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序
引言
一、告别南京
二、进入新疆
三、惠远古城
四、风雪车路沟
五、初次遇险
六、人生真谛
七、生日之夜
八、寂静的戈壁滩
九、雪地上的爬犁
十、难忘蔡康荣
十一、与棕熊对峙
十二、野外过中秋
十三、航空照片
十四、林区移营
十五、欢快的马群
十六、腾飞的原木
十七、铜昌山上
十八、云杉王国
十九、红加里克
二十、石门历险
二十一、察布查尔
二十二、刀背山下
二十三、七三五矿
二十四、支援夏收
二十五、咆哮的冰河
二十六、盛开的雪莲花
二十七、偷学英语
二十八、洪水夜袭
二十九、离别新疆
三十、重返新疆
周蜀生著《盛开的雪莲花——新疆原始森林勘察日记》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可喜可贺!
我和蜀生同志认识较早。我曾担任省林业局局长,在省政府、省委工作期间又长期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对蜀生同志比较了解。他自1962年从南京林学院毕业后,先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安徽省六安地区林业局、六安地区行政公署、省林业厅、省政协工作。他学林出身,热爱林业,钻研林业,守护林业,发展林业,在林业战线工作了一辈子,也为林业的发展贡献了一辈子。他为人诚实,秉性耿直;工作扎实,谋事干事;谦虚好学,思想敏锐;廉洁自律,成绩突出,曾获全国绿化奖章、省政府记个人二等功等荣誉,他是安徽林业战线上的一名有功之臣。
让我感动的是,多年来,蜀生同志无论工作岗位怎样变动,都始终坚持写日记。尤其是担任领导职务后,工作千头万绪,任务接二连三,但他写日记从未间断,实属难能可贵。写日记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写作活动,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写作,其贵在持之以恒。蜀生同志写日记,不是一般的记流水账,而是把工作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经过抽象和提炼,真实地记载下来。日记是作者心路历程的全面反映。蜀生同志写日记,记的不是一般的琐事,而是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实事,字里行间记录着作者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厚意,对领导和同事的革命情谊,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和孜孜不倦,读来令人感动。蜀生同志已过65周岁,到了退休安度晚年的时候,他有勇气、有毅力亲自把尘封了几十年的日记整理并出版,确实令人感佩。
更让我感动的是,当年蜀生同志作为家里的独子,毅然决然地去“支边”,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的:“我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一名共青团员,在这关键时刻,应该响应祖国的召唤,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去工作,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同中华民族的未来联系在一起,让自己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中成长,让火热的青春在祖国西部边疆发出光和热。”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胡锦涛总书记就实施大学生服务西部计戈Ⅱ作出重要批示,万千学子正在形成一股立足基层、报效祖国、成就事业的洪流。蜀生同志所写《盛开的雪莲花》一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广大有志青年值得一读,坚定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雄心壮志,在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没有给任何书写过序言,正是因为有以上的感动,我才欣然动笔。寥寥数言,是为序。
孟富林
二十八、洪水夜袭
1972年5月8日
上午,同尹桃发、顾春官、吴正山、傅义修、钱永清、徐冰等20多人,分别乘坐秦兴荣、马福兴开的两辆卡车,前往乌鲁木齐南山林区,进行森林资源调查。下午,到达板房沟(水峡),在一个名叫锅底坑的地方安营。
1972年5月24日
今天,我们小组的工作地点,离营地很远,完成任务后,就抓紧时间返回。傍晚,来到营地东边的一条山沟,只要再翻越面前的这道山梁,下到谷底就是营地了。
但是,大家已经筋疲力尽。中午啃的一个冷馒头,早已在胃里消失。饥饿引起胃疼痛,一阵阵地发作,好像在啃噬自己的胃。在极度疲劳和饥饿的情况下爬山,双腿发软,提不起脚。特别是心脏在猛烈地、阵阵地搏动,然后变成一起一落地猛跳,使人透不过气来,只觉得头昏眼花。只好向上走一小段路,就停下来休息几分钟。休息的时候,从身边的草丛里寻找野蒜,把蒜叶塞进嘴里,大口咀嚼、吞食,使饥饿的胃不再疼痛。
我们终于翻过这道山梁,向山下的营地走去。远远看到那几顶熟悉的草绿色的帐篷,正在等待我们的回归,不由得高兴地唱起《勘探队之歌》:
是那山谷的风,
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
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
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我们的行装,
攀上那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穷的希望,
为祖国寻找着富饶的矿藏。
1972年7月15日
两个多月来,我们先后完成了板房沟、大西沟及其附近地区的调查任务,今天移营到支牙列达沟(沙尔达坂的沟口),在河边滩地上安营。
1972年7月22日
傍晚,我们刚回到营地,就听到旁边的山沟里传来两声枪响。不一会儿,我们一位队员跑回来说:一个偷猎者,刚才打伤了一只马鹿,看到我们的人在附近,就吓跑了。我们拿起水壶和绳子,就跟随他向旁边的山沟跑去。
马鹿属于北方森林草原型动物,因体形似马而得名。成年马鹿体长160厘米~250厘米,尾长12厘米~15厘米,肩高约150厘米,体重150公斤~250公斤,颈部和四肢较长,毛色灰棕,臀斑较大。马鹿栖息于针阔混交林、溪谷沿岸林或林间草地。马鹿在白天活动,特别是黎明前后,常单独或小群活动,以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食。天敌有熊、豹和狼等猛兽。马鹿性情机警,听觉和嗅觉灵敏,奔跑迅速,而且体大力强,又有鹿角作武器,常与捕食者进行搏斗。
雄马鹿的头上长角,体重越大,角也越大。每年5月~7月为茸角生长的旺盛季节,9月以后开始骨化,次年2月~4月脱角。马鹿的肉可食,皮可制革;鹿胎、鹿鞭、鹿角和鹿血等都可入药。马鹿是国家明令保护的动物,听说猎杀一只马鹿,要劳改两年。每年外业期间,我们在山上经常捡到鹿角,最大的鹿角长度超过1.5米,分成几个叉。山下的城镇有商店收购鹿角。
中弹的马鹿,躺在草坡上,因伤势过重,刚刚断气。这是一只成年马鹿,雌性,体重约有200公斤。马鹿身上的两处伤口仍在向外流血。大家把带去的水壶,都灌满鹿血,准备泡鹿血酒。有两个人用手捧起鹿血,不停地喝。据说喝新鲜的鹿血,能强身健体。
有人找来木棍,大家一齐动手,把死鹿抬回营地,交给食堂。一位少数民族同志,拔出随身带的刀子,很快就剥掉了鹿皮,剖开肚子,支解鹿的身体。马鹿的发情期是9月~10月,雌鹿妊娠期7个月~8个月。虽然从这只马鹿的体内没有找到鹿胎,但上百公斤的鹿肉,已经够大家吃上一阵子了。
1972年7月31日(补记)
昨天天气晴朗,特别热,是山区少有的晴热天气。回到营地,吃过晚饭,用冷水擦身后,就上床睡觉了。
后半夜,突然有人大喊:山洪暴发了,快起床!大家从睡梦中惊醒,一骨碌坐起来,双脚下地准备穿鞋,那知双脚没有碰到地面,却伸进冰冷刺骨的河水里。
原来,一个人起来解手,才发现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我们搭帐篷的河边滩地,已经变成行洪通道,营地被包围在滔滔的洪水之中,所幸进帐篷的水只有一尺多深,暂时还未淹没行军床。
在月光下,大家赶紧捆行李、拆帐篷、搬物资,往返淌过冰冷的河水,向山坡上搬家。
天亮了,洪水也退下去了,我们在山坡上重新搭帐篷,建立营地。天气晴朗,没有下暴雨,怎么会山洪暴发呢?
原来,在新疆的天山,河谷里流的水,不全是雨水和地下水,还有雪山上的积雪融化后产生的雪水。昨天白天特别热,雪山上融化的积雪较多,雪水流下来,后半夜汇合到一起,就形成了山洪暴发。吸取这次遭洪水袭击的教训,今后一定不能在河滩地上建立营地了。
1972年9月21日
乌鲁木齐南山林区的森林资源调查,历时四个半月,全部完成。今天乘坐何生福、欧光祠开的两辆卡车,撤离干沟,经过永丰渠,回到乌鲁木齐,转入内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