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本书特点是基本上以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抵销了抗清力量。
南明历史,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及清军入关问,鼎中原以来,直到康熙三年夔东抗清基地覆灭的各地反清运动的历史,它是群雄争霸,又是明朝的延续,也是清初历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称之为(南明)弘光、隆式、鲁监国、永历朝延都是在南方建立的。但是,抗击清朝的暴虐统治,并不仅限于南方,陕、甘、晋、冀、鲁、豫等地的抗清运动连绵不断。
第一章 明朝覆亡后的全国形势 第一节明帝国的分崩离析/第二节大顺政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失误/第三节吴三桂叛变与山海关之战/第四节清军占领北京和大顺军西撤/第五节畿南山东晋北地方官绅反对大顺政权的叛乱
第二章 弘光朝廷的建立 第一节继统问题上的纷争和史可法的严重失策/第二节朱由崧的监国和称帝/第三节四镇的形成和跋扈自雄/第四节弘光朝廷内部党争的激化/第五节清廷接管畿南山东等地和山东百姓的抗清斗争/第六节1644-1645年河南的形势
第三章 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 第一节基本国策-借虏平寇/第二节清廷对南明弘光政权态度的变化/第三节左懋第为首的北使团/第四节弘光朝廷的军政和财政/第五节弘光朝廷的腐败/第六节清廷对大顺和南明用兵策略的变化
第四章 大顺政权的覆亡 第一节潼关战役和多铎部清军占领西安/第二节陕北战役和大顺军放弃西北/第三节李自成的牺牲和大顺政权的失败
第五章 弘光政权的瓦解 南渡三案-大悲,伪太子,童妃/第二节睢州之变和史可法南窜/第三节左良玉率兵东下/第四节扬州失守/第五节弘光帝出逃和清军占领南京/第六节弘光帝被俘/第七节潞王朱常芳监国和降清
第六章 清廷统治者推行的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政策 第一节多尔衮的失算/第二节清兵的滥杀无辜百姓/第三节强迫汉民剃头改用满族衣制/第四节圈地的投充/第五节严酷的缉捕逃人法
第七章 各地抗清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江南绅衿的动向/第二节江阴等地百姓的自发抗清/第三节英霍山区的抗清斗争/第四节皖南各地的抗清斗争/第五节陕西各地的抗清斗争
第八章 隆武政权同鲁监国的争立 第一节隆武政权的建立/第二节鲁王朱以海监国浙东/第三节唐鲁政权的对立与纷争/第四节鲁监国政权的抗清活动/第五节靖王朱亨嘉之变
第九章 隆武政权的作为和覆败 第一节1645年秋到1646年夏的形势/第二节隆武帝的政策和举措/第三节郑芝龙兄弟的跋扈/第四节黄道周的出征和被俘杀/第五节清兵占领浙东与鲁监国航海/第六节清军占领赣南/第七节隆武帝汀州遇难
第十章 大顺军联明抗清 第一节东路大顺军同何腾蛟的联合与受排挤/第二节李过,高一功等部改编忠贞营/第三节忠贞营围攻荆州之役/第四节何腾蛟经营湖南的举措失当/第五节清孔有德等三王兵入湖南
第十一章 大西军的经营云南 第一节云南沙定洲之乱/第二节大西军由贵州进入云南/第三节孙可望等的经营云南
第十二章 郑成功起兵与鲁监国在浙闽抗清 第一节郑芝龙降清/第二节郑成功的早年生活和起兵抗清/第三节鲁监国在浙闽的抗清活动
第十三章 永历朝廷的建立 第一节朱由榔在肇庆监国和绍武争立/第二节绍武政权的覆亡/第三节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在广东的抗清活动/第四节永历朝廷在武冈/第五节郝永忠部由湘入桂/第六节永历帝的逃离桂林
第十四章 郑成功在闽粤沿海地区的军事活动 第一节郑军同安之役/第二节郑军潮州之役/第三节1651年清军袭占厦门/第四节郑施交恶和施琅降清
第十五章 吴胜兆,王光泰等的反清 第一节吴胜兆反清和陈子龙等人的遇难/第二节宁波华夏等人的密谋反清/第三节王光泰兄弟在襄阳郧阳反清
第十六章 金声桓,李成栋的反清归明 第一节金声桓,王得仁领导的江西反正/第二节李成栋以广东全省反正/第三节李成栋的进攻赣州和败亡
第十七章 第一节山东等地的反清斗争/第二节姜襄等人领导的山西反清运动/第三节王永强等在陕北起兵反清/第四节甘肃回民米喇印,丁国栋为首的抗清运动
第十八章 1648-1649年湖南战局 第一节明军收复常德宝庆与何腾蛟挑起内衅/第二节忠贞营等部湖南之役/第三节济尔哈朗进军湖南与何腾蛟被俘杀/第四节忠贞营的撤入广西和堵胤锡病死
第十九章 永历朝廷内部的党争 第一节楚党和吴党/第二节所谓五虎/第三节永历朝廷的打虎
第二十章 清军攻占桂林广州 第一节孔有德,耿促明,尚可喜统兵南下/第二节孔有德占领桂林与瞿式 死难/第三节尚可喜,耿继茂攻占广州/第四节永历朝廷的播迁
第二十一章 大西军的联明抗清 第一节孙可望请封秦王之纠葛/第二节军阀纷争中的川黔/第三节大西军出滇抗清/第四节忠贞营的北上夔东和所谓白毛毡贼/第五节永历帝的进入安龙
第二十二章 1651-1653年浙闽赣抗清势力的消长 第一节舟山之役和鲁监国退位/第二节1652年郑成功围攻漳州之役/第三节海澄战役/第四节江西义师的抗清活动
第二十三章 孙可望部署的湘桂川全面反攻 第一节孙可望李定国收复湖南战役/第二节李定国桂林大捷/第三节李定国衡阳大捷/第四节刘文秀进攻保宁之战/第五节孙可望逼走李定国和宝庆之败
第二十四章 清廷加强推行以汉制汉政策 第一节满洲八旗兵实力下降/第二节清廷命洪承畴出任五省经略/第三节清廷对郑成功的招抚活动/第四节1655-1656年郑成功的活动
第二十五章 李定国的两次进军广东 第一节1653年李定国广东肇庆之役/第二节1654年李定国广东新会之役/第三节郑成功与李定国关系之分析
第二十六章 1654年会师长江的战略设想 第一节张名振,张煌言三入长江之役/第二节钱谦益姚志卓等人密谋策划会师长江/第三节孙可望决策会师长江和计划被搁置的原因/第四节郑成功与三入长江之役的关系/第五节郑文秀进攻常德失利
第二十七章 李定国迎永历帝入云南和孙可望的降清 第一节孙可望的跋扈自雄和阴谋篡位/第二节密诏李定国救驾和十八先生案/第三节李定国奉迎永历帝入昆明/第四节刘文秀领兵入川/第五节孙可望内犯和兵败降清/第六节孙可望叛降后的永历政局
第二十八章 清军大举进攻西南及永历朝廷的播迁 第一节清军三路进攻贵州云南/第二节夔东十三家进攻重庆之役/第三节磨盘山战役
第二十九章 郑成功张煌言长江之役 第一节长江之役的战略布置/第二节郑军进抵南京城下后的双方动向/第三节南京战役失败和郑成功退出长江/第四节张煌言的招抚南京上游州县
第三十章 永历朝廷的覆亡 第一节永历帝流亡缅甸/第二节清方对西南明军的剿抚政策/第三节清军入滇后荼毒百姓和元江府那嵩等人的抗清/第四节两广抗清义师的被摧毁/第五节李定国白文选的竭蹶救亡/第六节清廷向缅甸施加压力和咒水之难/第七节永历帝被俘杀/第八节李定国之死
第三十一章 郑成功收复台湾 第一节郑成功决策复台/第二节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第三节郑成功的开始经营台湾和病卒/第四节清廷的沿海迁界/第五节鲁国监病死与张煌言就义
第三十二章 夔东抗清基地的覆灭 第一节清廷组织三省会剿/第二节关于韩主定武政权的考辨/茅麓山战役
引用书目
后记
南明有历史在我国史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以及随之而来的清兵入山海关问鼎中原以来一直到康熙三年夔东抗清基地覆灭的各地反清运动的历史。从不同的角度看,它是群雄争霸,又是明朝的延续,也是清初历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称之为南明,是因为以崇祯皇帝朱由检为首的在北京的明朝廷业已覆亡,这段时期的战斗主要在南方展开,又是在复兴明朝的旗帜下进行的,而弘光,隆武,鲁监国,永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但是,抗击清朝的暴虐统治,并不仅仅局限于南方,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抗清运动连绵不断,波涛叠起,清廷统治者多次感到患生肘腋,不得不动用重兵围剿。这是就地域而言,南明史的覆盖面并不只限于南方。如果就时间来探讨,南明史的上限过去和现在的史学家大抵是以弘光朝廷在南京继统为标志,本书作者认为南明的历史应该从甲申三月十九日北京被大顺军攻克,崇祯朝廷覆亡开始。这是因为朝廷虽然覆亡,明朝政权仍然控制着江南半壁江山,尽管在具体时间上相差不远,但我们应该着眼于全国形势的演变,而不能拘泥于南明帝继统。如果因为甲申三月十九日到同年五月初三日明朝统治区没有皇帝而把这段时间排除在南明史以外,就会在后来的历史叙述中难以自圆其说,因为弘光帝被俘在1645年5月,隆武帝继统在同年闰六月;隆武帝被擒杀在1646年8月,永历帝继统在同年10月,期间都有一两个月的帝位空缺。”国统”三绝不等于南明史的下限不以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俘杀而告终,而是以李来亨茅麓山战役作为结束。当然,把南明史的下限一直拉到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进军台湾,郑克爽,刘国轩投降,也是一种认识和叙述的方法,因为郑氏家族在台湾终始奉行明朝永历正朔,虽然皇帝和朝廷早已不存在。本书没有采取这种方法,原因是康熙十二年到二十年发生了三藩之变。其间郑经是参与了的。三藩之变同明清之际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有密切关联。三藩的形成实际上是由于满洲贵州因自身的力量不足以征服全国不得不笼络一部分汉族军阀,而且这次变乱也确实带有民族斗争的色彩;可是把三藩之变同南明史扯在一起毕竟不大合适。所以,在本书中叙述郑氏家族事迹仅限于郑成功去世为止。
这本书同过去的各种南明史著相比较,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它基本上是以大顺军余部,大西军余部,海寇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而不是以南明几个朱家朝廷兴衰为中心。二是贯穿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汉族和其他民族百姓反抗满洲贵族征服斗争终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严重分散,抵消了抗清力量。多尔衮,福临等满洲贵族不仅代表着一种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而且兵力和后备兵员非常有限,单凭自己的八旗兵根本不可能征服全国,汉族各派抗清势力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打倒了自己。说得准确一点,明清易代,中国华民族内部一个落后的人数不多却是骠悍的满族上层人士勾结汉族中最反动的官绅地主利用矛盾坐收渔翁这之利,窃取了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果实。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后,在较为先进的汉文化影响下,自身发展取得阶段性的飞跃。清王朝在一段时期里是朝气蓬勃的,国势相当强盛,对于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奠定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另一方面来说,满洲贵族推行的民族歧视政策引起国内政局大动荡,打断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也是不容忽视的。
历史进展的事实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中国在明朝中期以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期以后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已经逐渐落后,但是直到明朝末年中国同西欧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被大顺军推翻的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统治时期还是孜孜于引进西方科技,特别是火器和历算, 不少士大夫也抛除畛域之见,注意吸收西方的新知识,尽管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挽救行将灭亡的明帝国。清朝统治的建立是以全国生产力大幅度破坏为代价的,稳定后的统治被一些人大加吹捧,称之为康雍乾盛世。正是当中国处于这种盛世的一百多年里,同西方社会发展水平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盛世过后不到五十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随之而来一幕幕丧权辱国的悲剧,使大清帝国的腐朽落后暴露无遗。本书作者在所著<明末农民战争史>中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大顺军推翻明王朝接管整个黄河流域几乎对社会生产没有造成什么破坏,并且扫荡或狠狠打击了那些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贵族官绅势力。如果这一势头不被满洲贵族和变节的吴三桂等汉族军阀官绅所打断,中国社会将在明代已经取得的基础上实现较快的发展,近三百年来的历史也许是另外一种样子。以史为鉴是中国的传统,可惜过去绝大多数史学家制作的镜子里,侏儒们被拔高了,坚毅挺拔的形象被歪曲了,甚或被挤出了镜框以外,成了道地的哈哈镜。本书作者力图运用可靠的史实,重新描绘明清易代的这段历史;由于材料的不足,肯定不能尽如人意。希望通过这部书的出版,给读者提供一些较为接近真相的描述和论点。
也许有人在看了这本书以后,会断言作者批判的锋芒只是指向清朝统治者而对起自农民的大顺军和大西军则出于偏爱而处处掩饰。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书中首先批评了李自成领导的大顺政权在关键时刻在政治上和军事部署上犯下了难以挽回的大错,后面又指出了在李自成牺牲以后大顺军始终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领导核心,长期各自为战,未能在抗清斗争中发挥更大作用。对张献忠的非议在<明末农民战争史>内已说得很清楚;孙可望在前期是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后来飞扬跋扈,导致大局逆转,终致众叛亲离,仓皇出降,本书毫无回护之处。至于南明政权的腐朽,内讧本书同样做了如实的揭露。读者不难发现,书中不仅鞭笞了朱由崧,朱常芳,朱由榔等南明统治者的昏庸懦弱,对一些直到现在仍备受人们景仰的人物如史可法,何腾蛟,瞿式 ,郑成功都颇有微词。有的读者可能会问:你对南明许多杰出人物是不是指责得过分了一点?我的回答很简单如果这些著名人物都像历来的史籍中描写得那么完美,南明根本不会灭亡,这些人物也将作为明朝的中兴将相名垂青史。
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史学界长期关心的问题。在我看来,必然性只有一条:就是社会要发展,要前进;其间可能出现短期的逆转和曲折。至于统治王朝的建立和统治者的更替大抵都属于偶然因素。只不过人们太习惯于把既成事实当作历史必然,就本质而言,这同封建史籍中的天命眷顾没有多大区别。明朝自万历中期以来,朝政日益腐败,内忧外患纷至沓来,覆亡不可避免,接替的可能是大顺王朝。可能是清王朝,甚至可能是孙可望掌握实权的朝廷,也不能排除在较长时间处于分裂的局面。本书作者着重分析的是各派势力的成败得失,而以哪一种势力取胜对中国的社会生产破坏最小,最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前进力为褒贬的标准。讲必然性,我认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明朝覆亡以后,中国仍将建立一个封建王朝,社会仍将处于封建制度的框架内,只有这一点是肯定的。差异在于各派势力实行的政策和手段不同,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也将不同。如果把既成事实都说成是历史的必然,那么,学习和研究历史就没有多大用处。历史科学的万古长青,就是教导后来者借鉴历史是成功的经验,避免重蹈失败的覆辙,使我们的事业做得更顺一些,不要倒行逆施,为中华民族的兴盛作出贡献。。时髦了一阵的”史学危机”论可以休矣,明智的中国人将从自己丰厚的历史遗产中汲取教益,把振兴中华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统兵南下
1648年清廷在姜襄,金声桓,李成栋掀起的反清浪潮下,深感满洲兵力有限,决定起用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王统兵南下。这年十二月,多尔衮派使者召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从辽东入京。次年四月,三人到达北京。五月十九日,清廷下诏改封恭顺王孔有德为定南王,怀顺王耿仲明为靖南王,智顺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同一天令定南王孔有德率旧兵三千一百,及新增兵一万六千九百,共二万,往剿广西,挈家驻防,其全省巡抚,道,府,州,县各官并印信俱令携往。靖南王耿仲明率旧兵二千五百,及新增兵七千五百;平南王尚可喜率旧兵二千三百,及新增兵七千六百,往剿广东,挈家驻防,其全省巡抚,道,府,州,县各官并印信俱令携往。当部署三王南下时,清廷原来的意图是命孔有德征福建,耿仲明取广东,尚可喜攻广西。尚可喜明知自己和耿仲明部下兵马都不过两千余名,加上新增兵也只有一万,难以承担攻取一省的任务,建议增强兵力,缩短战线。孔有德傲慢自大,嗤笑尚可喜胆小怯懦,自告奋勇独力攻取广西。三王藩下将领的设置上:定南王下以线国安任左翼总兵官,曹得先这右翼总兵官,另调湖广辰常总兵马蛟麟为随征总兵;靖南王下以徐得功为左翼总兵官,连得成为右翼总兵官;平南王下以许尔显为左翼总兵官,班志富为右翼总兵官。
部署既定,孔,耿,尚三人即率旧部下江南,会合浙江,湖广等地调集的兵马。孔有德由湖南向广西进军;耿仲明,尚可喜则取道江西入粤。
1649年十一月初二日,靖南王耿仲明部驻吉安,平南王尚可喜驻临江,二人商定十二月初三日出师南进。就在这时满洲贵族向清廷控告耿仲明,尚可喜率兵南下时收留了逃人一千多名,清廷派去严厉追查。耿仲明知道触犯了朝廷的深忌,惟恐受到窝藏逃人法的惩办,十一月二十七日在吉安自杀。清廷原拟将尚可喜,耿仲明削去王爵,各罚银五千两,多尔衮考虑到正在用人之际,以航海投诚有功为名决定免削爵,罚银减为四千两。耿仲明畏罪自杀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清廷决定平南,靖南二藩兵力由尚可喜负主要责任,耿仲明之子耿继茂仅以阿思哈哈番职位统率其父旧部充当尚可喜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