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基础教育新课标改革已如火如荼地展开,新课程教材助学助考的开发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特邀来自国家新课改试验区和国家级培训班的专家编写课标版《教材完全解读》丛书。该系列丛书能帮助学生掌握新的课程标准,让学生能够按照新课程理念和教材学习目标要求科学、高效地学习。该书以“透析全解、双栏对照、服务学生”为宗旨,助您走向成功。
这套丛书在整体设计上有两具突出的特点:一是双栏对照,对教材全解全析,在学科层次上力求讲深、讲透、讲出特色;另一个就是注重典型案例学习,突出鲜活、典型和示范的特点。
为了让您更充分理解本书的特点,挑战学习的极限,请您在选购和使用本书时,先阅读本书的使用方法图示。
学法指津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华夏之祖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新典型题剖析
第一单元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灭亡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化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嘛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新典型题剖析
第二单元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期中测试卷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西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新典型题剖析
第三单元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第四单元改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三国鼎立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单元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
新典型题剖析
知识与能力同步测控题
期末测试卷
答案与提示
阅读索引
第一单元
第l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
2.北京人
3.山顶洞人
4.北京人与山顶洞人比较表
5.原始人类用火的意义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3.大汶口原始居民
4.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一览表
5.河姆渡、半坡聚落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
6.地理环境与原始农耕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第3课华夏之祖
1.炎黄战蚩尤
2.黄帝——“人文初祖”
3.禅让制
4.如何看待古史传说
5.禅让的实质及表现
6.黄帝为什么被称作“人文始祖”
第二单元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朝
2.商朝
3.西周
4.公元纪年法
5.从“国家”的产生与形成分析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3.奴隶的悲惨生活
4.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
5.怎样正确理解“青铜文明”与“青铜器”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1.东周的建立及其历史分期
2.春秋争霸
3.战国七雄
4.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5.春秋争霸战争形成的原因及实质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著名的都江堰
3.商鞅变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5.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文字的演变
2.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3.屈原和“钟鼓之乐
4.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
5.商朝时期人们为什么把文字刘写在甲骨上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2.思想家老子
3.百家争鸣
4.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5.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学说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第三单元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1.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2.巩固统一的措施
3.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4.秦始皇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
5.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作用
6.应该怎样正确评价秦始皇
第1l课“伐无道,诛暴秦”
1.秦的暴政
2.陈胜吴广起义
3.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4.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与重要原因
5.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1.文景之治
2.汉武帝的大一统
3.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点
4.正确认识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原因
5.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政治统治发展趋势的影响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3.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
4.汉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简表
5.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3.昭君出塞
4.正确认识民族之间战争的性质
5.西汉的“和亲”问题
6.对秦汉王朝与匈奴和战的认识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出使西域
2.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
4.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简表
5.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2.《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3.华佗和张仲景
4.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简表
5.张衡制造地动仪的意义
6.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2.司马迁和《史记》
3.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4.宗教的本质
5.司马迁修成《史记》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6.秦汉时期,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文化成就及有影响的科技成就
第四单元
第18课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
2.赤壁之战
3.三国鼎立的形成
4.从东汉的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5.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1.西晋的兴亡
2.内迁的各族
3.淝水之战
4.江南地区的开发
5.利用图示法构建知识网络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4.对民族融合实质的认识
5.正确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6.促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
第2l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1.祖冲之和圆周率
2.贾恩勰和《齐民要术》
3.郦道元和《水经注》
4.我国古代突出的科学成就一览表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1.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2.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
3.辉煌的石窟艺术
4.中华文字的演变
5.了解汉字字形的意义何在
学法指津
——怎样学好七年级历史
从七年级开始,学生才系统的学习历史。学习历史虽然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学好历史呢?
第一,要养成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自觉学习的先导,只有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就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第二,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环节。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我们对即将讲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可以通过预习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课堂上获得解答。上课时要认真听讲,勤于思考,善于质疑,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讲故事当仁不让,讨论辩论畅所欲言,表演争相亮相。这样课堂学习会效果斐然。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 .
第三,正确处理好识记、理解和运用这三者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首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识记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要首先弄懂它的意思,这样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记忆复杂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时,也可以尝试采用一些记忆的方法,如歌诀、图表等,不一而足。其次,要正确理解历史现象。这需要我们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指出各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历史史实的前因后果。如果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结构、思维品质,也就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和得出新的结论。再次,要正确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这就需要进行适量的作业训练。只学不练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典型而精当的练习既能从多角度考查我们的学习情况,又可以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从而使我们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
最后,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吃苦精神。爱迪生说过:“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一分灵感加九十九分汗水。”荀子在《劝学篇》中就曾这样论述勤与学的关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我们信心十足,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学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