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孝是大幸福》编著者高路。孝道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一个性格特征。不是说其他民族不讲孝敬——《圣经》中上帝亲自宣布的神圣十戒的第5戒就是“应当孝敬父母”,而是说只有中华文化才把它视为“道”。什么是“道”?“道”的本意是光明大路,引申为基本规则,根本道理。与孝连用,就是对待父母长辈的规则,全天下的儿女都应该也必须遵循这个道理。孝道的根本性、普遍性不仅表现在亲人之间,还表现在对老年人的尊敬和照料上,所谓的孝亲敬老;同时也表现在更广阔的社会各个领域。在古人看来,它是通达天地、理顺人伦、弘扬道德、治理国家、维持秩序、确立个人位置、增强个人、和睦家庭、协调社会、整合文化、移风易俗的“大经”,即大法则。可以这样说,孝道作为古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其根本价值是定。定,稳定、确定、奠定。孝道定天地、定人伦、定道德、定国家、定秩序、定个人、定家庭、定社会、定文化、定风俗、定幸福。借用神话道具,孝道是古代中国的定海神针,意义极为深远。
《孝是大幸福》编著者高路。
孝敬父母,幸福自己。
《孝是大幸福》分为三个部分:一、什么是孝道;二、孝道的意义;三、孝道在今天。书末附有《孝 经》全文,文白对照。
尽孝的最大受益者是子女自己:从继承方面看,子女是父母终其一生所积累的物质财富、人际关系、 经验教训的继承者,从快乐方面看,尽孝是一个体验天伦之乐、成人之乐、自由之乐的过程,这样的愉悦 及其带来的幸福感是其他活动难以企及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从价值观方面看,孝道是树立心灵依托的一 个途径。
孝道的根子牢牢地扎在人性中、民族性中,为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所必需。今天的孝道保留下来的是 亲情。对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而言,亲情表达的是一种最终关怀,最终价值,是自我的安身立命之所。
孝敬父母,从现在做起。
前言
第一篇 什么是孝道
一、孝道的演进
(一)子子
(二)孝道的本质
二、孝道的内容
(一)爱父母
(二)爱自己
三、孝道的意识基础
(一)哲学之知
(二)生活之情
四、孝道的局限性
(一)等级性
(二)极端性
本篇小结
第二篇 孝道的意义
一、孝道的地位
(一)孝道是天地之本
(二)孝道是人伦之本
(三)孝道是道德之本
(四)孝道是为政之本
(五)孝道是秩序之本
(六)孝道是角色之本
二、孝道的功用
(一)个人
(二)家庭
(三)社会门
(四)文化
(五)风尚门
三、孝道是幸福的源泉
(一)天伦之乐
(二)成人之乐
(三)自由之乐
本篇小结
第三篇 孝道在今天门
一、孝道的崩塌门
(一)社会结构变化
(二)家庭结构变化门
(三)价值结构变化门
二、孝道的影响
(一)家族企业门
(二)文化红利
(三)亲子之情门
三、我们应该做什么门
(一)价值取向
(二)诉求取向门
(三)主体取向门
四、我们能够做什么
(一)热爱生命
(二)为老自尊
(三)教育得法门
本篇小结
附录一:本书主要参考文献门
附录二:《孝经》文白对照
3。文明时代发展期:敬老 从弃老到养老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为此人类 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然而孔子并不满足。学生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 子说:“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说的是能够赡养父母 。然而像狗和马之 类,也能够为人服务。要是缺少了尊敬,不是把人降 低到畜类的水平上了吗?孔子的意思很清楚,仅仅是赡养父母,即便是像 马那样卖力气,像狗 那样忠诚,也算不上孝。为什么?因为在这方面人比不过家里的牲畜。
孔子是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讲孝的。不是说动物 也能赡养父母。动物具有抚养子女的能力,但绝无赡养父母的品性:无论 是食草类动物还是食 肉类动物,也无论是弱小动物还是强悍动物,成年后 都独立生活,与父母再无关系,父母或老或死,完全是它们自己的事情。
孔子之所以把单纯的 赡养划在动物范畴内,是因为这种行为纯粹属于物质 层面,表现为衣食供养,付出的是力气,缺少精神的沟通和文化制度的内 容,所以跟狗和马提 供的服务没有根本区别。只有在赡养的同时再加上“ 敬”——对父母人格的尊敬,并且通过一系列礼来表达这种尊敬,或者说 把尊敬贯彻到赡养行 为中,才配称得上孝。联系今天,譬如做饭前先考虑 父母喜欢吃什么,吃饭时等父母夹菜后自己再动筷子,就属于尊敬。
孔子有一对父子学生,父亲叫曾皙,儿子叫曾参 。曾皙老了,曾参主持家业,每顿饭都给父亲准备酒和肉。父亲吃过后, 曾参一定要请示,剩 下的饭菜给谁;要是父亲问这些东西家里是否还有, 曾参为了让他放心享用,并且能够支配食物,一定说有。曾参的儿子叫曾 元,曾参老了,曾元 主持家业,每顿饭一样有酒有肉。然而在曾参用过饭 将要撤下时,曾元根今个请不剩下的饭菜给谁;如果曾参问这东西还有没 有,曾元就说没有 。'他之所以这样回答,是想把剩菜留下来,下顿饭 再给父亲吃。对此孟子这样评论:曾元奉养的是父亲的嘴巴和躯体, 而曾参奉养的则是父亲的意志(《孟子·离娄 上》)。用这个例子解读孔子的话,可以说曾元的做法属于动物性服务,曾参的做法才是人的行 为,因为曾参的行为充满了尊敬,而曾元不过是 打发父亲吃饭。曾元的道德修养不够,以人的标准来衡量,他不合格,所以只能做到奉养父亲的 身体;曾参是道德大家,达到了人的境界,奉养 的也是人所独具的东西——尊严。
这种尊敬应该是充满感情的,就是孟子主 张的“父子有亲”(《孟子·滕文公上》)。
亲,亲情,亲爱。是说父子之间有亲爱。唐朝 功臣英国公李世勋(徐懋功),是李世民麾下将帅中最能打仗的一个,典型的铁血汉子,但同 时又怀着一副柔肠。他有一个姐姐,身体不好,经常 闹病。每逢姐姐生病,他一定亲自煮粥服侍。有时候太专心,竟然被炉 火烧焦了胡须。姐姐 心里过意不去,说家中仆役、侍妾不少,你干吗非要 亲自动手,搞成这个样子?李世□说:姐姐和我岁数都不小了,算是老人 了。我给姐姐煮粥还 能煮多久呢?今后就是想煮,怕也是机会不多了。
有一个当代故事,说的也是煮粥。女儿非常喜欢 吃母亲煮的粥,母亲眼神不好,煮饭时头总是垂得很低,几乎凑到了锅上 ,聚精会神地用长木 勺不停地在锅里搅动。叫她一声,扭过头,脸上总浮 着笑。女儿离开家到外面闯荡,想起了母亲的粥,便按照母亲的配方煮了 一锅。喝一口,远不 是那味道。愣愣地想半天,终于明白了:母亲的粥里 有真情,而自己的煮的粥里却没有。这就是亲人之爱,发自心底自觉自愿 的情感。
将孔子和孟子的说法结合起来,就是敬爱。敬爱 不是现代语汇,而是古已有之。《孝经》说:“生事爱敬”(《丧亲章第 十八》)。父母在 世的时候子女奉献敬爱。可以说,敬爱是孝道在文明 时代发展期的核心内谷’是子女对父母关系的本质规定。
P8-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