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有人说,他是“我们时代的马可波罗”、“全球化的开路先锋”、“一个跨越文化高墙的德国人”。
由于历史的机缘,
他在“文革”后期来到中国,
意想不到地一待就是35年:
着迷于东方艺术的魅力,
他结识了众多文化名人,
使老舍话剧《茶馆》首次走向欧洲;
致力于架设东西方理解的桥梁,
他把《探长德里克》介绍到中国,
并发起多项中德交流与对话;
序一梅兆荣/004
序二英达/006
第一章出发,向着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1974年7月16日-18日
/001
第二章投身在历史的大潮中
1974—1975
/019
第三章 门的背后很多人在哭
1975—1976
/083
第四章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启
1976—1978
/111
第六章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1979—1983
/159
第七章 “爱情就是爱情,不需要问为什么!”
1983—1987
/193
第八章我真的是在经历一场个人的“失败”吗?
1987—1992
/233
第九章新的探险:追寻往昔的辉煌
1992—1997
/275
第十章 “我们会用全新的眼光看世界。”
1997—2009
/299
结束语 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没有损失;无可比拟!
/349
感谢
我认识乌苇.克劳特是1995年,在波恩一家中餐馆的朋友聚会上。坐在我对面的他,金发碧眼,很是帅气。当时我任中国驻德国大使。虽然是第一次接触,我却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但更令我惊喜的是,这位当时已在中国生活T21年的西德人对中国不仅有深刻的了解,而且表现出浓厚的友好感情,这在当时还是少见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在外交部西欧司工作时,就对乌苇?克劳特这个名字已有所闻。特别是他成功地把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搬上曼海姆民族剧院的舞台,并担任了50场现场翻译,使德国观众得以领会剧情。 《茶馆》在欧洲舞台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使我对乌苇产生了敬佩之情。
1997年我奉调回国工作,乌苇曾多次约我商谈组织中德政界人士电视对话事宜,在此过程中我对乌苇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积极致力于在电影、电视、文学、艺术和传媒等领域寻求连接东西方的途径,以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他无疑抓住了当今世界东西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部30万字的自传,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乌苇原是1974年应中国外文出版社聘请来华工作的德语专家。作品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真实地记述了他初到中国时的感受,包括外文出版社对这位“外国专家”热情周到的关怀和当时北京的城市风貌以及中国的社会风尚,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使我仿佛又重新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情不自禁地得出结论:此书值得一读!
年轻的乌苇对中国怀有好感,甚至抱有某种浪漫主义的憧憬,但在中国生活工作了多年之后,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不可避免地在他身上显现出来。他直接率真的态度,让他与单位和同事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在中国工作了近10年之后,就在他准备离开时,他结识了影星沈丹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和中国朋友特别是一些负责同志的热心帮助,乌苇在中国拥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而随着矛盾、冲突的化解,他也更加理解中国,并且日益融人中国社会,有时甚至如鱼得水。
在书的后半部,乌苇以切身的感受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中国的巨大变化,而他的活动天地也随之不断扩大。他多次返回德国,同亲朋故友交谈,对于乌苇在德国的朋友来说,他在中国的经历和所做的事情,简直是不可思议,他们无不感慨:乌苇每一次从中国来,都带来了一股青春的气息。他们所说的“青春气息”,是指他们无法想象的中国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发展变化,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环境给乌苇这样的外国人提供的可能性。乌苇在书里还开诚布公地探讨了很多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并介绍了德国人的观点和做法,这也有助于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们相互了解,拉近距离。
基于对乌苇这本书的上述理解,意识到中欧之间加强人文交流的重要性.我十分高兴为这本自传作序。相信中国的读者会喜欢这本书,有兴趣了解一个二十多岁的西方年轻人刚到中国时的体验和观察,他在35年里对中国变化的见证和感悟,他在中国是如何生活、工作和发展的,以及他是如何在中国施展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的。
乌苇同中国家喻户晓的东方美女沈丹萍结为伉俪,从而成了中国的女婿或者说他嫁给了中国。他穿梭于中德两国,努力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他在多方面表现出自己是一个“世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