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孩子们处于青春期前后,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极强。而家长人到中年,或事业有成,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由于种种原因自己碌碌无为,更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于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家长们绞尽脑汁,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种自认为应该有效的方法在教育自己的孩子,陪读、请家教、物质奖励、唠叨、责骂、收电脑、掐电话……均不奏效后则发出无奈的叹息:“这会儿的孩子怎么了?”而孩子们却以不屑的口气一言以蔽之:“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表面看似两个不同生理时期的碰撞,其实包含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困惑与无奈。
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就是这“非常时期”的“非常状况”。
关承华,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分校)高级教师,从教32年,担任班主任、年级组长27年。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春期教育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广受学生及家长的爱戴。关承华老师曾多次接受如中国青年报、腾讯网站等多家媒体的访谈,在中学生和家长中很有影响力。著作《凭什么让学生服你》得到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
前言 初衷
再版前言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第一章 不都是孩子的错
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长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
单亲家庭照样出好孩子
好孩子让家长教坏了
管坏了的孩子比惯坏了的孩子好管
结束语
第二章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
理解必须有了解做前提
您还没有老师了解我呢
要把孩子的感受考虑进去
爸爸不喜欢我,因为我是女孩儿
高明的家长会倾听
结束语
第三章 非智力因素是孩子成功的重要条件
行为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书的习惯成就了我的儿子
不良习惯埋没了高智商
习惯、性格与命运,
疯狂的“神童计划”
让我至今还在揪着心的学生
机会在一瞬间消失
把握人生,从习惯人手
说诚信
说读书
说守时
结束语
第四章 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环节
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
误区一:家校合作目标不明确或不一致
误区二:“家长陪读”就是合作.
误区三:老师与家长联系=告状
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先说家访
再说家长会
最后说说请家长
……
第五章 别和青青期的孩子较劲
初衷
从教30年,担任初一至高三班主任27年,接触了大量学生、家长,积累了
相当丰富的经验、教训、教育理念及教育个案,其中不乏成功案例。尤其近几
年已不满足于做个好老师、好班主任,而是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尤其是对
青春期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给年轻教师进行指导的过
程中,在给家长进行家教讲座时,在与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后,经常能听
到一种呼声,即:“关老师,您讲的这些对我们太有用了,您把它写出来吧!
于是逐渐萌动了把已有资料(包括获奖论文、心得体会、教育个案、学生来
信、我给学生写的鉴定等等)整理出来,留给有心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年轻教
师们,也算在我临近退休之际再为教育事业做一份贡献。
在众人的鼓动说服下,现在终于有了“成书"的企图。坦白地说,我的"企
图"很单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更不曾想过获得什么经济利益。我仅仅是希
望我的经验、教训、体会及由此而引发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能够助广大家
长和经验还不够丰富的年轻老师们一臂之力。
由于我30年来始终从事的是初、高中教育工作,接触的学生从年级来说
是从初一到高三,从年龄来说是12~18岁;家长年龄一般在40岁左右。这时的
孩子们基本处于青春期前后,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极强。而家长人
到中年,或事业有成,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由于种种原因自己碌
碌无为,更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于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
至:父母绞尽脑汁,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种自认为应该有效的方法教育
自己的孩子,陪读、请家教、物质奖励、唠叨、责骂、收电脑、掐电话……均不
奏效后则发出无奈的叹息:“这会儿的孩子怎么了?而孩子们却以不屑的口
气一言以蔽之:“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表面看似两个不同生理时期的碰
撞,其实包含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困惑与无奈。
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就是这“非常时期”的“非常
状况”。
——家长该怎么做?
——老师该做什么?
作为一个成功的老师和成功的母亲,我来为你们支招。
再版前言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出版发行至今,整整过去了两年的时间,销量
是一万八千册。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很知足,因为我的教育理念已经传达
给了一万八千位家长。还有新浪网近一年的连载,我由衷地感谢。
这次委托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再版,首先是因为市场基本脱销(北京图
书市场已经见不到这本书),而“家长”这个读者群还有需求,毕竟。青春期静
与搿家庭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每年都会有许多家长“突然’’发现自己的儿
子或者女儿进入青春期了,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了,于是在措手不及中到
处寻医问药一——试图找到解决“亲子关系问题’’、“孩子青春期逆反问题”、
“厌学、早恋、任性、心理异常’’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良方,用以缓解两代人之间
的摩擦甚至是冲突。我这本书就是积多年的教育经历、教育案例、教育理念
为一体,帮助处在困惑当中的家长们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提醒父母们“不
都是孩子的错”,“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并为家长们提供了些许建设性
意见。时至今日,我书中的教育观点,我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系列教育方法
和教育理念,并没有过时,仍旧对家长们有一定的启示或指导作用。
其次,两年来广大家长和读者对我的信任与鞭策,是再版本书的更充
分的理由。我,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第一次把自己积淀多年的教育一心语静
编纂成书,想法本就简单,当时能够考虑到的,就是有没有读者?读者能不能
接受我的观点?销量如何?至于后续还会有什么事情,是我根本不可能想到
的。于是,一个状况的出现让我始料不及:全国各地的众多家长和读者对本
书给予了热烈的回应和反馈,有通过114查号台查到我学校电话的;有通过
出版社责编要到我手机号码的;每日打开邮箱几乎都会收到名为“求助”或
“求教”的信;更有家长带着孩子千里迢迢从湖北、山东、河南等地来到
北京,请求我和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们几乎都表达了一个相同的意
思:“看了您的书很受启发,您书中的例子好像说的就是我家孩子。”无论是
北京的还是外地的家长,对于我来说都是陌生的,但是每每听到家长那焦虑
的倾诉,看到因无措、无奈而企盼帮助的目光,我在心中感慨“可怜天下父母
心”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家长们对我的极大信任,因此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
我耐心地倾听,细致地分析,找出原因,提供一些建议或办法。尽管占用了我
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手机费,但相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成就感而言,这一切
都不重要,也都值得了。经常有家长感言:“我要是早认识您就好了!”或者
“要是早点儿看到您的书就好了”。网上也总有人在询问“哪里能买到这本
书”,还有家长告诉我“在国家图书馆借到了”。至此,我坚信《别和青春期的
孩子较劲》在更多的家长和家庭中还有需求。
再次,也是更重要的,就是我要通过这本书传递给为人父母者一个重要
的理念,即: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是今天的社会条件下亲子
关系的一个重要逻辑。
两年来,我接待了那么多无助的家长,虽然每个家庭的情况各不相同,
每个孩子的问题也各有差异,但是归结起来却有一个致命的共同点,就是孩
子身上的问题都出在家长身上。这进一步验证了我书中的观点:不都是孩子
的错!一位江苏的高三男孩的父亲四次打电话找我,诉说孩子的。罪行:不
学习、辍学、要钱出去吃饭、打游戏,当说到“快19岁了,自己连脚都不会洗”
时,我只能反问:“这怪谁呢?”一次数学单元测验,一个学生考了60多分,家
长看到成绩后给老师写了一句话:“问问你们老师怎么教的?”还让孩子直接
带来交给班主任。这种做法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家长考虑了吗?一
对忧心忡忡的父母找到我,第二天就要进行中考体检了,孩子突然提出不去
体检,不参加中考了,理由是“想玩儿”。一追溯父母的教育经历,原来是一贯
迁就造成的;一个原本学习十分优秀的女孩子,15岁时突然早恋并离家出走
了,这时候妈妈才意识到,孩子6岁时父母离异,9年来父爱的缺失,使得孩
子特别珍惜一个大男孩对自己的怜爱与呵护……太多太多了,凡是找我来
咨询、求助的家长,凡是面对自己的“问题”孩子束手无策的父母,只要引导
他们稍作反思,就会发现许多问题的根儿,其实在他们自己身上。在不断地
接待、倾听、协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仅仅提倡“家
长与孩子共同成长”还不够,因为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时效性的,机不可失,否
则就有可能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于是,一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力
的观点作为一种逻辑关系,逐渐浮现在脑海中。在今天的社会环境、社会条
件下,家庭教育仅靠一代一代的传承是绝对不行的,今天中国“关于70后的
讨论”,“80后现象”,最近又在讨论“90后的孩子怎么教”,就已经充分说明
了这一点。所以我的态度是:想要孩子吗?准备当父母吗?对你的孩子有期
望值吗?如果是肯定的回答,就请好好学习,学习怎么做父母,学习怎么爱孩
子,学习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虽然中国古话说“有苗不愁长”,但谁也不希
望自己的孩子长成“歪瓜裂枣”不是?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一书中,我想传达给读者的理念就是,作为家
长,一要会做表率,就是以身作则,这是最最重要的,是孩子学会做人的必要条
件。二要学会爱,知道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爱的方式一旦错了,就变成了
害。三要学会把握,把握孩子成长的大方向,事无巨细唠唠叨叨,就会引起孩子
的逆反情绪。四要学会沟通,既不居高临下,也不委曲求全,朋友式的交流孩子
最能够接受。五要学会引导,孩子没有不犯错的,正视不忽视,宽容不纵容,做
孩子的导师。而我所归纳的这“五要”又必须以“一要”做前提,那就是“要学
习”,因为会做父母未必会做家长,家长是“职称”——称职父母才有资格称家
长;家长是责任——不仅对孩子、对家庭,还对社会;家长是技师——教育孩子
是一门高超的技术;家长是艺术家——教育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总之,家长
好好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孩子才可能在您的影响和教导下,天天向上。
谨希望我的经验之谈能够对更多的家长、更多的家庭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