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对美和艺术的理解,是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部分。而“美育”的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多接触艺术,包括了解一些艺术史。经验证明:人们对于美的鉴赏和理解力,是要靠学习才能获得的——是知识之所赐。经历了十年动乱,才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忽视了“美育”,不但“德、智、体”搞不好,而且首先是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
这是一本西方美术史的“入门”书,应该力求精练简明。但讲美术史又不能离开相应的插图。目前国外较流行的一卷装的《世界美术史》(意大利,吉娜·佩斯切尔著)有一千多张全部是彩色图片;这样的“豪华本”,我们专业工作者也少敢问津,何况广大的青年读者?因此作者把插图限制在三百幅左右。从史的要求来看,似乎未免简疏;但也有好处,即有可能用较多的篇幅对作品、艺术家、流派进行论述和分析,把各种类型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说得更充分一些。
介绍美术发展的历程,只讲思想内容而不讲艺术技巧的特色,是不能全面提高对于美术的欣赏力的。因此,作者穿插了一些关于技巧、技法发展变化的内容。比较,是认识艺术特征的好办法(如国内外有“比较文学”的专门学科)。我在分析某类艺术作品(或艺术家)时,也采用与其他作品(或人物)相比较的办法。不但在外国作品之间互作比较,也与中国的艺术作品比较。但《西方美术史话》毕竟讲的是西方的艺术。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也需要听听原作者和西方评论家的意见。因而有关作品或流派的解释——无论是褒或贬,作者尽量选择一些艺术家自己或他同代的评论家的意见。这样更有说服力。当然,选择引用哪一些意见,是取决于作者自己的水平和审美观的。
书中所引文句,除了少数马列著作的引文注明出处以外,其他引文一概不作注释。有时还用“论者”、“史家”或“有人认为”之类的说法,也都不是我随意杜撰,而是有所依据的。使得全书保持行文的顺畅、简洁。
迟轲,祖籍山东宁津,1925年生于天津,1918年毕业于华北联大美术系,曾任教于中原大学、中南美专、80年代曾应“日中友协”之邀访日;应美国国家科学院之邀赴美讲学,已出版的著译作品有:画廊漫步、维纳斯与钟馗、寻回忘却的美、西方艺术批评史、西方艺术事典、西方美术理论文选等。现任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广东美学学会会长。
第一章孩子们的偶然发现—原始时代的艺术
第二章为了“来世”的艺术——古代的埃及和西亚
第三章永久的魅力——爱琴文化和希腊古典艺术
一“迷宫”的传说
二“我们是爱美的人”
三“罗马夕照”
第四章中世纪一瞥——基督教艺术在东方和西方
第五章人的觉醒——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一把美带给人间
二“神秘”的微笑
三“神圣而痛苦的生涯”
四威尼斯之光
第六章文艺复兴在北方——16世纪的德国和尼德兰
第七章“巴罗克”
一“风格主义”和“巴罗克”
二“多面手”贝尼尼
三“业余的大使”
四现实主义的生命长存
第八章艺术的新土壤——17世纪荷兰画派
一广阔地反映生活
二“按照荷兰农妇画圣母”的伦勃朗
第九章“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变化
一学院的诞生
二“洛可可”和它的反对者们
三英国的“学院派”和肖像画家
第十章革命风云与艺术思潮
一与“恶梦”奋战的戈雅
二大卫和新古典主义
三“浪漫主义的狮子”
四画笔——灵魂的解剖刀
五歌唱“泥土上的英雄”
六“写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
七印象派的人物画家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民族生活
一对抗学院的三个青年人
二14个拒绝官方考题的学生
三给石头以思想
四美国的民族艺术与“垃圾箱画派”
第十二章自然美的再发现
一云天碧海滋养出来的艺术
二倾听大自然的歌
三追寻闪烁的阳光,捕捉流动的大气
四深思与抒情的结晶
第十三章“东方”、“原始”与表现“自我”
第十四章“象征’、“梦幻”和“潜意识”
第十五章为工农大众而创作
一鲁迅推重的两位画家
二面向广大人民——肯特和利维拉
三艺术的任务是代人民发言
第十六章缤纷缭乱的现代流派
附录本书参考和引用的中、外文部分书目
《西方美术史话》1983年初版,至今已逾二十年,二十年问共印十一次,行销三十一万册,成为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学术性的畅销书。此次再版,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对原书作了较大的修订:增加名作插图一百多幅;加大开本;对书内文字作了少量的修正。
1913年,鲁迅曾上书当时的教育部,提出了“美育”的重要性,他说:“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亦因日趋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艾安。”(《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不完全依靠法律的惩治和道德的劝戒,而增进国家社会的安定,这是鲁迅对于美育的期望。九十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美育仍然显出它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我愿意修订此书,为美育的大厦再增添一块砖石。
作为西方美术史的“入门”书,篇幅不能太大,首先力求精练简明。而同时要求达到“史”的规模,给读者以整体连贯的印象。丹纳在《英国文学史》中说:“当文明发展进程中产生出一种新的艺术时,总会有一两个天才人物应运而生。”假使能抓住这类“新艺术”的代表作品(和艺术家),即使在数量上少一些,也仍然能够给人一个历史 (文明发展进程)的轮廓。 当然这就要看是否选择得当。
其次,我希望写成一本“深入浅出”的书,在选材行文方面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致和思索,即所谓有些“可读性”的作品。小时候上历史课,最怕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人名和年代的排列,而解说却枯燥乏味。虽然拼命地死读硬背,还是很快就忘光了。倒是他偶然提到的人物和事件的矛盾冲突,却能经久不忘。
我并不赞成在介绍一些科学家、艺术家时,大讲其奇闻趣事 爱因斯坦如何忘了.自己家的地址,齐白石如何把放了几个月的点心拿来待客……过多渲染这类事(有的本来就是被夸大了的),不仅会使人觉得科学家、艺术家都是异于常人的“怪物”,而且常常只注意“趣闻”,反而忘了他们在科学或艺术上的真正贡献。但我也不愿意在这本书里采取老一套的公式: “一、时代;二、概况;三、作者生平;四、作品分析……”感谢编辑者为我这本书取了《西方美术史话》的名字;这个"话"字,使我获得了“解放”。
有些作者 比如法国丹纳讲艺术史,丹麦勃兰兑斯讲文学史,英国罗素讲哲学史,甚至美国阿西莫夫讲科学史,都能时时把人带进一个生动的历史气氛里去。有时只用三言五语,就把一个陌生的名字变成一个有性格的活人。我以为这种方法是值得学习的。
作为文学艺术之一的美术,当然也是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相关;不过历史唯物主义也告诉我们,艺术与政治尤其是经济,并不是经常直接发生联系的。倒是和它同时代的宗教、哲学(美学)以及文学等文化思潮更直接地影响着美术。因此我略去一般经济、政治背景的专门介绍,而着重联系一些有关的文化思潮。——一般的经济、政治情况,读者是可以在普通的历史书中查对的。
历史的发展由简趋繁,而且是不平衡的。以编年的办法顺着时代叙述各个国家美术的发展变化,用一本书几乎是办不到的。很可能造成顾此失彼,既难收罗完备,又使读者印象紊乱。所以不少学者宁可运用归类的办法——或依题材样式,或依风格派流,或依民族特色……进行介绍;虽然照顾到时代的先后,但不严守年代的顺序。我采取的也是这种办法。至于按照什么原则和方法去归类,各个作者常是互有异同的。 (近些年西方的美术史学者,已按照其方法分为“社会学派”、 “心理学派”、 “形式、风格学派”等。)我在这本书中所作的章节的安排,有些参照了前人的看法,而大半是依自己的理解去分类的。其中当然反映了我的艺术观点。得失如何,只有请读者教正了。
介绍美术发展的历程,只讲思想内容而不讲艺术技巧的特色,是不能全面提高对于美术的欣赏力的。因此,我穿插了一些关于技巧、技法发展变化的内容。
比较,是认识艺术特征的好办法(国内外都有“比较文学”的专门学科)。我在分析某类艺术作品(或艺术家)时,也采用与其他作品(或人物)相比较的办法。不但在外国作品之间互作比较,也与中国的艺术作品比较。有的评论者认为:此书的特点之一,是“徜徉于西方艺术的长廊中,而时时回顾中国的文化”。
但《西方美术史话》毕竟讲的是西方的艺术。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也需要听听原作者和西方批评家的意见。因而有关作品或派流的解释——无论是褒或贬,我尽量选择一些艺术家自己或他同代的评论家的意见。这样更有说服力。当然,选择引用哪一些意见,是取决于我自己的水平和审美观的。
书中所引文句,除了少数马列著作的引文注明出处以外,其他引文一概不作注释。有时还用“论者”、 “史家”或“有人认为”之类的说法,也都不是我随意杜撰,而是有所依据的。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保持行文的顺畅,并且希望尽量简洁些。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周平女士,为筹划新版《西方美术史话》付出的辛勤劳动,还有协助她工作的北大的李坤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