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军事谈判,指与战争有关的谈判活动。它或者是战争最后的结局;或者是战争中间的手段;或者是在战争威胁下的产物。军事谈判的内容与战争目的直接联系在一起,它本身即是战争的一部分。许多描写战争的著作中,作战双方进行军事谈判的具体过程常常被忽略或省却了。其实,许多战争谈判的具体过程,凝聚着战争中全部的残暴、冷酷与痛苦,体现着战争中最重要的战略与谋划。
军事谈判充满火药味,是谈判双方对方立最尖锐,利益最鲜明的对话。它担负着一场战争的全部责任,寄托着战争双方的全部利益与希望。其中,有因愚昧而造成的恶果,也有因智慧而获致的成功;有因坚定而保持的尊严,也有因灵活而取得的一致。谈判的成功与否,决定于各种复杂的因素,而谈判代表的才智与胆略,也在谈判过程中起着不可抵估的作用。
谭一青,湖南津市人。1977年入扬州教育学院学习,后留校任教。1983年考入中央党校,先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员。出版学术专著9部,代表著作有《才智·胆略·人格的较量——战场上的毛泽东与蒋介石》、《军事家毛泽东》;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有《书生政治家——瞿秋白曲折的一生》等译著出版。
第一章军事讹诈。弱肉强食
琦善与中英广州谈判(1840)
一、商品、鸦片、大炮三部曲
二、琦善与懿律在白河口的交涉
三、琦善媚外误国,英人强占香港
四、狮子洋内的谈判
五、《广州和约》的签订
第二章城下之盟,国破之始
耆英与中英南京谈判(1842)
一、伦敦对义律谈判的否定
二、英国扩大侵华战争
三、耆英受命主持中英谈判
四、张喜等人与璞鼎查的初步交涉
五、耆英签订《南京条约》
六、国破之始
第三章强取豪夺,玉碎宫倾
奕䜣与中英、中法北京谈判(1860)
一、鸦片战争狼烟再起
二、叶名琛的外交策略
三、天津谈判
四、扣押巴夏礼
五、奕䜣签订《北京条约》
第四章折冲樽俎,索回伊犁
曾纪泽与中俄彼得堡谈判
(1880一1881)
一、沙俄侵占伊犁,左宗棠平定新疆
二、崇厚与沙俄的交涉
三、曾纪泽受命赴俄谈判
四、曾纪泽与吉尔斯、布策等人的初步交涉
五、中俄针对备忘录的正式谈判
六、中国近代第一位优秀外交官
第五章不败而败,昏聩之极
金登干与中法巴黎谈判
(1884—1885)
一、中法战端与李鸿章的对外妥协政策
二、曾纪泽的外交攻势
三、洋人穿针引线的中法交涉
四、金登干在巴黎的秘密谈判
五、谅山大捷与《巴黎停战协定》
第六章丧师失地,奇耻大辱
李鸿章与中日马关谈判(1895)
一、甲午风云
二、日本驱逐中国议和使团
三、关于停战问题的谈判
四、关于和约条款的谈判
五、签订《马关条约》
第七章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奕勖、李鸿章与八国联军的谈判
(1900一1901)
一、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二、五花八门的议和条件
三、关于议和大纲的谈判
四、侵略者的分赃
第八章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袁世凯与南北议和(1911)
一、武昌起义与南北战争
二、袁世凯的“和谈”阴谋
三、关于清帝退位的秘密谈判
四、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
第九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一顾维钧与巴黎和谈(1919)
一、中国参加巴黎和会之背景
二、关于山东问题的谈判
三、废除“二十一条”的努力与“希望条件”说帖
四、五四运动和拒签和约
第十章 安内攘外,引狼人室
一何应钦、秦德纯与中日华北谈判
(1935)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二、河北事件与何梅秘密谈判
三、张北事件与秦土交涉
四、步步退让,引狼人室
第十一章 巨头政治,勾心斗角
-蒋介石与中美英开罗会谈(1943)
一、开罗会议之背景
二、蒋介石赴开罗会谈
三、关于打开缅滇通路问题的谈判
四、关于战后问题的会谈
五、《开罗宣言》及其影响
第十二章得民心者。能得天下
毛泽东与国共重庆谈判(1945)
一、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严重分歧
二、由赫尔利穿梭其间的谈判前奏
三、毛泽东毅然赴渝,蒋介石先输一着
四、对一般政治问题的提案与答复案
五、在解放区与军队问题上的争论
六、最后的交锋
七、深远的影响
第十三章边打边谈,以打促谈
一李克农与中朝美板门店谈判
(195l一1953)
一、美国寻求“光荣的停战”
二、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
三、步履维艰的板门店谈判
四、走向和平
第十四章不畏强暴,自尊自强
王炳南与中美大使级谈判
(1955—1970)
一、台湾海峡危机
二、中国抢占谈判主动权
三、关于台海危机的谈判
四、新危机下的华沙谈判
五、跨越鸿沟
后记一
再版后记
三、关于台海危机的谈判
1955年9月20日,谈判进入第二个议程,即讨论台海危机问题。
谈判开始时,王炳南对于这一议程的谈判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首先必须逼美国在关键问题上让步,牵一发而活动全局,否则很难谈及其他问题。当时美国侵占台湾,割裂中国领土,制造‘两个中国’,并且穷凶极恶地支持蒋帮进犯大陆、准备复辟,气焰之嚣张,对新中国之仇恨,已深深地为中国人民所不能容忍。我们的谈判必须针锋相对,长中国人民的志气,灭美国政府的威风。中国人民在解放前长期受西方列强的凌辱欺压,站立起来的新中国绝不能在他们面前再有任何软弱,这是当时中国人民十分强烈的情感。如果离开了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一味追求谈判的突破,那就会丧失原则,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甚至损坏中国人民对政府的无比信赖,就会犯毛主席所说的‘严重的政治错误’。”(《中美会谈九年回顾》第57页。)
根据中央指示,王炳南首先指出,台湾问题只有通过外长级会谈的切实可行的途径才能实现解决美国军队撤出台湾、缓和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等严重问题,同时,还应讨论两国建立文化交流、贸易关系等问题。
约翰逊却企图绕开台湾问题,提出了所谓在朝鲜战争中失踪的450名美国士兵的命运问题。实际上是想故意拖延会谈进入实质性问题的时间。
王炳南拒绝讨论美国方面提出的问题,说:“关于在朝鲜的军事人员问题,应该让板门店停战委员会去谈,我们没有必要谈这个问题。”
于是,约翰逊提出了一个实质性问题:“美国要求在台湾问题上,双方保证不诉诸武力。”
王炳南将美方提出的问题报告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明确指出:“台湾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美国侵占台湾已经成了国际争端,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已影响到东南亚的和平、稳定与安全,但是造成这种局势的,首先是美国在台湾的军事存在,它是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应该放弃对我国使用武力,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出它的一切武装力量;另一方面,从中国方面来说,台湾在历史上、法律上和事实上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中国人民愿意用什么方式解放台湾,这是中国的内政,美国无权干涉,无权要求我们不使用武力。这两方面的问题是不容混淆的。”(《中美会谈九年回顾》第58页。)
王炳南向约翰逊严肃地陈述了上述观点,同时希望美国真正回到实质性问题的讨论上来。10月8日举行的第20次会谈上,约翰逊拿出他的发言稿,长篇累牍地宣读了美国政府对台湾的政策,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句话:一是美国企图赖在台湾不走;二是要求中国必须首先宣布不对台湾使用武力,美国才同意举行外长级会谈。
王炳南发言痛斥了约翰逊的论调,严厉指出他所谈的第二点内容正是干涉中国内政、搞“两个中国”的阴谋。
10月27日,中国方面为了推动谈判的进展,主动就美国提出的双方保证不诉诸武力问题提出了一个协议草案。这个草案援引了联合国关于成员国应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条款,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同意,它们应该用和平方法解决它们两国之间的争端而不诉诸武力;为了实现它们的共同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决定举行外长会议,协商解决和缓和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问题。”
美方拒绝接受中方提案,一时又拿不出自己的方案。约翰逊显得十分沮丧,在谈判中不停地抽烟,一轮会谈下来,他的烟灰缸里尽是烟蒂。
直到11月10日,美国才提出了自己的协议草案,其主要内容是:
“约翰逊大使代表美利坚合众国通知王炳南大使如下:一般来说,并特别对于台湾地区来说,除了单独和集体的防御外,美利坚合众国放弃使用武力。王炳南大使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知约翰逊大使如下:一般来说,并特别对于台湾地区来说,除了单独和集体的防御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弃使用武力。”(《中美关系》第85页。)
对于美国方面提出的这个荒谬方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痛加驳斥道:“美方提出的声明草案实质上就是企图混淆中美两国在台湾地区的国际争端同中国政府和蒋介石集团之间的国内问题,要求中国承认美国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的现状,放弃解放台湾的主权,这是中国方面绝对不能接受的。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对于美国来说,根本不发生防御的问题。由于美国在台湾地区已经对中国使用了武力和威胁,如果谈到防御的话,正是中国应该使用它的防御权利来驱除这种武力威胁。但是,美国反而要求它在台湾地区有防御的权利,难道这不就是要求中国承认美国长期霸占台湾,永远保持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吗?”(《中美关系》第85—86页。)
尽管美国一再拒绝中国方面提出的合理方案,一再强调他们的无理要求,中国方面仍然再次作出努力,于12月1日提出新的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表示决心,它们应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它们两国之间的争端而不诉诸威胁或武力;两国大使应该继续会谈,寻求实现这一共同愿望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约翰逊在接下来的三次会谈中拒绝对中国方面提出的新方案作出评论,既不表示反对,也不表示同意,直至1956年1月12日,美方才提出一个对案:
“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表示决心,它们将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它们之间的争端,并且它们将在不损害单独和集体的自卫的固有权利的情况下,不在台湾地区或其他地方诉诸威胁或武力;两国大使应该继续会谈,寻求实现这一共同愿望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显然,美国的对案没有丝毫改变他们原来的立场,他们仍然要求中国承认美国在台湾地区有“单独和集体的自卫的固有权利”,这是荒谬的,中方绝对不能同意。
在中美大使级会谈期间,中国方面着手认真履行已经达成的第一项协议,在中国的59名守法美侨中,16名要求离境者获得了批准,40名美国罪犯,也由于中国政府采取宽大处理政策,提前释放了27名。而美国不仅在会谈中不断对中方横加指责,而且拒不履行已经达成的协议,继续阻挠中国在美国的侨民回到自己的祖国。
1956年4月19日,美国方面又提出一个声明草案:
“约翰逊大使代表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王炳南大使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协议,在不损害各方用和平方法执行自己的政策,也不损害各方的单独或集体自卫的固有权利的情况下,声明:
“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表示决心,它们应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它们两国之间的争端,而不在台湾地区或其他地方诉诸威胁或武力;两国大使应该继续会谈,寻求实现这一共同愿望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针对美国人的声明草案,周恩来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提出的声明草案的要点是要中美两国承担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针对这句话我们就问:是不是美国将从台湾撤走一切武装力量?它不能作这个保证。既然不作保证,它的军队留在台湾地区,我们又不能使用武力,那美国就永远呆在台湾了。因此,如果我们同意发表这个共同声明,那就等于承认美国在台湾的地位为合法,我们不能上这个当。”(《周恩来外交文选》第25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毛泽东也明确地说:“在谈判中,我们只是向他们提出一点,就是要他们从台湾撤军”,“剩下来的就是我们同蒋介石的事了”。(《毛泽东外交文选》第38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5月11日中国代表提出对案:
“王炳南大使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约翰逊大使代表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协议,在不损害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的情况下,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表示决心,它们应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它们两国之间在台湾地区的争端而互不诉诸威胁或武力;两国大使应该继续会谈,在两个月内寻求和确定实现这一共同愿望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包括举行中美外长会议在内,并且作出具体安排。”
美国方面再次拒绝中国的提案。
会谈开始陷入僵局。王炳南说:“会谈仍然在继续。我几乎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我和约翰逊常常是互相读一通发言稿,我提出一些美方侵犯我领海、领空的抗议,然后交锋几句,最后双方决定下次会谈的日期就散会。”(《中美会谈九年回顾》第62页。)
1956年6月,周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谈到中美会谈问题时,指出:“美国虽然表示不使用武力的原则应该具体地应用到台湾地区,但是却反对确定举行中美外长会议来实现这一原则,甚至也不同意在一定的限期之内,寻求和确定和平解决中美两国争端的途径。不仅如此,美国还坚持它在中国的领土台湾有所谓‘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这一切表明,美国的企图是要取得一个对它片面有利的声明,一方面保持美国侵占台湾的现状,另一方面继续干涉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在不能取得这样一个声明的情况下,美国就企图无限期地拖延中美大使级会谈,以便同样达到冻结台湾地区现状的目的。”
他尖锐地指出:“美国的这种企图正是中美会谈至今不能达成协议的症结所在。中国不能同意发表一个仅仅对一方有利的声明,也不能容许中美会谈被一方利用为达到片面目的的工具。中国认为,任何共同声明都必须是对双方有利的;同时,中美会谈的继续,也只有在对双方都有利的情况才有可能。”(《中美关系》第97—98页。)
1956年8月,中国政府为继续推动谈判进程,单方面宣布取消不让美国记者入境的规定,向美国15个重要新闻机构发出邀请,让他们派出记者来华做为期1个月的访问。这个消息使全世界为之震动,美国政府不让他们的记者到中国访问做真实的报道,拖了一年以后,才准许24个新闻机构选派记者赴中国访问。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政府陷入国际和国内两方面舆论的谴责之中,十分被动。
由于美国政府根本没有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诚意,时间在一轮又一轮单调而无进展的会谈中流逝。
1957年9月,王炳南提出两国在平等互惠条件下准许记者互相采访的协议草案,遭到拒绝。9月底,中国代表提出对禁运的协议草案;10月中
旬提出对文化交流、人民往来的协议草案;12月初提出司法协议草案,均被美方一一拒绝。到了12月12日,中美会谈已进行了73次。约翰逊在这次会议上彬彬有礼地宣布,他将撤出会谈,调任美国驻泰国大使。他指定他的副手埃德?马丁参赞接替他的工作。
王炳南立即有礼貌地提醒约翰逊说:“约翰逊大使,你这样做是很不严肃的。中美进行的是大使级会谈,而马丁先生只是一个参赞,不能代表大使。”
周恩来说:“我们愿意谈判,并积极争取成果,如果美国不愿意谈,我们也可以中止谈判。我们不愿破裂,但我们不怕破裂。美国如想打仗,我们也可以奉陪。”(《中美会谈九年回顾》第66页。)就这样,在第73次会谈以后,中美大使级会谈就中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