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序:关于六十年青春散文 王剑冰 001
人生篇
山地回忆 孙犁 002
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 008
荔枝蜜 杨朔 013
第二次考试 何为 016
《师说》解廖沫沙 020
井冈翠竹 袁鹰 023
放歌山海关 唐大同 026
我站在长城上,倾诉 霍达 030
小鸟,你飞向何方 赵丽宏 032
渴望苦难 马丽华 037
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 王英琦 042
唱片年龄 高洪波 045
城南旧事 车前子 049
永远的少女 王剑冰 054
居长安 穆涛 058
孤独女子 张爱华 069
白色的鸟蓝色的湖 张海迪 072
舞者 筱敏 076
痛苦的飘落 张立勤 078
一个人的工厂 唐朝晖 082
卖花姑娘 邱华栋 090
李白的“毛病” 赵统斌一092
文字的断想 张绪佑 095
出走的衣冠庙 张于一098
金子 杨杰 108
讨厌的男生 丹菲 112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马小淘 117
杜拉斯:文本的表演 凸凹 21
像老人一样 范晓波 124
社会篇
社稷坛抒情 秦牧 127
松树的风格 陶铸 133
人和鬼 吴晗 136
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曹靖华 139
晋祠 梁衡 143
阳关雪 余秋雨 146
夜宿泉州 郭风 150
甲子谈鼠 夏衍 152
黑土地 韩静霆 155
在那蓝色的海边 杨林勃 158
大禹的寂寞 何向阳 161
阿央白 迟子建 165
总想为你唱支歌 吕锦华 168
城市的日落 罗强烈 172
祖先歌舞 彭学明 174
种粒 周晓枫 178
白音布朗山 冯秋子 186
衙门 祝勇 194
另一种呼唤 黄晓萍 200
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 203
白原 朱鸿 208
古寺的交响 蔡飞跃 211
杜拉斯:爱情?语录?暴力倾向 洁尘 215
初雪圆明园 老姜 220
青铜 巴音博罗 224
麻将 程绍国 226
小街之美 婴父 229
季节的意向 艾云 232
怀念红狐 刘志成 235
海参崴随想 蔡云川 238
哲思篇
灵魂?眼睛?语言 范曾 242
丑石 贾平凹 244
散步 林贤治 246
河流的秘密 苏童 248
春雪化时 鲍尔吉?原野 252
错位 彭程 258
庄严的时光 谭延桐 262
对身体的感受和理解 李汉荣 265
审视 马德 271
关于跌跤的十八点思考 杜丽 273
一只小野鸭的超能量 刘燕敏 276
近思录续 周实 278
情感篇
荒山之夜 三毛 288
榫 刘烨园 299
更为富有的一刻 曹明华 302
夏天落下的第一颗红豆 黄殿琴 306
清清岷江水 廉正祥 315
我的三次初恋 于君 321
用痛感想象 丹娅 326
美丽不需要结尾 叶多多 331
玫瑰,与爱情无关 叶倾城 334
大爱无边 王兆胜 336
痛 赵柏田 342
奶奶和一九五三年的诺贝尔奖 董玉洁 345
触摸 马莉 348
月桂树上的花冠 宣儿 351
守望北沟 张舒娜 354
让我许个愿 叶细细 360
有缘伴你 谢彦秋 364
生活篇
北京的春节 老舍 369
花潮 李广田 373
秋色赋 峻青 377
榆钱饭 刘绍棠 382
总是难忘 苏叶 386
女孩子的花 唐敏 395
童年旧事 梅洁 400
河之女 铁凝 406
仰不愧于天 张抗抗 411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周国平 415
仁山智水 舒婷 418
有话对你说 韩小蕙 421.
雷利亚,雷利亚 李敬泽 426
在商厦门前等车 周佩红 436
每个人都有一面窗子 陈染 439
过年 季栋梁 443
牵挂是一种美丽 郭文斌 447
野马之死 裘山山 449
泥焰与个人 史黑陶 452
轮回之所 方希 456
清秋落叶 唐继东 459_
铁 郑小琼 463
转身 塞壬 469
黑风景 李登建 479
七天里的左右手 郭敬明 483
诳语 李傻傻 489
风物篇
澜沧江边的蝴蝶会 冯牧 493
黄山小记 菡子 497
日出 刘白羽 501
善卷游 艾煊 504
羞女山 叶梦一 507
晒月亮 池莉 512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514_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 517
湖殇 素素 519
染绿的声音 徐迅 522
月亮月亮跟我走 姚雪垠 524
看云 尚贵荣 527
与泰山对视 桑新华 529
仙居 熊育群 532
秋天 宁肯 536
大别山 胡亚才 539
走向满月 周亚新 542
感怀篇
现代寓言 郑云云 545
我们改变了什么 何敬君 549
三十而惊 潘向黎 554
让我们来想象一对老虎 刘华 558
把钥匙挂在心口 乔叶 561
成吉思汗的草原 洪烛 563
西凉山的九十九朵白云 雷平阳 566
午后的墓园 陈蔚文 572
期待的草叶蒙蔽了眼睛 王芸 576
生命从指间消失 唐韵 579
梵高的光和色彩 徐卓人 583
微凉 王方语 586
窗帘 也果 588
我怕灵魂来不及 米米七月 590
一棵树的私语 简默 594
蜕变 申林 597
远逝的上窟 春鱼禾 599
王剑冰
序:关于六十年青春散文
二0 0九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六十年间,在散文写作方面可说是一
个巨大的收获,很有值得总结的东西。中国青年出版社就动议出版一套
建国六十年青春散文经典,任务交给了我。这可以说是一项十分重大的
工程。好在我多年涉猎与研究散文,对散文的发展脉络和那些作家还比
较熟悉,就放下手头的事情,再次扎到散文堆里。
什么是青春散文呢?首先应该是描写青春、歌唱青春、体味青春的
散文,而这些散文又是由青年人写出的。青春,如诗如梦、如画如火。每
—个人都会经历过,而每一个人的青春经历的时代及生活氛围又不尽
相同,所以写出的东西也就不—样。又由于经历不同,个性不同,感想不
同,表达的方式也就不同,这就形成了一个色彩纷然的创作景象。
从建国初期到“文革”开始的十七年,整体上说,中国的文学创作
还是兴盛的,这个时期的散文产生了一大批好作品,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个阶段是一九五六年以前,那时新中国刚刚建立,一切处于热潮之
中,加上不久即开始的抗美援朝,调动了全国广大青年的积极性,一些
类似于特写通讯式的纪事散文大量涌现,孙犁、魏巍、刘白羽、杨朔等年
龄不算大的作家都有很好的作品,而且他们也是在这个时期被大家所
熟悉。这时的散文尚未有进入到美文范畴,描景写情的仍很少,因此散
文的真正意义也就没有完全地体现出来。直到一九五六年,由于提出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家们的创作心态变得自由,视野变得开阔,
散文格局发生了变化,遂出现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散文作品,如《第二
次考试》(何为)、《香山红叶》(杨朔)、《社稷坛抒情》(秦牧)、《洛
阳灯火》(白桦)等,单从篇名上就能看出散文的意昧了,甚至已经感
觉到了“五四”传统的复苏。如果顺着这个脉络走下去,散文无疑会进
入—个新的境地。可惜第二年形势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逆转,五年中经
历了一系列的多事之秋。直到一九六一年,政治紧张的气氛有所缓解,
经济上进行了调整,文艺政策也有了变化,就又出现了第二个阶段。这
个阶段较之一九五六年的散文,意义上的变化更为明显,出现了被称为
当代三大散文家的刘白羽、杨朔和秦牧,他们各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这种风格和特色恰恰引领了散文多向性的创作理念,使之走向了深度
和广度。他们的作品《红玛瑙》《长江三日》《雪浪花》《茶花赋》《花
城》《土地》等都成为众所周知的名篇。再加上还有何为的《石匠》,陶
铸的《松树的风格》,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方纪的《挥手之间》等,
构成了当代散文一个时期的最高峰,一时间也使人们对散文有了新的
认识。我查阅了那几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都
大量开辟了报纸副刊,以充足的版面刊登这类散文作品,也发表对散文
的认识与看法的理论文章,能够感觉到文坛对于散文多样化创作的有
利倡导,由此带动了一个散文写作的热潮。此后又出现了著名的《燕山
夜话》和《三家村札记》,它们的著名也因是“文革”开始后遭袭的重
要目标。一九六六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浩劫的开始,我翻看这一
个时期的报刊,很多文学杂志不久即停刊,报纸副刊几乎被取消,很多
年间找不到一篇像散文的作品。这个状况差不多持续到一九七六年,也
仅在其前一两年看到几篇带有着明显概念化倾向的东西。
进入一九七七年后的新时期,是一个文学的复苏与繁荣期,从来没
有这么多的作家投入到散文的队伍中来,从来没有这么多的报刊给出
了散文这么多耕作的园地,从来没有这么多的散文作品让人目不暇接。
这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也是那个时期青春勃发的展现。这个时期大致分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散文的回归阶段,也就是回归到“五四”时期
的散文创作风格,追求散文“真善美”的理念被多数人所接受所运用。
这个阶段不说别的,单是女作家就出现了一群,如铁凝、叶梦、唐敏、苏
叶、梅洁、王英琦、李佩芝、黄晓萍、李天芳、韩小蕙、于君、张立勤、张抗
抗、马丽华等。她们以生命体验表现独特的女性意识,展示出全新的时
代画卷。这个阶段大致为一九七六年至八十年代末期。第二个阶段是散
文外延的拓展阶段,若果说第一次散文的革命是来自散文内部的话,第
二次的革命就是自它的外部发起的。人们从单纯的对散文的理解变成
了对这种文体的重新认识,散文的疆域开始拓宽,“大散文”的主张开
始提出,来自各个行当的更多写作者成为散文大军中的主将。出现了余
秋雨现象,出现了范曾、贾平凹、李存葆、林非、雷达、王充闾、梁衡、李国
文、朱增泉、周涛、刘亚洲、高洪波、毕淑敏、石英、卞毓方、王宗仁、周同
宾、李元洛等一大批人物。当然我指的是当时写作时的年龄在四十岁左
右的作家。这个阶段大致可为八十年代末到新世纪初始。第三个阶段从
新世纪初直到现在。这是一个完全追求自我意识、展示个性特征的阶
段,“新散文”成为一种旗帜。这类写作者大多为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生
的、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知识,有思想、有个性,并有着十分自觉的反叛意
识。可以说先有一批先行者如刘烨园、王小波、筱敏、林贤治、斯妤、周佩
红、王开林、孔庆东、刘齐等辟出了一条蹊径,后来出现了苇岸、王开岭、
刘亮程、祝勇、止庵、冯秋子、彭程、何向阳、杜丽、张锐锋、周晓枫、黑陶、
沉河、雷平阳、朱朱、塞壬、郭敬明、郑小琼、马小淘等,新散文不再强调
思想含量,不大讲究文本格式,不太在意文词语境,所写无论巨细,注重
生命感觉,对前面出现的散文观念及作家,有明显的排斥态度。随着网
络的发展,就更有了自由的写作空间,私密性感觉更强,发表于纸媒体
的欲望减退,文字也就更自由、更开拓,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使
散文不断地寻找新的可能。
社会在发展,散文写作也在发展,它会随着时代的步伐越来越显现
出本体的个性,被越来越多的作家所运用。循着六十年来青春散文的脉
络,可看出散文越来越宽容,,越来越兼容,真正成为一种被大众所接受
的文学形式。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同时代相融相生,他的思想、行为和生活理
念也就不可能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相背离。所以回过头来看这些作品
的时候,也就看到了时代的影子和社会的痕迹。每一个不同时间段的作
家,都有自己所经历的那个时代的感念,我们不仅能从他们的作品中看
到这些,也同时品读出当时的年轻人那种对人生的热情与对社会的认
识。孙犁的《山地回忆》,写出经历了无数苦难之后的人们对新中国的
渴望与感怀。这篇作品是迎着新中国的黎明写就的。魏巍的《谁是最可
爱的人》,是朝鲜战场的真实的记忆,多少年里,人们以这篇作品激励
斗志。“最可爱的人”,成为了一个时代对子弟兵的最好称谓。杨朔的
《荔枝蜜》,以小蜜蜂酿蜜的过程写到劳动者的伟大,让人思索生活中
的甜蜜是靠勤劳得来的。何为的《第二次考试》,描写一个女孩子对新
生活的追求和社会对她的关爱,让人体会出时代的真善美。袁鹰的《井
冈翠竹》,以井冈山的竹林作为视角,写出井冈山精神的代代传扬。秦
牧的《社稷坛抒情》,写出对新中国的感怀。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以
松树激励人的志向。赵丽宏的《小鸟,你飞向何方》,写出刚刚进入新时
期的年轻人对知识的渴望。高洪波的《唱片年龄》,是对生活和人生的
积极的思考。马丽华的《渴望苦难》,写对苦难的深层的认识,只有经历
过苦难的人才会知道幸福的甜蜜。张立勤的《痛苦的飘落》,以自身患
病的经历,展示出生命的脆弱与挣扎。余秋雨的《阳关雪》,以独到的视
角表达对历史与人生的认识。何向阳的《大禹的寂寞》,由一个历史人
物提示出更多思想。迟子建的《阿央白》,从女性的视角显现出对女性
自身的审视与理解。祝勇的《衙门》,通过一个总督府透视出历史所呈
现出的辉光与阴影。周晓枫的《种粒》,是对生命诞生过程的细致入微
的品觉。刘志成的《怀念红狐》,从动物的故事中,写出对生命的理解与
关爱。蔡云川的《海参崴随想》,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写出对历史、现代与
未来的反思与展望。
这类作品还有曹靖华的《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梁衡的
《晋祠》,郭风的《夜宿泉州》,唐大同的《放歌山海关》,霍达的《我站
在长城上,倾诉……》,王英琦的《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张爱华
的《孤独女子》,张海迪的《白色的鸟蓝色的湖》,邱华栋的《卖花姑
娘》,彭学明的《祖先歌舞》,冯秋子的《白音布朗山》,黄晓萍的《另一
种呼唤》,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张绪佑的《文字的断想》等。
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青年时光是最绚丽的,在曲折坎坷的一生
中,青年时期也是最艰辛的阶段。因而青年有着许多的经历和故事,欢
乐的、浪漫的、艰苦的、忧伤的,而又都是令人难忘的。这种经历之所以
以散文表现出来,就是因为散文能够以一种自由的文体真实而不做作、
不虚掩地抒发作者内心情怀,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散文,而是虚构型的小
说了。读者喜欢散文,重要的一点就是想看到作者真实的心理历程,从
中获得相同的感怀与愿望。所以从栏目上看,不管是人生的,社会的,还
是生活的,情感的,其实都是与我们的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只是
根据不同的特点有所侧重罢了。像唐敏的《女孩子的花》,由花设想和
冀望未出生的孩子,满纸的欣爱与呵护。铁凝的《河之女》,通过乡间河
边的石头和无拘无束的乡间女子,透出热爱自然生活的天性。韩小蕙的
《有话对你说》,以一个女性的角度释解出对生活的新认识。黑陶的
《泥焰与个人史》,从陶制过程的描述彰显生命的轮回,给人新的感觉
和认识。唐继东的《清秋落叶》,从现实纷扬的落叶到生命激扬的落叶
的思索,闪射出向上的青春的光点。郑小琼的《铁》和塞壬的《转身》,
都是写打工生涯的,真实的叙述和真实的情感使两位打工妹的作品一
出现就受到重视。郭敬明的《七天里的左右手》,巧妙地写出一个中学
时代的青年对待考试的心理变化,其和李傻傻的《诳语》,都属于新一
代青年作家的新的写作与思考方式。
在“情感篇”栏目里,我们看到三毛的《荒山之夜》,于君的《我的
三次初恋》,曹明华的《更为富有的一刻》,刘烨园的《榫》,黄殿琴的
《夏天落下的第一颗红豆》,叶多多的《美丽不需要结尾》,王兆胜的
《大爱无边》,赵柏田的《痛》,董玉洁的《奶奶和1953年的诺贝尔
奖》,马莉的《触摸》等。大干世界,茫茫人海,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会是
一样的。如果说有一样,那就是幸福。不管其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为
了这份幸福,不知会付出怎样的努力和代价,更多的是艰辛,是等待,是
苦恼,是忧伤,是其中的奋争与追求。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会看至到那些来
自不同生活层面的散发着青春热隋、洋溢着青春欢笑、渗透着青春泪水
的文字,这都是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内心写照,既有人格特质的力量,又
有文学本真的濡染。
我把一些风物的写作放在一个栏目里,这些大都是篇幅精短的文
字。在当代散文大的概念里,精短美文是散文里面最精粹的部分,也是
最精美的部分。抓住了短小,又抓住了情,这个作品就有了特色。说起
来,抒情小品是难写的,它要求要以最简洁的文字、最真挚的情感写出
自己的所见所闻。在学校课本里读到的名家散文,基本上就属于这类作
品。由此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检验一个作家写作水准的,当是看他能否
写好这样的美文。像冯牧的《澜沧江边的蝴蝶会》,将云南民族风情展
现得色彩斑斓。刘白羽的《日出》,大气而深沉地让人感到大自然的伟
力。叶梦的《羞女山》,通过一个女孩子对一座自然之山的描述,展示出
女性观察与感觉的细腻。池莉的《晒月亮》,是在一个寺院望月的感怀,
月光没有热度,但作家用一个“晒”字,将文章写活了。刘亮程的《对一
朵花微笑》,对自然之花的细微描写,使文字轻灵而透亮。还有菡子的
《黄山小记》,徐迅的《染绿的声音》,姚雪雪的《月亮月亮跟我走》,尚
贵荣的《看云》,桑新华的《与泰山对视》,熊育群的《仙居》,胡松涛的
《燕子?荷?石榴》,宁肯的《秋天》,胡亚才的《大别山》等。这些精美的
作品,让我们沉迷其中、感怀其中并得益于其中。
我们说,充满哲理的写作是智性的写作。这类作品往往是真诚的、
生动的并且不乏幽默。这类散文的写作大都是随笔性的,一件小事,一
个传闻,一段经历,一场梦幻,都能进入作家的笔下。这类作家往往机智
灵动,阅历丰富,知识丰赡,对事物有着高度的敏感及良好的悟性。如范
曾的《灵魂?眼睛?语言》,将灵魂与眼睛和语言放在一起述说,灵魂附
于每一个人的身上,而又是通过眼睛和语言显示出来,从而提示出人要
不断地修炼自己的一言一行,以构筑真善美的灵魂。如贾平凹的《丑
石》,写家门口的一块丑陋的石头,这块石头没有谁看在眼里,也派不
上用场,可谁能想到它竟是一块十分珍贵的具有科学价值的宝贝呢?林
贤治的《散步》,从生活中的行为方式提出了对人生的思考。苏童的
《河流的秘密》,以自然的河流解说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方式。李汉荣的
《对身体的感受和理解》,审视人的身体从而点画出人的行为功能,让
人从自身引发更多的思考。杜丽的《关于跌跤的18点思考》,是一篇现
代理念的写作,一个跌跤引发的思想能量充满了个性色彩。周实的《近
思录》以及《近思录续》,是对社会中的人和事的个人化解读和评介,
语言犀利而风趣。还有“感怀篇”中的文章,如郑云云的《现代寓言》,
何敬君的《我们改变了什么》,潘向黎的《三十而惊》,刘华的《让我们
来想象一对老虎》,王芸的《期待的草叶蒙蔽了眼睛》,米米七月的《我
怕灵魂来不及》等。在这些散文中,我们可以读到像诗一样的文字,像
格言一样的论说。有的作品一目了然,有些作品则让我们反复吟味。我
们往往会从中找出想要得到的结论,或者说我们会从某些结论里明白
想要知道的未知。而这些作品,可以说大都是作家们从自己的经验中感
悟出来的,有些文字,几乎就是他们出自心底的忠告。这绝不是由于对
生活的厌弃或者说是看透了什么,反之,正是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热
情,而闪现出的思想的火花。
打开那些发黄的册页,重读那些熟悉的文字,又像跟随着作者进入
了那些伴着如火青春和如荼热情的岁月。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曾在文
字中阐释了多少曾经的追求与梦想啊。我从自己的书架和图书馆抽出
不知多少书籍,最后将厚厚的一摞子复印稿摊在面前,原本想按照作品
的影响和发表的顺序排,后又按照出版社的要求,从便于阅读的角度考
虑,将其按照人生、社会、哲思、情感、生活、风物、感怀等进行了分类。我
曾经在上世纪末期为长江文艺出版社主编过《百年百篇经典散文》和
《百年百篇经典美文》,那是选取一百位作家在一百年间写出的最好的
散文,是不限定作家的写作年龄的。对于青春散文作家的写作年龄,刚
开始我们限定在三十五岁左右,但在阅读的时候,我发现很多的美文是
一些作家四十岁左右写出的,尤其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一些作家
热情正高,而他们正好进入了不惑之年,还有上世纪的新时期,很多作
家搁笔多时,有感而发的时候,也是过了不惑,我不忍心放弃这些精品,
就决定将年龄的界限稍稍放宽一些。这样就进来了好多的好作品,尽管
一些名家由于作品发表时间上的问题而没有入选,但仍是我为之欣喜
的,也使得这样的一部书显出了厚重与经典。
按照出版社的要求,每一个时代都要有作品,因为要折射那个时期
年轻人的精神风貌。但是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间选出的东西,还是
觉得时代痕迹太重,概念化的东西太多,同其他的作品融不在一起,也
不可能称为经典,也就选取了极少量的作品。还有建国后十七年间的作
品,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在艺术上模式化的东西也有,但从
那个年代的角度来看,也还能接受,能够看出当时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
貌,且多是一些抒情性的散文,语言上也还能借鉴,也就选取了较多的
篇章。当然,选用最多的,还是新时期的散文,这个时期散文的疆域更加
扩大,文体与内容的展示更加多样化,尤其是上世纪末期直至现在,更
加年轻的一代写手出现,可以说是真正的青春散文,充满了对时代、对
生活的热情和认识,也充满了自我的个性特征。
有一点遗憾的是,由于篇幅所限,在我选完作品交到出版社后,出
版社经过研究,又让我忍痛删掉了十五万字的作品,变成了现在这样的
两卷本。读者或一套在手,有可珍存、可研究、可借鉴的方面。诚然,任何
一个选本都不会是十分科学、十分令人满意的,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
足。这样的一个选本出来,还望在读者的意见中学习与校正。
2009年8月于郑州形散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