与保护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1.时外开放的前沿
2.外向型的经济
3.城镇的发展
4.表解珠江三角洲地区与辽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
5.港澳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前店后厂”
6.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1.丰富的旅游资源
2.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3.部分少数民族的节日(或重大活动)
4.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2.严重的水土流失
3.脆弱的生态环境
4.生态建设
5.图解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
6.图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地上河”的联系
7.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1.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2.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3.沿江地带的城市
4.沿江地带的工业
5.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6.表解法归纳长江沿江地带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7.长江沿江地带的南北辐射作用分析
8.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差异及其利用方式
9.上海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1.中国的基本国情
2.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在世界中求发展
4.图解中国的国情与发展
5.因地制宜、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6.西电东送工程
学法指津
——与同学们谈谈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进入八年级下学期后,地理学习的内容是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的学习目标是学会认识区域并掌握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
学习区域地理一般有哪些方法呢?
一是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某一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
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的分布和基本事实都属于自然地理概况,认识一个区域,一般从认识它的自然地理概况人手。某一区域人口分布和发展、经济部门的地域分布、环境和发展问题、文化的地域特征都属于人文地理概况。上述概况的大部分内容属于地理分布的内容,可以在地图上读出。有些内容无法用地图表现。如气候资料、某些
文化方面的内容,则需要使用资料学习。如果能比较有效地使用地图和资料,就有可能独立地去认识某一区域的地理概况。
二是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或是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事物方面表现,或是从该地区人文地理事物方面表现,或是两者的综合表现。区域的某一特征是区域内相关地理要素组合的体现,比较适合使用归纳的方法去认识。
三是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
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这种综合分析实际上是一个发现影响某一特征形成的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找出主导因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各个影响因素并确定其对该特征形成的影响程度是分析过程,将不同因素的影响结果联系起来勾画地理特征形成的全貌是综合过程。能掌握这个综合分析的过程,就可以独立地去认识某一新区域地理特征形成的原因。
四是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
每个地理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区域间的异同:比较相同或类似的地方,可以加深对地理规律性的认识;比较不同的地方,可以认识地理区域的独特性,加深对。因地制宜观念的理解,并有助于理解和接受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在运用比较方法比较两个区域时.可以分别比较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也可以按要素比较。
当然,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还有许多,上述所讲的仅是“抛砖引玉”,用更多的、更适合于你的学习方法来学好区域地理知识,做到能力提高和成绩提高同步,满怀信心迎接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