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中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讲做人的道理。《大学》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人生在世,第一和根本的是要学会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把教人做人作为第一重要的问题,关于做人的道理也就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传统文化讲的做人的道理,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宝库。其中有关于人性的探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有处理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有待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还有进行道德修养和教育的理论方法,等等。传统文化产生于古代,难免受到时代的局限。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也需要与时俱进。一些内容会被淘汰,一些会有所改变,还需要增加新的内容、新的精神。但是,从总体上讲,传统文化中所讲的关于做人的道理,多是一些人人应知、人人能做的、普遍的、根本的道理。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是形成我们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正如毛泽东在六十多年前就已经指出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传统文化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新文化的建设不能割断历史。继承发扬传统的这些思想、精神、原则,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我们应该抱着一种“温情与敬意”,对传统文化加以总结和继承。当然,这种继承不应是没有批判的兼收并蓄,而是要推陈出新,批判继承。但“温情与敬意”却是正确对待传统、做好批判继承的前提,这是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首先要确立的一点认识。
为了帮助小学生了解、学习传统文化中关于做人的道理,中国伦理学会理事郑涛同志精选了历代的格言警旬,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并配以与内容相一致的古代珍品版画,编成这套《小学生育德读本》。每年级一册,每册中有120条格言警旬,共六册。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阐述做人做事的道理,并按读书、明理、行善三个方面进行编排。虽是格言,看似分散,但细细品味,格言与格言之间又紧密联系,这一编写思路可谓是本书的独到之处。传统思想的精粹与精美的版画相结合,这套书可谓形式与内容俱佳。如能每日读上一句,认真领会,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必能对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大有益处。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清•金缨)
朝读百篇,乙夜乃寐(《周书•萧圆肃传》)
日与月与,荏苒代谢(晋•张华)
富贵必从勤苦得(唐•杜甫)
孤村到晓犹灯火(宋•晁冲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清•钱泳)
少则志一而难忘(晋•葛洪)
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汉•刘安)
为学只在立志(明•黄宗羲)
大抵学而不勤, 勤而不久(清•石成金)
人一能之己百之(《礼记•中庸》)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三国•蜀•诸葛亮)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周易•乾》)
君子有九思(《论语•季氏》)
不思,故有惑(宋•杨时)
人之进学在于思(宋•朱熹)
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宋•朱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君子有三忧(汉•韩婴)
君子有三患(《礼记•杂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古人学问无遗力(宋•陆游)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彭端淑)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清•彭端淑)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清•彭端淑)
吾资之聪,倍人也(清•彭端淑)
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清•彭端淑)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清•彭端淑)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论语•子罕》)
少年立志要远大,持身要紧严(清•张履祥)
人须要立志(明•杨继盛)
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明•杨继盛)
心为人一身之主(明•杨继盛)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明•王守仁)
心以思为职(明•杨继盛)
方行一事则思之(明•杨继盛)
读书见一件好事,则便思量(明•杨继盛)
见一个好人,则思量(明•杨继盛)
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明•杨继盛)
宁让人,勿使人让我(明•杨继盛)
人有恩于我,则终身不忘(明•杨继盛)
见人之善,则对人称扬不已(明•杨继盛)
人之胜似你,则敬重之(明•杨继盛)
朋友即甚相得,未有事事如意者(清•史典)
凡作事须从容细密(清•陈确)
言人之恶,非所以美己(三国•魏.王肃)
交浅而言深者,愚也(《后汉书•崔骃传》)
安其身而后动(《周易•系辞下》)
事当任实(《金史•世宗本纪下》)
作事贵有主意,然必详审情理(清•申居郧)
干天下事,无以期限自宽(明•吕坤)
事无大小,粗疏必误(清•汪辉祖)
敬业乐群(《礼记•学记》)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明•吕坤)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爱人而人不爱(清•金缨)
必有忍,其乃有济(《尚书•君陈》)
喜怒者,有性所不能无(南朝•颜延之)
量思宽,犯思忍,劳思先(明•郑瑄)
怒时光景难看,一发遂不可制(清•中涵光)
怒气剧炎火,焚烧徒自伤(明•郑瑄)
人或毁己(《三国志•魏书•王昶传》)
闻人毁己而忿者(《三国志•魏书•王昶传》)
德比于上,欲比于下(晋•傅玄)
君子能为可贵(《荀子•非十二子》)
君子之自行也(《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己》)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非十二子》)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非十二子》)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荀子•天论》)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明•钱琦)
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明•薛瑄)
自古只闻忍与让(清•张英)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清•周希陶)
桑妾之讼,祸及吴楚(《晋书•刘毅传》)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清•周希陶)
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清•张英)
是非憎爱世偏多(宋•普济)
生事事生何日了(明•冯梦龙)
扬善不扬恶,记恩不记仇(宋•邵雍)
何来纷争一角墙(明•林瀚)
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明•吕坤)
教子弟于幼时(清•王永彬)
务小巧者多大拙(清•中涵光)
面一旦不修饰,则尘垢秽之(汉•蔡邕)
过有千端,惟心所造(明•袁黄)
人之性也善恶混(汉•扬雄)
何谓善人,无损于世者则谓之善人(清•张潮)
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明•袁黄)
人无善志,虽勇必伤(汉•刘安)
人有三成人(《元史•抄思传》)
常看得自己未必是(清•李西沤)
一过改而一善著(《宋史•皮龙荣传》)
闻人疑而改者,上也(宋•黄晞)
世间万事俱茫茫,惟有进德当自强(宋•陆游)
勿谓小而弗戒,勿谓微而不防(元•许名奎)
涓涓不塞,将为江河(周•太公望)
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宋•司马光)
治之于徽则用力寡而功多(宋•司马光)
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明•方孝孺)
自古天下事,及时难必成(宋•欧阳修)
坏崖破岩之水,源白涓涓(《后汉书•丁鸿传》)
纤纤不绝林薄成(北周•庚信)
泾溪石险人兢慎(唐•杜荀鹤)
忧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汉•刘向)
为必察其几,举必慎于微(北齐.魏收)
万般思后行,一失废前功(唐•可隆)
天下难事(《老子道德经•六十三章》)
积一勺以成江河(《晋书•虞溥传》)
祸之所生,必由积怨(北齐•刘昼)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清•张鸿)
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宋•苏洵)
苟日新,日日新(《礼记•大学》)
君子之学必日新(宋•程颢•程颐)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礼记•孔子闲居》)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清•金缨)
不愧父母,不愧兄弟(清•金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