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讨论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圩。当地的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这条深水沟,就是今日的深圳河。
深圳最早是一个小小的圩镇,但因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明清时就是一个连接国内外的肯綮之地。
从空中俯瞰,深圳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地域,仿佛胶带紧紧贴在南海的边上。在它的东边,是一片宝石般湛蓝的海水,得名大鹏湾,据说源自庄子,老庄在Ⅸ鹏鸟赋》中所指大鹏鸟栖息的所在。
深圳的西边,紧靠着珠江的人海口;南边,仿佛一条灰色带子的深圳河对面,紧挨着的是香港;北面是起伏的山峦——梧桐山,有如一道与粤中腹地隔离的巨大屏障。
四围相对隔离的自然地貌,加之古代南粤交通不便,使深圳自古形成了较为独立的经济和政治的环境,沉淀了既有几分蛮荒又有几分自由的人文脉道。离开遥远的中原腹地,加上远方有一道隔离北方的天然屏障南岭,突显出这块蛮夷之地的静谧,所有发生在中原大地的征战讨伐、皇朝更替,似乎都与这片海边的净土无关。
历史进入到18世纪后,这个沉睡的小镇才突然地热闹起来,引起了国内极大的关注。这是因为在它的身边,一个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发生了——中英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之后,它的新安县的同胞——九龙连同香港本岛,被从母体上割裂出去。
深圳,成了两个国家主权的分界线。从那之后,“深圳”二字在历史的尘埃中抖动浮现,便日见增多了。
历史,曾不止一次地在它身边溅起浪花:
楔子
第一章 石破天惊
第一节 藩篱是这样冲破的
第二节 他,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第三节 吹尽狂沙始到金
第二章 将士决战岂止在沙场
第一节 蔚蓝色的希望
第二节 深圳在哪里
第三节 初战的见面礼
第四节 在市场中涅槃
第三章 深圳速度
第一节 寻访先行者
第二节 选择“国贸”决一硬战
第三节 深圳速度在地震灾区延伸
第四章 动地一槌
第一节 土地缅想
第二节 小人物们的回忆
第三节 马克思有没有让你卖地
第四节 千年一槌
第五章 看不见的手
第一节 山里的购物天堂
第二节 冲开一个缺口
第三节 一家食品厂的覆灭
第四节 “三国演义”与一市两币
第五节 “抓一把法律系学生回去”
第六节 深圳卖人?
第七节 深圳人什么都敢卖
第八节 出卖国家财产?
第九节 深圳的“软件”
第六章 “潘多拉魔盒”与“聚宝盆”
第一节 聚宝盆的故事
第二节 中国资本市场崛起的奥秘
第三节 在股票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节 股票促进新闻变革
第五节 股意识觉醒以后
第七章 东方风来满眼春
第一节 山雨欲来
第二节 他终于来了
第三节 小平同志在深圳
第四节 文章 是怎么发表的
第八章 走向绿洲
第九章 深圳河的奥秘
第十章 热血·热土
第十一章 历史在这里瞩望
第十二章 亮出城市的名片
第十三章 打开的窗口是美现的
第十四章 稚嫩与沧桑
后记
第一章 石破天惊
第一节 藩篱是这样冲破的
半个多世纪之前,河两岸是没有士兵巡逻的。两岸的百姓可以自由地来往贸易。有资料表明,深圳河沿河一带的老百姓,有80%的人历史上是依靠到香港做生意、卖菜、做工为生。1949年,大陆解放。1950年,深圳河就被封锁河口,绵亘数百年的深圳与香港的民间贸易及其他经济往来的大门,被无情关闭了。
但是,封锁了河口,却没有给深圳河边的老百姓带来富裕。
有一个最朴素的数字可以说明深圳河两岸的生活差距:河北岸深圳的罗芳村与对岸香港的较寮村隔河相望,相距不过几百米。罗芳村人均年收入513元(人民币);较寮村人均年收入7.8万港元,相当于当时的5万人民币。两相比较,相差100倍!
中国的老百姓是最现实的,河口虽然被武装封锁,但老百姓的两只脚是“自由”的,只要河边上稍有一点松懈,他们就会瞅准了机会,往资本主义的香港跑。
大陆解放后的30年中,一个连绵不绝的事实让宝安县政府、广东省政府伤透了脑筋:偷渡!有些村子的男劳力全部跑光。大鹏湾的一个村子跑剩下一个跑不动的跛子在家。据说一位70岁的老太太也钻过了铁丝网,跑到香港的旺角街上卖鞋底了。有偷渡的就有了阻拦的,就有生命与潮汐的抗争、与枪弹的碰撞。如同几千公里外的东欧前线一样,深圳河自然地成为了东方的“柏林墙”。“墙”边上岗楼林立,警戒森严。任何企图偷越深圳河者,都不会不知道,他们是“以身试法”,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或政治生命做无情的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