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记忆形式,文学是怀念,是复苏,是青春,是人生的滋味,是生命所剩余的一切……王蒙喜欢语言和文字,他是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本书选取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一些随笔作品,以率真而富有活力的文字向世人显示了他罕见的才华,将文字变成了一种智慧,用永无止境的探索欲求和永不衰竭的创造力以及永不疲倦的理想主义激情,构成当代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写作时,他是聪明的,丰富的、执着的、豁达的……所以他写!就让他散文的翅膀载着他的文字体验向您飞去。
序诗………………………………………………1
不能没有童话……………………………………1
雨…………………………………………………4
船…………………………………………………8
诸神下界………………………………………13
华老师,你在哪儿………………………………15
落叶……………………………………………20
旧宅……………………………………………21
搬家……………………………………………22
羊拐……………………………………………27
浪漫情怀………………………………………28
如诗的篇什……………………………………30
国庆的礼花……………………………………33
故乡行…………………………………………36
宰牛……………………………………………44
无花果…………………………………………46
四月的泥泞……………………………………48
忘却的魅力……………………………………51
清明的心弦……………………………………54
清晨的跑………………………………………56
漫游这个世界…………………………………59
我的处世哲学…………………………………62
感伤……………………………………………72
安详……………………………………………75
无为……………………………………………77
逍遥……………………………………………79
不设防…………………………………………81
喜悦……………………………………………83
烦恼……………………………………………85
忌妒……………………………………………86
我说“是的”……………………………………87
诫贤侄…………………………………………88
相信人生……………………………………90
蝴蝶为什么得意………………………………93
我的写作…………??…………………………95
先锋文学失败了吗……………………………98
我读《红楼梦》…………………………………104
我的另一个舌头………………………………107
我喜欢幽默……………………………………110
在声音的世界里………………………………112
当你拿起笔……………………………………116
劝善说…………………………………………152
珍重生命………………………………………155
珍惜家庭………………………………………160
关于敬业………………………………………163
美国人傻吗……………………………………166
随感三则………………………………………168
鳞与爪…………………………………………171
雅与俗…………………………………………177
杂多与统一……………………………………179
黑马与黑驹……………………………………181
宽容与嫉恶如仇………………………………184
通俗、经典与商业化…………………………188
你赢得尊敬了吗………………………………198
不能没有童话
10年前我在北京见到了棕发碧眼的德国女诗人萨比妮?索梅坎普博士,她把邹荻帆译的她的德语俳句拿给我看,我觉得她写得很有味道。我建议她把自己的一些俳句译成英语,我表示愿意将它们转译成中文。后来,我把这些译作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上。 “春日第一天/瞽叟行乞门洞前/举首试温暖。” “我若伐我树/阳光直泻当如注/惜将浓荫误。”她的俳句于平常处见匠心、诗心,我要说还有“天心”——“天人合一”之心。顺便提一下,注意到这个译作的人不太多,但是难得的是我国环保局长曲格平教授,后来他不止一次向我谈到了这组译稿,并表示欣赏不已。
1990年,我又翻译发表了她的一组短歌,题《如梦》,发表在《华声报》上。
1996年,我与妻在德国逗留了6个星期,多次与萨比妮通电话,我收到了她寄来的书和她的全家的——包括她的英俊的丈夫与可爱的儿子——的照片。她告诉了我将要在中国出版由原我驻汉堡总领事王泰智先生翻译的她的作品集的喜讯。
这次读到王泰智译的她的童话,令我十分欣喜。在介绍西方文学的时候,我们往往偏重于介绍那种怪诞的、颓废的、变态的、迷狂的类型——当然这种我们读起来颇觉惊奇和刺激的作品也是有借鉴意义的,而接触到萨比妮童话这种温馨的、纯真的,几乎可以说是古典的情调和风格的时候,我们反而觉得有些意外。
在《玻璃人、冰期和诗的力量的故事》这篇童话当中,萨比妮表现了她对于东方文化,特别是日本俳句艺术的倾心。表现了她对于人生、对于真善美、对于诗的教化与感染力量的信念。表现了一种纯朴与天然的乐生精神,表现了一种对于世界、对于生命、对于人类、对于社会的衷心的善意。它肯定太阳的光和热,并且提出来要在心中装上这个太阳——光明、热烈、积极和健康的原子。它批评人的自顾自, “独往独来”,阴森冷酷,把自己冻结起来,易碎易伤,没有希望。它认为诗的力量在于从内心给人以温暖, “写俳句就是点燃心灵之火”,是写“只有用心灵才能理解的诗句”,用以融化人心上的冰雪,唤醒人的良知人的生命。它相信人类是一个整体。它在文学上主张细细地体察,主张自我的谦虚(变小),主张表现世界的内在矛盾,主张寻找和锻炼语言……这些当然谈不上新潮,不够现代或后现代,这也谈不上多么独创多么突破,但它毕竟属于人众的一种良知,自有它感人动人之处。
我从来都是怀着敬服与神往的态度来看待童话的,我相信写童话的人——例如安徒生和我国当代作家冯宗璞——都有着儿童的眼睛,哲学家的头脑,诗人的心;更有着安琪儿的翅膀。对于大多数人,童话往往与童年的欢乐一道一去而不复返,只能在梦中去寻找它们,想念它们;意欲再一次靠近它们温习它们而不可得。一个不再能出现美丽的童话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不再能出现美好的童话的人类是可悲的人类,一个不再能因了读到优美的童话而欣悦而落泪的灵魂是可悲的灵魂。人不该愈来愈粗暴、凶恶和疲于奔命。人不该被丑恶挡住双眼。人不能没有童话——诗(包括俳句),当然。
所以我说长大了还能写出好的童话的人有福了,他们永远不会衰老疲惫,他们生活得多么美丽。何况,像萨比妮的这篇作品结合着童话和诗,融会着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传统,这种契合和相互的激发本身就够精彩的了。
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这就是我读萨比妮和其他德国作家的童话新作时的温暖而怅惘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