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从黑水城的发掘考察到西夏国的皇家陵园,从客居中国的西域胡人到隋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中国古代文化让世界瞠目。而这些仅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冰山一角,那些埋藏在厚重的历史尘埃中的文物宝藏将把您带入一个神秘的中国古代文明世界中,这些令人称奇的文物将用各种方式为您揭开了一个个千百年来困扰着世人的历史谜团,本书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您更深入地了解古老而神秘的中华文明。
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进入“中国考古”探秘的神奇世界。
发现虞弘墓(上)
发现虞弘墓(中)
发现虞弘墓(下)
寻找失落的年表(一)
寻找失落的年表(二)
寻找失落的年表(三)
船说(上)
船说(下)
尘封不住的西夏(一)
尘封不住的西夏(二)
尘封不住的西夏(三)
尘封不住的西夏(四)
尘封不住的西夏(五)
发现虞弘墓
1 999年7月.王秋生正在村口的土路上挖水沟.突然,铁锹碰到一块硬物。路面与硬物之间距离很近。王秋生把浮土拂去.露出了一长段白色石板。
这是什么?
王四华和其他邻居闻讯赶来。大家沿着石板继续向四周挖掘。慢慢地,村民发现了方形的四道墙壁,中间是一个汉白玉石制屋顶。大家猜测这应该是个墓室。
围观的村民越来越多.为了不让古墓遭受进一步的破坏,王秋生夫妇找来木头做成护栏.将古墓围起来。
王郭村村民王四华说:俺们也晓不得,只知道是个墓子。可是按照俺们农村的说法,俺们也不能动,这个墓子,我们都有些害怕。而且这不也快,再有两三天,就到了农历的六月,我们就想到了六月再说吧。
王四华所说的当地习俗,就是农历5月.不能动土挖墓.否则对发现者很不吉利。
正是这个古老的习俗.使一座价值重大的古墓有幸保存了它的历史原貌。
然而转眼已是7月.太原的雨季来了。墓葬如果不及时发掘整理,后果不堪设想。
7月9日.正在王郭村指导修路的区建委主任武春晖听到了这件事。他敏锐地感到事情的重要,立即电话通知了李爱国所在的晋源区文物局。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文物旅游局副局长李爱国说:我们赶到现场,通过分析,也认为是一个很重要的墓葬。因为各种迹象表明,这种墓葬我们此地没有出土过。所以我们及时报告了上级文物部门,对此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
1 999年7月1 3日,由山西省考古所、太原市考古所、晋源区文物旅游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驻挖掘现场。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文物旅游局副局长李爱国说:在我们太原7月是很热的,而且又是个雨季。为了确保出土文物的安全和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就在出土地搭起了一个帐篷,当时帐篷内的温度比帐篷外高十几度,我们在里面工作汗流浃背,憋气,真是难以忍受那种感觉。但是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和惊奇的发现,使我们顿时兴奋,那种感觉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
古墓发掘过程中,令考古队员兴奋的事接踵而至。
首先,他们发现那个汉白玉石制屋顶采用了歇山顶的形式,这引起了主管建筑考古工作的太原市考古所所长李非的注意。
山西省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非说:歇山顶式的建筑物在中国的形成是有个过程的,完整的形成是在战国到西汉期间,当时的屋顶形式有五种,一个是庑殿顶,一个是歇山顶,再一个是悬山顶,另外一个是囤顶,最后一个就是攒尖顶。这五种建筑的形式就反映了当时建筑上一种等级的差别,特别是歇山顶,歇山顶在一组建筑群里,皇亲贵族、宗教祭祀建筑群里,它是仅次于庑殿顶的一种形式。
李非看到这个汉白玉歇山顶.感到非常惊讶。在太原地区.这样的墓葬很少见。墓主人采用歇山顶.说明他的身份一定不寻常。
山西省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非说:这个墓葬的主人非同一般。为什么这么
说呢''因为在陕西地区5 O年代末就发现了一座隋朝时期的,叫李静训的墓葬,它就是石制的歇山顶。7 O年代初,在陕西西安地区,又发现了一座叫李寿的青石的歇山顶墓葬。两个墓主人身份都非同一般。据此推测这座墓葬的墓主人的身份,一定是达官贵族,或者是和皇家有关联。
李静训,虽然死时只有6岁,但生前深受隋炀帝的宠爱,因此葬礼极其奢华。李寿是唐初的淮安靖王。李姓王爷的墓葬,其规格更是不凡。二人都是皇亲国戚,身份显赫。然而他们采用的石料也只是山陕地区常见的青石。而这座墓葬所采用的汉白玉却是几百公里外河北曲阳的特产。墓主人既采用歇山顶的形式,又千里迢迢耗费人力物力运来汉白玉,他究竟是谁,什么身份?一股强烈的好奇心和兴奋涌动在所有考古队员的心中.
考古队员谨慎地铲去汉白玉石料周围的泥土——古墓终于露出了它的冰山一角:歇山顶下,是一个全部由汉白玉组成的方形石椁。
石椁出土时椁门已经损毁严重,现在就只剩下门楣了,然而从它那仅存的雕刻上,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门的雕刻之精美或许会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椁门两侧的汉白玉石壁上.两个谁都想不到的浮雕,一下子惊住了在场的所有人。这些人物形象.决不是在中国大地上进行考古挖掘时常见的样子。他们高鼻深目.发型奇特。这是椁门右侧的浮雕,牵马图。牵马图中描绘了四个仆人.他们身穿圆领窄袖红色长袍。即使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衣服的颜色依然鲜明。这位牵马者的头发用丝带束起,在头顶处挽一花结.上面似乎还有头饰。更有趣的要数中间的这匹马.马身上没有马镫,只有一个类似扎起口的口袋状的东西。马尾中部用丝带束成蝴蝶花结。马身下还围绕着两条狗。浮雕上部有两只乌,其中一只鸟的脖子上也系着飘带,微微向上飘起。这种马尾束结、鸟颈束结的样式是常见于西亚波斯和中亚的习俗。最奇特的是画面下方的这匹马.它长着一双翅膀。带翅膀的动物同样是西亚和中亚常见的艺术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