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的品牌电视节目《传奇》强强联手,共同打造“传奇经典系列”图书。
《世界河域文明》系列丛书很大一部分取材于澳大利亚LIC的独家授权和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的品牌电视节目《传奇》。《传奇》系列电视节目来自14个国家的112家制作发行公司,并在全国百余家电视台播出,收视观众达上亿人。“传奇经典系列”图书将陆续为读者展示更多精彩内容。
相比于世界其他著名河流,密西西比河在创造古老文明方面显然在逊色得多,即便如此,这条“老人河”仍称得上近代美国文明的摇篮。在短短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这条河流就孕育出一大批伟大的文化名人:林肯、马克·吐温、海明威、福克纳、“猫王”……
引言 密西西比:年轻国度的“老人河”
第一章 美利坚之源
一、黄石国家公园:“老人河”的真正起点
1.北美之“脊”落基山:寻找密苏里河的源头
2.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
二、拉什莫尔山总统雕像:美国的奇观
第二章 堪萨斯州:“游击队员州”
一、内战从这里点燃
1.南言奴隶制:民主国衣的罪恶
2.妥协与较量
3.内战的预演
二、由堪萨斯成长的“硬汉”:海明威
1.堪萨斯州的“明星”
2.“硬汉”
第三章 密苏里州:“索证之州”
一、圣路易斯:通向西部的大门
1.见证美国的雄心
2.西进运动
3.第三届奥运会:那些苦涩的往事
4.1904年世界博览会:寻觅中国人的足迹
二、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马克·吐温
1.“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2.马克·吐温故居
三、哈里·杜鲁门
1.最后一位没有大学学位的美国总统
2.毁誉参半的总统
第四章 肯塔基州:“牧草州”
一、伟大的解放者:林肯
1.美国的危机
2.一个小妇人与一场大战争
3.简陋木屋里走出来的“解放者”
4.未完成的心愿
5.福特剧院的枪声
6.凶手蒲斯
7.一系列悬疑
8.副总统的嫌疑
二、“伟大的调解者”:享利·克莱
三、穆罕默德·阿里:一代拳王的传奇
第五章 田纳西州:“平行斜线州”
第六章 路易斯安那州:“法国移民的子孙州”
由堪萨斯成长的“硬汉”:海明威
或许,在滋养古老文明方面,密西西比河的确无法与世界其他名河相比。可是当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以后,这条蕴涵着巨大生机的河流突然加快了步伐,迅速孕育出一种全新的现代工业文明。作为这种新型文明的象征,众多的文化明星从密西西比河两岸涌现出来,并由此走向整个世界,使人们对这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国度刮目相看。而在诸多璀璨的文化明星当中,海明威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甚至可以说,他不但是美国的骄傲,更是一种人类精神的符号。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虽然海明威本人出生在密西西比河干流上游城市芝加哥市郊外的橡树园镇,并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光,当地至今也保留着他的钦居,还为他建立了博物馆。但是必须承认,海明威之所以能走上文学之路,有一个地方对他影响无疑是更大的,那就是密苏里河下游的堪萨斯城。
1.堪萨斯州的“明星”
海明威出生于1899年7月21日,他在6个孩子中排行第二。客观地说,海明威的童年是比较幸福的,并从小就受到了各种文化熏陶。他母亲让他练习拉大提琴,他父亲教他钓鱼和射击。在中学时代,他是一个热情的、好竞争的标准美国男孩;学习成绩好,体育运动全面发展,参加辩论团,学校乐队里拉大提琴,编辑学校报纸《吊架》,还给文学杂志《书板》投稿,写过短篇小说和诗歌。不过有时候,他的家庭生活中关系也比较紧张,尤其是父亲与母亲截然相反的兴趣,对他的性格造成了一定影响。他母亲格雷丝?霍尔?海明威是公理教会信徒,宗教观念强,但也是一位有艺术修养的女人,她把家庭环境布置得如同教堂组织的文化沙龙。他父亲克拉伦斯?艾德家兹?海明威是一个杰出的医生,热心的、有训练的运动员,又是一个专业的研究自然界的人,正是他引导儿子产生了对于户外活动的爱好。值得一提的是,海明成从慈爱的祖父那里继承了对于讲故事的热爱,这一经历又使他从小就对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充满了渴望。
在海明威毕业前两个月,美国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摆在他面前的道路有三条:是上大学、打仗和工作。尽管海明威一心想去参战,但因他左眼有毛病,不适宜去打仗,不得已才选择参加工作。1917年10月,他开始进入堪萨斯市的《墨报》当见习记者,这家报纸是美国当时最好的报纸之一。在短短的6个月之中,他采访了医院和警察局,也从《星报》优秀的编辑——成灵顿那里学到了出色的业务知识。据海明威回忆,他到《星报》后才头一次知道,文体要像生活一样必须经过训练。当时,《墨报》有名的风格要求单上赫然印着:“用短句”,“头一段要短。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正面说,不要反面说。”或许海明威在这方面具有相当高的天分,在相当短的时间内,他就学会了把写新闻的规则转化成文学的原则。
尽管在堪萨斯《星报》的工作非常出色,但战争的吸引力对海明威仍越来越大。1918年5月,机会终于降临了。在获得政府的许可后,他作为一名志愿者前往意大利当红十字会车队的司机,并在前线呆了一个星期。有一天夜晚,当海明威在意大利东北部皮亚维河边的福萨尔达村为士兵分发巧克力的时候,被奥地利迫击炮弹片击中。他旁边的一个士兵被打死了,而在他前面的另一个士兵也受了重伤。当他拖着伤兵到后面去的时候,又被机关枪打中了膝部。而当他们到达掩护所的时候,伤兵已经死去,海明威本人的腿上和身上则中了两百多片碎弹片。接下来,他在米兰的医院里住了3个月,动了十几次手术,大多数弹片都取了出来。那时,他离他19岁生日还差两个星期。由于这一英勇的举动,海明威赢得了意大利政府授予的银十字军功勋章,但与此同时,战争的残酷恐怖也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而这又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取得勋章之后,海明威回到故乡,开始缓慢地却是有目的地为写作生涯而努力。虽然橡树园热情欢迎这位英雄的归来,但是海明威的父母却不满他将全部精力都扑在写作上。有一段时间,海明威为多伦多《每日星报》和《星报周刊》写特写。但就在他刚过完21岁生日时,母亲就发出了最后通牒:要么找一个固定的工作,要么搬出去。结果,不愿妥协的海明威搬了出去,到芝加哥当了一年《合作福利》的编辑。正是在那年冬天,他认识了文学界的朋友舍伍德安徒森,通过后者,他又认识了文学团体“芝加哥派”的其他成员。在此期间,他认识并爱上了比他大8岁的哈德莱.理查逊。1921年9月,海明威与哈德莱结婚,在家里的乡间别墅度蜜月,接着去多伦多,当了几个月的特写记者。
为了将全部身心投入写作,海明威夫妇决心接受一个驻国外兼职记者的工作。1922年,海明威被任命为堪萨斯《星报》特派驻欧洲记者,入住在巴黎,兼写关于日内瓦与洛桑国际会议的报道,包括希土战争的简练的戏剧性电讯。他偶尔写一点轻松的、但观察锐利的印象记,内容是瑞士滑雪、西班牙斗牛和德国战后生活。由于早期新闻工作的训练,加上天生爱好简洁,海明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风格一一浓缩、紧凑而有力。
在巴黎期间,海明威一方面担任采访、报道的工作,一方面重新开始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但开头很不顺利,他的第一部作品集在1923年出版时,只印了300册,社会反应也很冷淡。而海明威偏偏是那种不肯认输的“硬汉子”,他索性辞去了记者的职务专心搞创作,并在当年年底出版了他的第二部作品集《在我们的时代里》。这个集子的第一版在巴黎仍未引起什么注意,但到第二年在美国发行了增订的第二版时,成为1925年度十大畅销书之一,海明威也因此一举成名。1926年,他又写出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由斯克利布纳公司出版。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不遗余力地揭露并谴责人类之间的互相残杀、暴力行径和灵魂的堕落。通过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的形象和性格,作者不仅显示了“迷惘的
一代”青年们空虚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反映出他本人消极的世界观,实际上,书中的巴恩斯正是海明威的自我写照。
在《太阳照常升起》出版.《永别了,武器》未出版之间,海明威同哈德莱离了婚,与当过《时尚》时装式样编辑的保琳?帕发费结婚,他们回到美国,定居在基维斯岛。1927年,海明威完成并发表了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1928年,他写《永别了,武器》初稿的时候,妻子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当他修改初稿时,得知父亲得了糖尿病,又因经济困难自杀,用的是他自己父亲内战时用过的枪。
1929年海明威发表了他的又一力作——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直接控诉了战争的罪恶,对人民大众遭受的苦难发出了悲哀和同情的叹息,同时也更加暴露出他本人的消极悲观情绪,这种情绪在他以后的一系列作品中都有所抒发。
在20世纪30年代的前半期,海明威把大部分时光消磨在出国旅游、钓鱼、打猎、观看斗牛等事上,这几年里他只写了两部作品《下午之死》和《非洲的青山》,但都不怎么成功。1936年,他发表了《乞力马扎罗的雪》,这个短篇受到普遍赞赏,被公认为他所写的几十个短篇中最杰出的作品。总的来看,在这一时期,海明威经济富裕,婚姻美满,到处冒险。这些年里,他到怀俄明和蒙大拿打野鸭,打麋子,到非洲猎大动物,登上定制的“皮拉尔”号游艇到基维斯岛和别米尼岛外捕鱼。虽然当时正值大萧条时期,国家因经济危机弄得情绪低落,但海明威本人却过得很逍遥。1934-1936年间,海明戚小说写得较少,只是给《老爷》杂志写了23篇生动但没有多大价值的文章,描写狩猎和捕鱼,这给大萧条期间城市中的受害者提供了一个精神避难所。
1936年7月,举世震惊的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弗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毅然投入这场民主与独裁的生死搏斗中去,并在当年冬天发起了广泛的募捐支援活动,为此跑遍了大半个欧洲。1937年初,海明威来到西班牙,其官方名义是北极美报业联盟记者,他却不是不偏不倚的旁观者。他借债为忠于共和政府的部队买救护车,在美国第二届全国作家会议上发言攻击法西斯主义,协助拍摄亲共和政府的影片《西班牙大地》,发表了他唯一的一出长戏《第五纵队》,描写这场冲突。1939年,他在古巴哈瓦那郊区“了望农场”购买了一份地产,就在地产山顶的房子里,创作了关于法西斯主义、民主和个人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后者立即成为全世界畅销的巨著,被视为海明威创作生涯中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和举世公认的不朽之作。然而就在小说出版几天后,保琳以“遗弃”为理由同他离婚。很快,海明威又娶了第三任妻子玛瑟。盖尔荷恩,后者是圣路易市人,小说家、记者,他们共同生活了5年。婚后头两年,他们还一同前去中国当战地记者。
在1942-1944年间,海明威被《柯里厄》杂志作为没有军籍的记者派往巴顿将军的第三军。有趣的是,其间他还因一系列功绩得到表彰。1944年,海明威在英国同皇家空军协作,几次坐飞机参加战斗,但在伦敦一次灯火管制时汽车失事,造成头部与膝部受伤。当时几家报纸甚至登出了他的讣告,但不久他又神奇地出现在诺曼底登陆前线上。在战争的年代里,他只发表了为《下午报》写的关于中日战争的报道,还有为《柯里厄》撰写的、从欧洲战区拍回的电讯。1945年底,海明威同玛瑟。盖尔荷恩离婚,并于1946年3月回到古巴哈瓦那的“了望农场”,随行的则是他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妻子玛丽.威尔什。
定居哈瓦那后,海明威继续他的创作生涯,先后发表了一些短篇和两个中篇作品,其中1952年发表的《老人与海》堪称他的又一不朽之作,在1953年为他赢得普利策文学创作奖,1954年又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遗憾的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海明威一直遭受多种病症的折磨,使他丧失了创作的精力。1958年,海明威迁返美国爱达荷州疗养,和高血压、糖尿病等痼疾“搏斗”了将近三年。到1960年时,他在生理上已大为衰弱,高大的身躯萎缩下来了,面容憔悴,忍着痛苦。当他在梅约疗养院时,诊断结果表明他患有高血压,还有糖尿病而且铁质代谢紊乱,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危及主要器官。1961年春天,他进行了25次电疗来减轻抑郁症。最终,按照自己的悲观主义观点: “在人和大自然或外界势力的搏斗中,最后人总是难免于失败”,他决心主动摆脱病榻上的痛苦折磨。1961年6月2日早晨,他用心爱的双管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代文学大师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