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毛泽东决胜之道》最初是为军事战略学的研究生教学而写作的,是在作者给研究生讲课的过程中,边进边写完成的。书中集中了多年来作者对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思考与研究成果。作者基本循着实践发展的自然道路,从战争实践与战略理论的结合与发展中分析战略理论的内涵与意义。
谭一清,湖南津市人。1977年考入扬州教育学院学习,后留校任教。1983年考入中央党校,先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研究员。出版学术专著9部,代表著作有《才智胆略人格的较量——战场上的毛泽东与蒋介石》《军事家毛泽东》《军事家邓小平》;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有〈书生政治家——瞿秋白曲折的一生〉等译著出版。
第一章北伐战争战略指导及其对中国革命战争
初期战略指导的影响
孙中山的军事战略思想
北伐战争的战略指导
北伐战争战略遗产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第二章从“十六字诀”到“诱敌深入”
十六字诀的形成及其战略意义
诱敌深入的提出及其运用
第三章 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战争总战略
的形成与发展
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理论的初步
形成
中国革命的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必须走农村包围城
市的道路
依托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面”对“点、线”的战争
第四章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理论的全面总结
关于战略问题的争论与毛泽东军事著作的产生
毛泽东军事战略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兵民是胜利之本
(二)积极防御
(三)战略的持久战,战役战斗的速决战
(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第五章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战略指导
之比较
两种不同的抗战路线
抗日战争初期防御作战的战略指导
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构想
消极等待与积极抗日
第六章军事战略转变和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指导
正确分析战争情况,适时进行战略转变
战略转变关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非常之大
对弱小者来说,首要的问题是避免不利决战
用战役战斗的决战胜利,创造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
实行战略决战,夺取战争胜利
第七章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际战略
建立国际抗日统一战线——对英美关系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对苏政策
努力建立与日本人民的统一战线
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
在国共冲突中力争“中立美国”
美苏妥协并不要求各国人民随之实行国内妥协
第八章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指导
出兵朝鲜的战略决策
根据敌情变化,适时调整战略指导
(一)作战形式上因敌变化
(二)作战方法上扬长避短
以打促谈,力争有利条件下的和平
第九章新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
近代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斗争的启示
利用矛盾的制衡战略
积极防御的威慑战略
统一战线的联合战略
第十章军事战略理论在和平时期的发展
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发展
人民战争理论的发展
核战略理论的发展
对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战略思考
参考书目
后记
第二章
从“十六字诀’’到“诱敌深入’’十六字诀是毛泽东在红军创
建时期总结出的农村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是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初期斗争中的生存秘诀,也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第一块重要基石。随着红军队伍的壮大和根据地的不断发展,红军的作战形式从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诱敌深入的战略思想提出了。诱敌深入是十六字诀在战略指导上的发展,集中体现了红军反“围剿”斗争的主要作战指导原则。
十六字诀的形成及其战略意义
1927年底,正值国民党新军阀李宗仁对唐生智的战争发生之际,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多数卷入混战,这就给了初上井冈山的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一个生存发展的客观有利条件。毛泽东利用这一时机,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财物,频繁发展游击战,向四周扩展地盘。据当时的文件记载,“以宁冈为大本营,分派部队向各处去游击,平均九天一次战争”。(1928年6月15日,杜修经给湖南省委的报告。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一辑,第2册,第2页。)这些战斗大多以对付当地保安队、挨户团为目标,然后在当地建立党组织,发动群众,为部队筹款。这些频繁的游击战斗为十六字诀的产生提供了实践基础。
在最初的游击战中,红军积累着作战经验。
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第一营由宁冈西进,击溃茶陵靖卫团,占领了茶陵城。红军一举拿下小城镇,欢欣鼓舞,准备在此建立根据地。12月,敌人1个团来攻茶陵,第一营与后来增援的第三营拼力扼守,抗击1天多时间,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出战斗返回宁冈。这次战斗虽给敌人一定杀伤,但自己损失很大,付出了很大代价。这就说明,红军以弱小的兵力打这种守城的消耗战是不明智的,常常是得不偿失。
第二回就聪明了。1928年1月初,毛泽东率第一团由宁冈向南发展,先在大坑击溃敌靖卫团一部,占领遂…Ill随后便在那里分散做群众工作,建立了党组织、工农兵政府和赤卫队。2月,敌人以优势兵力进攻遂川,工农革命军未做抵抗,敌进我退,主动返回宁冈。这一次的战斗,发展了地方组织,埋下了革命火种,扩大了红军队伍,得利回师,敌人亦无可奈何。
上述两次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给了井冈山红军以深刻体会。与此同时,由我们党领导的万安农民自卫军,先后与敌人进行过10多次较大的战斗,其中就有围攻城镇,袭击小敌,避开大敌等多次作战经历。
1928年1月中旬,赣敌第二十七师以第八十一团和第七十九团的1个营,由吉安进至泰和,准备进攻万安,接着又以1个营进占宁冈新城,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进剿”。为了对付敌人的进攻,毛泽东在遂川主持召开了遂川、万安两县县委联席会议。就在这次联席会议上,十六字诀的雏形诞生了。
据参加会议的人回忆,毛泽东在会上“教导我们对付敌人的办法,要看敌人的多少,了解敌人的情况,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人来了我们就退,敌人去我们就追”。(《毛泽东亲自主持的遂万联席会议旧址原貌》(1971年),遂川县革命博物馆资料。)另有回忆,“会后毛泽东给部队上军事课时,讲了十二字秘诀,叫做: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星火燎原》季刊,1982年第2期,第14页。)
有了上述作战原则,毛泽东带领红军在强敌进攻面前撤出遂川,以工农革命军第一、第二两团兵力,集中攻歼进占宁冈新城的敌1个营,在赤卫队的配合下,我军由南、北、东三面攻城,虚留一面,驱敌至城外我预伏地区全部歼灭,一举攻占新城。这一仗打得十分精彩,俘敌近300人,打破了敌人对井冈山的第一次“进剿”。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一部分农军到达宁冈砻市,与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5月到6月,红四军先后击退江西和湖南敌军组织的多次“进剿”和“会剿”,胜利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总结了红军这一时期在井冈山的卓越斗争。他写道:“四月以后湘赣边界的割据,正值南方统治势力暂时稳定的时候,湘赣两省派来‘进剿’的军队,随时都有八九个团以上的兵力,多的到过十八个团。然而我们以不足四个团的兵力和敌人斗争四个月之久,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的组织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壮大,原因就在于湘赣边界的共产党(地方的党和军队的党)的政策是正确的。当时党的特委和军委的政策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军队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正规军队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集中红军相机应付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毛泽东军事文集》第l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毛泽东的话总结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经验,全面揭示了井冈山斗争胜利的真谛。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伟大创举,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树立了光辉榜样。
1928年底,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到达宁冈,同红四军会师。第二年1月,为打破敌人第三次“会剿”,并解决根据地的经济困难,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出击,创建了赣南、闽西根据地。
经过近三年频繁的游击战斗,毛泽东进一步阐发了以十六字诀为核心的游击战理论。1929年4月5日,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写道:“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与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展是一天天扩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我们用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1页。)
十六字诀产生后,得到了当时的党中央的承认和推广。党中央于1929年6—7月间,把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转发给贺龙、湘鄂西前委和四川省委,指出“这些经验很可以作你们的参考”。
十六字诀反映了红军早期游击战的作战指导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中央转发了红四军的作战指导经验以后,鄂豫皖、湘鄂西、赣西南、赣东北等革命根据地吸收十六字诀的内容,先后提出了反映本地区特点的游击战术原则。例如,1929年11月,鄂豫边特委提出了七条作战原则:1.集中作战,分散游击;2.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3.敌情不明,不与作战;4.敌进我退,敌退我进;5.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6.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扰乱敌人,次采取突击的方式;7.敌人如有坚固防御工事,不与作战。
1930年6月,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在总结红十军作战经验的基础上,归纳了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即: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声东击西,避实打虚;集中兵力,争取主动,打不打操之于我;扎口子,打埋伏,打小仗,吃补药,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就跑。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从一九二八年五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25页。)
十六字诀看似朴素却包含着深刻的战略内涵。
第一,十六字诀反映了红军反“围剿”作战全过程的指导规律。
反“围剿”的战争形式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形式。毛泽东指出:“从游击战争开始的一天起,任何一个独立的红色游击队或红军的周围,任何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周围,经常遇到的是敌人的‘围剿’。敌人把红军看作异物,一出现就想把它捕获。敌人总是跟着红军,而且总是把它围起来。这种形式,过去十年是没有变化的,如果没有民族战争代替国内战争,那末,直到敌人变成弱小者、红军变成强大者那一天为止,这种形式也是不会变化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12页。)
在这种反“围剿”战争的一开始,往往是弱小的红军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地位,强大的敌人处于进攻和主动的战略地位。十六字诀解决了在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条件下,如何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化被动为主动的问题。它要求红军在强大敌人的进攻面前,扬长避短,不以攻城略地为目标,而以灵活机动的作战形式,巧妙地转换防御与进攻两种作战形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最终打破敌人的“围剿”。
十六字诀虽然产生于红军早期游击战时期,却对后来历次战争阶段都有战略指导意义。彭德怀在抗日战争初期曾说过:“毛泽东同志曾经发明了一个有名的十六字诀的游击战术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一原则虽是十年前的发明。在今天的民族革命战争中,仍然是用得着的。”(《八路军怎样作战》,新生出版社1938年版,第45页。)
随着红军的发展壮大,游击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新的作战形式也在战争实践中不断产生,但战略指导思想的基础仍然是十六字诀。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这时是军事原则的新发展阶段,内容大大丰富起来,形式也有了许多改变,主要地是超越了从前的朴素性,然而基本的原则,仍然是那个十六字诀。十六字诀包举了反‘围剿’的基本原则,包举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两个阶段,在防御时又包举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的两个阶段。后来的东西只是它的发展罢了。”(《毛泽东军事文集》第l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25页。)
第二,十六字诀体现了毛泽东战略思想的精髓。
十六字诀要求选择对我有利的时间、地点、方式来与敌人交战,而决不以敌人所希望的时间、地点、方式来作战,反映着作战指导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力争战场主动权的基本精神。同时,它又要求注重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不打得不偿失的消耗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贯穿着作战指导中的利益原则,即所谓“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子兵法.九地篇》)
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曾在接见外国代表团时讲到:所谓战略战术者,说过来说过去无非就是这四句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走,你就打不着我;打,我就要打上你,打准你,吃掉你。打得,不打就是机会主义;打不得,只打不走,是冒险主义。我能吃了你的时候就把你吃掉,一口一口地吃。吃不下你时,也不让你吃了我,时机不成熟,我主力不和你硬拼,同你脱离接触。这些思想是毛泽东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
十六字诀体现着上述战略战术思想。当着强敌进攻之时,我军打不赢,那就实行退却,走。这在红军反“围剿”战争的初期,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几乎所有作战初期,我们都采用了走的方法,不与强敌进行正面交锋的阵地战。当着敌人驻扎下来,我们就以小股部队配以人民群众扰乱敌人,不让敌人安宁。这一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中表现得尤为出色。毛泽东提出动员全国的老百姓,在日本占领地上与敌人实行犬牙交错的战争,使侵略者一天24小时都不得安宁。当着敌人疲惫、退却之际,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之时,就是我军打击敌人的有利时机。只要有利,我军就一定发起进攻,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争取战争胜利。
第三,十六字诀是对中国传统战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十六字诀主要地来源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同时也吸收了中国古代优秀军事遗产,特别是孙子兵法的精华。孙子主张慎战,要求指挥员力争战场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他提出了许多有关攻防问题的带有普遍战略意义的观点,如“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对于强大敌人的进攻,孙子主张:“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等等(《孙子兵法》)。稍作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十六字诀汲取了孙子关于攻防的战略理论,并将这种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符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战略指导原则。
20世纪30年代,中共党内教条主义盛行,一些人以留学苏联懂得马克思主义相标榜,排挤和打击像毛泽东这样土生土长的军事领导者。他们讥讽井冈山的斗争经验是“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他们写文章批评毛泽东:“把古时的《三国演义》无条件地当作现代的战术;古时的《孙子兵法》无条件地当作现代的战略。”(《论战术战略的时代性与我们红军目前对于战术战略认识问题》,见《革命与战争》1932年第1期。)实践证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产生于中国革命战争实际、吸收了中国传统军事理论精华的战略战术原则,使中国革命战争初期的反“围剿”作战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辉煌的胜利;而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却因为照搬苏联红军的正规作战经验,在第五次反“围剿”的作战指导中,使红军遭到严重失败,最后不得不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