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目录(部分)
车平路(原总参机要局副局长)
张光雷(原解放军后勤学院二院政委)
汤天华(原国家计委司长)
刘奇光(原北京市检察院副检察长)
毕景荣(原中央警卫局副局长)
杨 波(原轻工业部部长)
华 楠(少将、原总政治部副主任)
曹思恒(原中央纪委信访办主任)
张忠实(原北京市旅游局局长)
曲 琨(女,原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
张仲愈(著名书法家)
车映春(原在国家计委工作)
秦仲达(原化工部部长)
刘 琨(原林业部副部长).
张培春(原国防部第五研究所党委书记)
袁 枫(原解放军1 40医院院长、著名军医)
樊子兰(原铁道兵后勤部处长)
李学清(原空军某师党委副书记)
孙玉铄(原核工业部8 1 4厂厂长)
王 海(原空军司令员、上将)
解秉洲(原总参警卫局副局长)
阎方欣(女,原机械部设计研究院处长)
于和泽(原空军学院训练部副部长)
李璞秀(原邮电干部管理学院院长)
王海青(原北京公路运输协会会长)
王郁昭(原安徽省省长)
刁培泽(少将)
董久昌(教授)
姚振泉(原外贸部企业整顿办公室副主任)
车吉江(原国营2 11厂党委书记)
张积慧(空军英雄、原空军副司令员)?
仲 一(原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党委书记)
许永高(原铁道兵第一指挥部副司令员)
武健华(原中央警卫局副局长、834 1部队政委)
梁国学(原航天部办公室主任)
李世田(中将)
姜文禄(原军事法院副院长)
陈培民(中将)
唐静之(原总参后勤处处长)
马尚志(少将)
阎丰怀(原空军后勤部装备处处长)
杨振亚(原中国驻日本大使)
毕可伍(原总后基建营房部副部长)
沈福悦(原北京宣武区统战部长)
汤光明(曾任军委机要处处长)
郭普远(原北京医院党委书记)
董文彬(原七机部处长)
王 琨(女,一位志愿军老战士)
刘崇政(原最高法院副局级审判员)
李文竹(原北京国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序三(中将)
苏平(美术师)
姜志增(少将)
鞠荣平(原七机部2 1 O厂党委书记)
秦道夫(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张德修(原总参作战部副部长)
车建平(原航天部207所二院党校副校长)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生者(1930至1939年)
戚务政(少将)
张鉴奎(原潜艇学院副部长)
姚洪章(少将)
许维斗(原海军第一工程处副政委)
王毅力(少将)
吴顺豫(原中国驻黎巴嫩、刚果大使)
马国连(少将)
高厚福(少将)
王志毅(少将)
刘 毅(原商业部长、国家旅游局局长)
张 侠(女,原1 25厂研究所党支部书记)
王茂湘(大学教授)
毕克官(著名漫画家)
孙文芳(原国家安全部副部长)
张树清(原交通部办公室主任)
徐新江(少将)
张立平(少将、原总后卫生部部长)
阎瑞英(女,原在外交部工作)
王起秀(原邮电部党办副主任)
岳锡华(教授)
王秉芹(少将)
谷建芬(女,著名作曲家)
梁荣铭(女,高级工程师)
毕可锋(原机械工业部国际司司长)
王茂润(上将)
刘明祖(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
于业华(八一厂导演)
姚振民(高级工程师)
梁振亚(北京大学教授)
刘兆锟(原中国电子基础产品装备公司董事长)
王克忠(少将)
陈世平(少将、教授、博导、名医)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生者(1940年至1949年)
孙德信(少将)
杨洪基(著名歌唱家)
郇心强(曾任世界知识出版社副社长)
李春伍(高级工程师)
周其华(著名法学教授)
孙文盛(原国土资源部部长)
马永伟(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刘念远(少将)
宋文玖(少将)
姜吉初(中将)
王玉斋(原民航华北局党委副书记)
王瑞华(女,原北京市海淀区房管局纪委书记)
孙忠同(上将)
李万健(教授)
孙志强(中将)
孙本胜(少将、画家)
林钧敬(北京大学副校长)
吕一山(少将)
刘胜玉(原中央党校副校长、现天津人大主任)
迟万春(上将)
李保田(著名演员)
滕翠荣(女,高级工程师)
车铁军(少将)
陈小工(少将)
梁晓声(著名作家)
张 驰(少将)
作为一个现工作生活在北京的威海人,我为这本《京城威海人》的顺利出版发行而感到万分高兴,所以欣然接受本书主编的请求,为该书作序,谈一下我个人的一点感受。
本书所有收录者的共同家乡——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三面环海,风光秀美,物产丰沛,人杰地灵,居住着250多万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他们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和繁荣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威海的巨大变化无不凝聚着家乡人民的心血,每位在外的游子回到故乡都会深切地感受着那种变化,都会为此由衷地感到骄傲自豪。
从那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有许许多多优秀儿女,怀抱着人生的理想,为了生活,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走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仅工作和生活在首都北京的威海人就不下数万人,而《京城威海人》一书所录载的这一百六十多名,只不过是威海人在京城的一部分,但这一部分分布京城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这里面的人物,既有政界、军界,又有商界、学界、教育界,还有新闻界、文娱界;既有男性又有女性;既有老一辈,又有年轻一代。可以说,本书中的威海人,相对说来具有广泛性,也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京城威海人》一书中所刊载的这些人物,虽年龄不一,职业职务不同,离开故乡的背景原因有别,但总起来说,他们又大多有着共同相似的一面——出生在家乡或根在那里,受着淳朴民风的熏陶,沐浴着清新刚健的大海气息,有着故乡人民的善良勇敢坚韧的品性,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各方面的帮助,向着理想的目标不停地行走,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有所成就。他们的生平经历,他们的奋斗足迹,就是一部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教科书,也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或许对家乡的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起到一定的激励或启发作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们常说。威海是出人才的地方,是出将军、出部长的地方。每年威海高考升学率都名列山东首位。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奔赴全国各地求学成材,之后又分布在各行各业开始自己人生新的创业。包括本书所收录的这些人物.他们之所以能有所成就,除其自身的努力和其他因素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家乡人民的培育。在外游子的“源头活水”就是家乡父老,就是故园山水,就是那种特殊环境下积淀下来的文化基础。我想,这是每一位在外地生活工作的威海人都会认同的。
最后,我要感谢同是家乡人的两位主编,他们精心策划编写了这部书,是做了一件好事和善事。我向他们表示祝贺和感谢。并借此机会,向家乡的父老乡亲表达一位老威海人的一份深深的祝福之情。祝家乡山川更秀美,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社会更和谐!
(作者系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