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这部书自从初版以来,曾有日文译本在日本出版;还有香港刊行的本子。据知也有人译成英文。可惜的是,这些本子缺了一大块,原因是编者自己漏了许多。这当然是一种不幸。
这里是顾颉刚大师一生心血的闪光晶体,展示了他老先对中华民族之远古先人的深刻探索,也展现了顾先生的渊博与精深,更显示着这位鼎鼎大名的史坛巨人对于古史的谙熟、通晓及其铿锵有声的独到见解。
这是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研究成果,以致于所有谈论,即使是遣辞造句,也经过精心推敲的。例如对中华上古各族的分分合合,都不随意动用些不科学的语言。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1926年后,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通讯研究员、院士。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和学术和委员。
他是我国《古史辨》派的创始人,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主持校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主要论著有《古史辨》、《三皇考》、《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秦汉方士与儒生》、《当代中国史学》、《中国疆域沿革史》、《孟姜女故事研究》、《吴歌甲集》、《妙峰山》和《顾颉刚全集50卷》等。
何启君,(1919——1998),1932年参加革命,1937年到抗大学习、工作。1941年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做青年工作。1949年调任天津市教育局长,1960年调任国家体委宣传司司长。
序言
前言
一、中国民族史概要
1.打破两个错误的观念
2.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和发展
(1)商
(2)周、秦
(3)汉、
(4)三国、两晋
(5)隋、唐、五代
(6)宋、辽、金
(7)元
(8)明
(9)清
3.各民族神话中的祖先
(1)盘古开天辟地
(2)三皇五帝的各种说法
(3)夏、商、周的传说和历史
二、经书、子书和战国古书
1.最早的中国文字
2.经书漫淡
(1)《诗经》
(2)《尚书》
(3)《礼经》
——《仪礼》
——《周礼》
——《礼经》
(4)《春秋经》
——《佐传》
——《公羊传》
——《榖》
(5)《孝经》
(6)《论语》
(7)《孟子》
(8)《尔雅》
(9)《易经》
(10)经书杂论
……
三 中国史书
四 杂史
五 经学、汉学
六 清代古学整理、考据学
七 史料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八 略谈中国古代社会
九 浅谈中国古代社会
十 中国宗教史略
十一 中国哲学史略
十二 中国历代京都和北京小史
后记
修订再版后记
校订后记
三版校订后记
摊开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是顾颉刚先生的谈话记录。顾颉刚是什么人,这对于我国史学界、学术界,是很熟悉的,但是对于一般青年读者,则有些陌生。
有一位史学界的老同志,为了便于我写篇小序,以简略介绍顾先生,就给了我一篇史学家白寿彝同志的《悼念顾颉刚先生》和《顾颉刚先生主要学术年表》。后者,是“悼念顾颉刚先生学术报告会筹委会”在一九八一年所制。
主要根据这两篇文章,我简要说说顾颉刚先生其人其事。
顾先生是我国著名史学家。他是江苏苏州人,一八九三年生,一九八。年十二月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有七。
他四岁读《四书》,七岁读《五经》。十岁开始每天作文一篇,作经义、史论、策论。十一岁读《纲鉴易知录》。一九二。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并留校为助教。他先后在广州中山大学、北京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等学校当历史学教授。我听到有的史学专家对我讲:“顾先生是我的教师”,“我听过顾先生的课”。应当说,他对于培养我国史学人材,有过重要贡献,是一位老的史学教育家。
史学家白寿彝同志说:“颉刚先生,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在古史研究上有卓越的成就,在历史地理学和边疆地理学上有新的发展。他对于民俗学和通俗读物,也都是热心的提倡者。”
又说:“颉刚先生对史学的见解,几十年来在史学界有广泛的影响。”
又说:“颉刚先生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是一位有成就、有地位的历史家,给我们留下的丰富的学术方面的遗产,在国内外享有相当的声誉。”
以上,就应当说是我国史学界对于顾老的公论。
顾老生平著述甚多。我略作摘引于下:
一九二三年,著《<诗经>的厄运与幸运》、《与钱玄同论古史书》。
一九二四年,著《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一九二五年,著《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妙峰山香会调查》。
一九二六年,著《古史辨>第一册自序》、《秦汉统一的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
一九二九年,著《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
一九三零年,编写《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及《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一九三一年,著《尧典>著作时代考》。
一九三二年,著《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
一九三三年,著《汉代学术史略》(后改名为《秦汉方士与儒生》)。
一九三五年,著《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王肃的五帝说及其对于郑玄的感生说与六天说的扫除工作》、《三皇考》。
一九三九年,著《中华民族是一个》。
一九四零年,著《燕国曾迁汾水流域考》。
一九六一—一九六六年,作《周公东征史事考证》。
一九六二年,他的《<尚书.大诰>今译》(摘要)发表。
一九七八年,整理旧作《<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
一九七九年,著《“圣”、“贤”观念和字义的演变》。整理旧作《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并开始发表《<尚书>校释译论》。
一九八零年,整理旧作《禹贡中的昆仑》、《邹衍及其后继者的世界观》。编订《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一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有一位老史学家对我说:“顾先生是以《古史辨》起家的。”所谓《古史辨》,是颉刚先生把他和别人研讨古史的论述,加以编集而成,先后共有八册。考辨古史,他从一九二零年就开始了。
例如,他所编的《古史辨》第三册是讨论《周易》与《诗经》;又如,《古史辨》第五册,是讨论经学的今古文问题,而其第七册,是研讨神话传说时代的古史。
顾老在考辨古史的学术活动中,是有其独到见解的。例如,他认为“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了春秋孔子时,最古的人是尧、是舜。接下来,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心目中的古人就有了更古的黄帝和神农。再接下来,到了秦朝,就有了较之黄帝更早更古的三皇。而到了汉朝以后,人们说最早还有盘古。
顾老,按照他对于古史记载的看法,认为有些古史传统说法,必须打破。比方说,他认为,古代的神话中人物“人化”之极,把古代说成了黄金世界。其实春秋战国以后的一些古代观念是春秋以前的人所没有的。所谓“王”,只有贵的意思,并无善的意思。自从战国时的政治家,要依托古王去压服今王,就极力把“王道”与“圣功”合在一起。于是把古王的道德功业夸说成高到极顶,好到极处。他认为,要懂得五帝、三皇的黄金世界,原是战国后的学者造出来,以便给他当时的君王做样子的。
在考辨古史时,顾老为什么从一九二二年开始,就花了力气研究《尚书》呢?这是因为他感到我国封建史学体系,主要是从战国到西汉的儒家们来完成的。通过这般儒家的手,确立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一古史系统。而这个时期的儒家们,主要是靠了《尚书》来创建其古史体系的。要想摧毁这一封建史学体系,就必须摧毁《尚书》的经学地位,驱散它本来面目上蒙着的迷雾。所以,顾先生一生的主要力量,实际是放在对《尚书》的整理与研究上。顾先生搜集、积累有关《尚书》的丰富资料,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写成笔记达数十巨册。他以充分论证,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利用《尚书》而编成的古史系统。(见白寿彝的《悼念顾颉刚先生》)
顾老是我国近代的史坛大师,在学术上贡献大、影响广。他在政治品格方面如何呢?也应当说一说。
我有一位抗大二期的同学,他是抗战前的老党员,叫王念基。他对我说:顾颉刚在“一二.九”运动的前后,曾经和我们秘密党员有来往。这位党员经常写些文章宣扬我党抗日救亡的主张,发表在顾颉刚所主持的“通俗读物编刊社”所印发的一些小册子及顾老主编的《大众知识》上。而且,颉刚先生当时以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的社会身份,在以他为社长的编刊社里,还掩护过我党的一些活动,保护过我党党员。这些史实,那个亲身经历过的老党员,在解放后曾几次写过回忆文章,加以记叙。这位抗战前的老党员,名叫郭敬。他在悼念与追记(未发表)的文章里叙道:
“双十二事变后,编刊社拥护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
“我和社内的几个党员和民先队员,是用顾先生的名义分别聘请来工作的。充实了编刊社的力量,掩护了党、团员的活动,使编刊社成为党员和民先队员在白色恐怖下的一个秘密立足点。”据说,顾先生本人开始不知道他们是共产党,但到后来是知道此事的。
“社长顾颉刚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国内外著名的史学家,热心抗日救亡和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事业。平时他虽不在社内办公,但实际上编刊社是在他的领导和支撑下才能存在。他待人接物和蔼亲切,视社内青年如门生弟子,工作中以身作则。为了编刊社的生存和发展,他对南京政府和有关当局,不能不有些往来,但他对国民党蒋介石投降反共的行为是反对的,对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同情的。他很谨慎,在给南京政府文教主管人送编刊社出版的样书时,嘱咐我们把《对内团结御侮,对外一致抗战》和类似的几种宣传进步思想的小册子不要送。他知道这些书的出版容易受到迫害和查禁。”
“通俗读物编刊社”的前身是顾先生创立的“三户书社”。从“九一八”、“一二.九”到抗战,在顾先生努力下,出过各种小册子前后有五、六百种,如《傀儡皇帝坐龙廷》、《二十九军大战喜峰口》、《义军女将姚瑞芳》、《打汉奸》等。到了一九三八年,该社迁到西安,还编印了《八路军大战平型关》和八路军《火烧阳明堡》等小册子(见郭敬同志的悼文)。这些小册子先后共发行五千万册,拥有广泛的读者,影响很大。
在“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三省之后,顾老参加燕京大学教职员学生抗日会。他主办“三户书社”,所谓“三户”,是取“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意思。用通俗读物的形式,进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宣传。
这些,可以证明顾老在“九一八”事变时,在“一二?九”运动中,在抗战前夕的政治风貌和进步活动。这对于一位有社会地位的学者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顾先生在一九二五年大革命时,在五卅运动时,曾经为《京报》编过《救国特刊》。他写了《上海的乱子是怎样闹起来的?》和《伤心歌》。
一九一九年,顾先生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曾参加新潮社,写《对于旧家庭之感想》,署名顾诚吾,发表于《新潮》。中国近代史上有若干大的人民革命运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 动,一九二五年的五卅运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后的人民反日救国运动,一九三五年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一九三七年的抗战斗争,都是些大的人民革命斗争。顾老在上述这些革命浪潮里,在重要的历史关头,在重大的人民斗争中,是有过重要进步活动的。他并非只是埋头书斋的人。
解放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热爱社会主义制度。他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又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委员和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还被选为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
一九五四年,总校《资治通鉴》。一九五五——一九五七年,他校点《史记》。一九七一年,他和其他史学家奉中央之命,主持校点《二十四史》。
我从一九六六年春以后,就再也不曾同他见过面。后来,我曾问过一位史学家,我说:“在‘文化大革命’中,顾颉刚先生大概是平安度过,没有挨斗吧!他不是毛主席、周总理点名要他校点《二十四史》吗?”
谁知道,回答是这样的:“哪里!哪里!顾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中,挨斗不少、不轻!把他老先生斗得够残忍,够残酷的呀!”
我不禁悚然!在这场“砸烂”、“粉碎”的大灾难中,原来并非只想干掉我们这些“党内走资派”老党员们哪!像顾老这样的大学者,也都不饶!
只是,顾老并未被斗死。他在一九七一年,又重新披挂上阵,主持校点《二十四史》。在一九八。年,他逝世之前,还以八十七岁的高龄,整理编写好几部学术著作。
我这个人,本来并不认得顾老的。虽说,在三十年代我已久仰他的鼎鼎大名了。然而,一九六五年冬到一九六六年春,我与顾老先生等老专家、老党员一同养病在北京香山疗养院。其间,我没有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我天天向他恭敬地讨教。老先生越谈越兴奋,以后干脆约定,天天上午在他的病房进行面对面的谈讲。一连讲了二十多个上午。
讲的全是古史、史书和史学。有些虽是应我的请教和发问,大部分却是老先生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讲说。我像一个用功的学生,把他的每一句话,差不多都详细记录下来了。他为了照顾我作笔记,就有意地放慢速度,不是滔滔高论,而是徐徐漫说。于是,这部笔记,不仅写得很厚很多,并且有纲有目,条理分明,有其完整清楚的体系。
最后,老先生发话了,说:“你是不是可以把我所谈,你所记的,加以编写印成一本小书呢!”那时我的本意,只不过是为了学点史学知识。我当时还在第一线上,有自己的工作岗位,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编写成书。所以,我当时不敢作出应诺。
十六年以后,一位老党员敦促我:“还是把这个本子,整理一下编写出来为好。”我才真的动手做起来。
我惟一的心愿是,这本小书能够对于一些中、青年史学研究人员,对于一些中、青年历史教学工作人员,对于一些刻苦自学历史的人们,能够有一星半点的助益。
也许,我也算报偿了顾老先生的一桩心愿:他当年要我编写的那本小书,我终于尽了我的力量,完成了那个使命。惜乎!顾老已经不在人间,他不能亲自过目了!
何启君
一九八二年六月九日于北京
一、 中国民族史概要
今天,十二月十五日,顾老看起来面色红润,腰板倍儿直,精神焕发。他应我的请问,兴致盎然地讲述中华民族的源流。他的思路异常清晰,语言有条不紊,逻辑性强。谈起中华民族的历史,他带着一片挚爱之情,高论滔滔不绝。他的北京话带有少许苏州乡音,徐徐漫道。
1.打破两个错误的观念
人们对于中华民族的来源,有两个不科学的错误观念,必须打破。
第一个错误,说中华民族自从三皇五帝以来,一直是统一的,又一直是封建帝王世代相传下来的。
其实不然,三皇五帝是许多民族在悠悠的远古时期的不同的神;后人才把这些神联系起来,成为许多民族共同的神,称作“三皇”和“五帝”。古人说自己是“三皇”、“五帝”生出来的,是黄帝的子孙。其实,这是不对的。这个说法铁板钉钉般地定下来,就使得科学的民族史无法研究了。
第二个错误,以为中华民族是在四面八方之中央,其他少数民族在四边,东方的民族叫做夷,西方的称为戎,那在南方的就叫蛮,而北方的则呼为狄。
实际上并非如此,古时,夷人、狄人各方都有。夷、狄、戎、蛮并没有某种固定的地域分配。
现今,我们知道的有“北京人”、山西“丁村人”、广西“柳江人”。这都是新发现的五十万年前到四、五万年前的古人。这些古人,与今日之中华民族,究竟有何联系?还不知道,没有研究清楚。
今天的中华人,只不过四千年。人类整个历史异常漫长,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才数千年。可是,考古,可到达一万年;古生物学可到一百万年;地质学可以到几百万年。真不知,人类史从何时起始。
现在的有文字记载、又有文物为佐证的人类历史,仍旧是太短太短了。
2.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和发展
(1)商
古老的中华民族历史,有文字资料的,自商代的甲骨文起始,算来不过只有三到四千年。
商人,是中华民族。它的东边为鸟夷人。鸟夷人把鸟作为自己的图腾。凤鸟氏、玄鸟氏和爽鸠氏都是鸟夷。鸟夷人所占地域极为广大。大概以山东为中心,最北到东北地区,南到江苏,西到河南。这些都有考古的根据。鸟族文化是黑陶文化。黑陶在山东、河南、东北、江苏等区域发现很多。黑陶的特点是薄,上面都有鸟头。这些是近些年才发现知晓的。
商的西边是羌人。羌人占地有陕甘、甘肃一带。
商人在河南、河北地区。同其他部落比起来,商人当时已算是很大的了。
商的南边是越,在甲骨文中无越的资料,因商同越的交往少。那时,商与南方、北方的关系少,而与东方、西方的关系多。
商的北面,仍是夷。夷人沿海而居。另外它的北边还有狄,但关系不多。
商代的中华民族大概如此。
(2)周、秦
商之后为周。周是羌人。羌人分成二支,一是姬姓,一是羌姓。都起源在渭河流域,陕西一带地方。姬姓同姜姓联姻。羊家男人为羌,羊家女人为姜。他们都以羊做图腾。
周人后来向南、向东方扩展。向南方扩展的是太伯。他沿汉水向东南发展到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建立了吴国。这当然不是太伯一人、一次行动所达成的,而是慢慢地逐步形成的,从而吴国被周所统治。那个地方原本是越人。
另外,周人向东南扩展到了山西,再往东到了河南。这一来,周人便同商人起了冲突,发生战争。结果,周灭了商。周的地方大了。最初周武王时候,他们扩充到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地域就很庞大了。
周武王死了以后,他的子侄起来叛乱。这就引发了周公的东征。东征名义上是平叛,实际上则大大开拓了疆域,河北、山东都被吞并了。这个地带原是鸟夷的居留地,鸟夷人被迫分散,有的留下,有的逃到南方,有的逃往西方,有的跑往北方。所以周公东征的地方愈大,鸟夷人的分散也愈广。
后来的秦人,姓赢,是鸟夷的一族。周公把秦人从东方赶到了西方。后来的越国,也是鸟夷人,赢姓。犬戎灭了周,东方的鸟夷人姓赢的自东方搬迁到西方。总之,东方和西方的各族混合了。到了秦代,东方的各族的人,则为来自西方的人(秦人)所统治了。
狄,即犬戎,以犬为图腾,商时已有。到周时,同犬戎就近了。狄在西、北方,势力很大,地域很广。西部的在陕北地区,北部的在山西、河北地区,内蒙古全是狄人,战国以后变为匈奴。历史上的匈奴,来自狄人。
到了春秋时代,狄人分为白狄和赤狄二支,用旗的不同来划分。赤狄占地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白狄在河北的定县。晋人灭掉了山西与河北的很多白狄和赤狄。到战国时期,秦又灭了陕西白狄。于是,狄更往北去。所以,战国到秦、汉,狄人都到长城以北去了。秦、晋、燕各国都营造长城。到战国时,晋国亡了之后,赵国、秦国、燕国全都造长城,为的是防御狄人。
秦、汉以后,匈奴力量大,地域比中原还要大,占有了蒙古和新疆。匈奴人善于骑马射箭,善于打仗,所以秦朝特别派了大将蒙恬去抵御匈奴,可是仍然被匈奴人抢去肥沃的河套地带,直到汉武帝时候才夺回。
秦、汉时代,在北面以长城阻挡匈奴的战马。在南方,就开拓越。西周时吴太伯已到了越,这时又到南海郡和桂林郡(即广东、广西),还到了闽中郡(即福建)和象郡(就是越南)。
越南的越人,在古代原本和浙江的越人是相同的。浙江的越有瓯人,东瓯人在温州,西瓯人在广西。
南方的越人,用船向南方去,十分便利。如同北方的匈奴用马,能开到远方。
越人,矮小的身子,黝黑色的皮肤,所以也有人称其为马来种族。因为体格和马来人相同,这一种族,也许是中原人。再往南,则到了东南亚,好像匈奴人之到了西伯利亚。
所以,古代的中华人,分为三:
一、在中间地区,中华先人,是东方的人和西部的人所合并起来的。
二、在北边地区,匈奴人,向北扩展。
三、在南部地区,越人。
因此,可以这样说:全亚洲,在远古的岁月里,曾是三族共同开发。古日本、古朝鲜可能是鸟夷人。因为鸟夷人说,其祖先是鸟卵所生。在朝鲜,现在有许多证据。
从商、周到秦代,许多民族合并起来,汉代以后就叫中华民族,这其中包括了许多少数民族。例如,贵州的夜郎国、云南的滇国都并到一起了。夜郎国,在汉武帝以前是独立存在的,到武帝时把它合并了。“夜郎自大”是怎么回事?汉朝使者到夜郎国,夜郎国王问道,“汉朝,比起我夜郎国来,孰大?”所以留下这个典故。比喻一个人不知天高地厚,而妄自尊大,人们就说他是“夜郎自大”。其实,他本不大。
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和发展,要归功于三个人:
一、周公,他并下鸟夷,一直到了东方,到了海边。
二、秦始皇,他并下了南方的越,到了福建、广东、广西。
三、汉武帝,他发展到了云南、贵州。
四川,战国时,秦国就加以开发。四川,一是巴,在重庆,一是蜀,在成都。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全中国,和开拓四川大有关系。因为,四
川有米,打下巴和蜀之后,有了三个大地区,就可以攻取东方,东方却不能打四川。
内地的小种族有许多许多。如蛮,它分很多个种族。对于蛮的开发,要归功于楚。
楚,本为东方的人,同鸟夷很近。楚人姓芊。楚以羊为图腾。它原先在河南的东部,被周公一打,迁徙到汉水流域湖北一带,到了荆山,周公的力量达不到了,以后,它壮大起来。接着,南方的许多小种族都为它所合并,包括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各区域。楚曾派人打云南,没有成功。但南蛮的大部分是被楚所同化了。
战国时,越国灭了吴国之后,楚国把越国灭掉。所以,楚在春秋、战国时代,地域最大,其周围有五千里。其次,才是秦。当时,许多人以为楚是要统一全国的,可是,楚却被秦灭掉了。
春秋时代,有四个大国,即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齐国占了山东的大半(东北部)及河北的南部。晋国占了山西的全部及河北的西部。晋国本在山西的南部,它向北发展,到了雁门关以南一带地方。
秦国,原先是在甘肃的东部——清水县。后来它扩充到陕西中部,再扩充到陕北以及陕南,加上甘肃的西部。到战国年间,秦国扩展到四川。秦始皇时,已经达到了福建和两广,这时的版图同当今的领域,就已经差不多了。
说到燕国,很有味道,它本来很小,可是到战国时期却大起来。它到了辽宁及内蒙古的东部。燕昭王向东北发展,到达热河、辽宁。这一扩充,主要是打击了朝鲜。原在辽宁、热河、河北、东北之一角的朝鲜人,便移到了现下的朝鲜。
朝鲜人称大河为滦。“滦”字变音成“辽”,又变为“凌”,这在韩音中,都是河。
朝鲜人东迁,但是有一部分朝鲜人仍然留居在东北,这就是原名称的高丽。到唐朝时,唐太宗又去打高丽,当时主要在今鞍山一带区域。所以,战国时的燕国很大。
战国时候有七个国家最大,即齐、楚、燕、赵、秦、韩、魏。当时韩国、魏国在他们各国中间地方,被挤得无法向外扩大。韩国就是河南的中部和西部,魏国是山西、河南与河北的各一部分,这是最小的两个国家。
赵国往北发展,它原来在山西的北部和河北的西部,建都在河北的邯郸。
(3)汉
十二月十六日。香山疗养院院址在香山公园的里头,位在山脚下一个小平原。院的四周都是山,我们环香山而居。十二月,闻名的红叶大部凋落,只有零零星星的红色枫叶挂在枝头。人们仍可以寻觅到好看的、完整的叶片,夹在书间。
为了追求知识,我经常在山间小路陪同顾老散步谈心。当然,我不放弃任何一个时机,向大学者讨教,问了这,问问那。顾老可说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从三皇五帝到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举凡中华古族之每一史篇,他都信手拈来,口中滔滔,绝无停顿。以一老者,其记忆力之超群,那是惊人的。他还诲人不倦,每一对他来说本是平常之题,他都耐心细讲,娓娓动听。
在室内,在病房里,正式开讲时,他更是正襟危坐,双目放射出智慧、和善的柔和之光。我忽然想起什么叫厚积薄发?他腹内所容纳的史学知识太广太博了,而讲得又是那么浅近易懂,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今日,继续讲说中华民族的古史。老学者如数家珍地说着。
汉代武帝时候,到达河西走廊,又扩大到新疆及朝鲜半岛的中部和北部,再加上贵州(夜郎国)同云南。汉武帝的疆土大极了,中华民族壮大了,凡汉疆域内的人都说是汉人。实际上,人的血统很乱。汉人不是单一的血统,是许多族的混合。
汉武帝打败了匈奴,他的单于(即王)呼韩成就向汉朝投降。汉宣帝时,匈奴来朝拜。汉元帝时,就把王昭君匹配给呼韩咸。在这个时期里,匈奴是投降,不是压迫汉人。
这时,匈奴分为一南、一北二支。向南的匈奴投降了汉朝,这一支中有一部分后来到了山西。向北的一支,北匈奴,到东汉中叶被大将窦宪打败。他向西发展到了中亚,再向西到了欧洲。现在的芬兰和匈牙利是北匈奴后人。
自此以后,匈奴没有了。南匈奴,变为汉人;北匈奴,变为欧洲地域的人。
(4)三国、两晋、南北朝
发展到三国时期,统一的中国分为三。这也有好处,可以再发展。
曹操打败了乌桓。乌桓是鲜卑人。鲜卑人原是西伯利亚人,鲜卑是西伯利亚的变音。他们占有热河一带,把乌桓强迁到内地来。曹操打败乌桓,就向东北扩充。
刘备的西蜀向南扩充到云南,把云南和四川连成一片。
东吴向海上发展,派了朱胜驾上战船去清剿海盗,发现了台湾。这是中国和台湾有关系的开始。公元三世纪,吴国派人到了台湾,占有并加以统治。只是吴国被灭掉之后,台湾就无人去管了。
吴又开发了广东,名谓广州和交州(广东之西部)。本来,秦和汉代就已经到了广东,但无大开发。到三国时代,同化了。? 晋统一了三国。但时间很短,不多久就闹起五胡十六国之乱。五胡乱华,一个是南匈奴,在山西地带,起来闹。二是羯,这是由南匈奴分化出来的一支,也在山西(山西匈奴人多),还有鲜卑人(原是西伯利亚人)起来闹,他们在热河地带;再是氐人,战乱发生在四川,又有羌人,在甘肃、青海起来作乱。
五胡,都想抢占中原。所以,这时他们先后立起十六个国来。这十六国都在黄河以北。黄河以南的区域,属于东晋,都城在南京。
北朝的后魏最是强大,他们是鲜卑人。北魏开始在山西大同建都,后来发展到黄河以南,就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下令,使自己的民族全部汉化。衣服穿汉服,语言、文字一概用汉语、汉字,于是魏完全汉化。这个族的姓也改了,如姓拓拔的改姓元。他们不再姓两个字,只姓一个字。
同时,鲜卑族的一支由首领吐谷浑率部人到达青海,从事游牧,用汉文,并以他自己的名字作为族名。他们原先在东北,以后渐渐到达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