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 期刊 > 中国青年 > 吴静钰:传递“中国风”的“快乐”跆拳道

农民摄影师的西行漫记

王搏的手机几乎从不打电话,也不接听电话。网上他公布的手机号码旁也会加个括号注明:只...[详细]

张天一:北大硕士毕业为何卖米粉

2014年,我即将结束在北大的硕士学习生涯,也面临着毕业的选择,我选择了开一家米粉店。...[详细]

吴静钰:传递“中国风”的“快乐”跆拳道
热度0票 浏览5932次

【手记】25岁的花样年纪,已经两度站上奥运赛场的最高领奖台,当属世界跆拳道界的领军人物——头顶这样的光环,私下里吴静钰却只是过着简简单单、朴朴素素的学生+运动员的生活。

与静钰只有短短两次面对面的相处,但每次都给记者留下了出乎意料的印象。我们的相识,算是在一个私人的场合,几个小女生叽叽喳喳,当静钰主动拿出手机记下了我的号码,我第一次感到奥运冠军离我是如此的近;第二次的交流,静钰选在一家咖啡厅,她说喜欢那样的情调。在自然轻松的对话中,她让我明白:成功的背后不仅有汗水,更有智慧。

崇文门的一家咖啡厅,记者面前的吴静钰身形苗条,皮肤白净,笑容含蓄,讲话温润——人如其名,活脱脱一副皖江女子的气质。因为属兔,朋友们送她一个可爱的昵称“玉兔”。谁能想象这样一位小女生出现在跆拳道的赛场上,就能摇身一变成为令对手“闻风丧胆”的“轻型轰炸机”:眼神里透出自信爆棚,呐喊中呼啸着杀气腾腾,“进攻、进攻、再进攻”的鲜明特色以及一个接一个迅猛凌厉的下劈腿、踢头,让她获封另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绰号“灭绝师太”。

从2006年为中国跆拳道队拿下首枚亚运会金牌,弥补了女子小级别项目的历史空白;到2008年在北京奥运上完美夺金,实现了职业生涯的首个大满贯;再到2012年伦敦奥运的再度折桂,吴静钰坦言依然渴望继续征战2016年的巴西里约奥运,若能成功卫冕,她将成为在奥运个人单项中蝉联三冠的中国第一人。

25岁的花样年纪,已成为世界跆拳道界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回首与跆拳道结缘的14年,善于思考的静钰说运动给予她最大的礼物不仅是金牌,更是一种心态——如何面对挫折、诱惑、荣誉、生活……正是由于能从茫然和低落之中走出,她对未来的道路看得越发清晰;也正是经历了那些身与心的磨砺,她对成功的意义领悟得越发深刻。

压抑给予我反弹的力量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吴静钰高劈低踹,干净利落地将对手斩落马下,以绝对优势摘得人生中第一个奥运会冠军,这位刚满21岁的小姑娘早早站上了职业生涯的巅峰。

然而,与赛场上的轻松加冕形成强烈对比,紧接着她开始陷入低潮。客观来讲,成名后自然会成为对手们竞相研究的对象;在主观上,被扑面而来的宠爱包围人就会产生惰性。“之前练得太苦了,就是想让自己舒服一点”,从此拿第一变得很困难……

2010年世界武道大会,败在西班牙名将布里奇特脚下,使她一下跌入了职业生涯的低谷。当那个曾经见证过自己奥运辉煌的场馆,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被压在他国旗下,“人仿佛一下子醒悟了”,静钰说。一个强大的声音从心底里迸发:吴静钰,你要重新站起来!

陷入低潮期的静钰加倍努力,战绩开始回升,但2012年赛前来到国家队利兹海外训练营,状态又一次回落:

距离比赛只剩下数天,一边要节食、控体重;一边要承受着大量高强度的训练:面对着一排大级别的男队员,小钰始终要绞尽脑汁。因为在对打演练的过程中,主教练王志杰总是站在她的身后,反过来作为陪练们的智囊尽可能为她制造各种困难……

一天下来,回到宿舍,一个字,就是“累”。然而,比身体疲累更可怕的是内心的压抑。“不行,我得找教练谈谈”,静钰心想。

没想到当她敲开教练的房门,王指导脱口而出:“哎呀,我正要找你”。吴静钰一脸愧疚:“教练对不起,这两天我的状态不好,不是因为你,而是我自己的问题”。王志杰拍拍她的肩,一反训练场上的严厉:这没什么,我绝对地信任你。咱们爷俩什么风风雨雨没见过,只要我们一条心,没人能打得过我们!就在这一刻,静钰一下就踏实了。在伦敦,由于陪练无法进入比赛营地,从研究分析对手录像,到赛前进行准备活动,都只有教练一人陪同。静钰的竞技状态爆发,“稳准狠”的一脚上去,不小心把王指导的眼睛都踢青了。可王立杰笑道:要是能打赢比赛,我另一只眼都被你踢青了也无所谓。

2012年的决赛场上,又一次遇上老牌劲敌西班牙对手布里吉特,吴静钰再没有给对手以还击之力,8—1霸气完胜。而综观全部的四场比赛,她净胜对手41分,场均净胜达到10.25分,展示出巨大的实力优势。一天下来,静钰竟完全感受不到身体上的变化:“从第二场开始就觉得是一种享受,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所以当比赛结束,我想自己再打个三四场也没问题”。

“或许是积累得太多了”,吴静钰特别理解王志杰教练的良苦用心:很多时候,人就像弹簧一样,之前把你压得越低,当你弹起反而越高。

武起于止戈,才是至高境界

攻击性强,爆发力与柔韧性俱佳,难得的跆拳道天才——这是当今业界对于吴静钰的权威评价。然而就是中国队如今这位不折不扣的“中流砥柱”,放在十多年前,却是让大多数人并不看好的“争议人物”。1999年,12岁的吴静钰身高才1米4多,更不知“跆拳道”为何物,启蒙教练就是看中了她的“机灵”,把她收入门下。第二年王志杰在比赛中发现这孩子“无所畏惧一个劲儿地踹”想把她带进省队,但跆拳道项目是以“身高腿长”作为选拔原则,要不是王教练力排众议,恐怕“天才”早被埋没了。

回想刚开始接触跆拳道的那个年代,吴静钰感慨:那时国内了解这项运动的人真不多,应该还属于跆拳道发展的萌芽阶段。而今,跆拳道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项拥有数万爱好者、大众普及率极高的体育运动。她说:我从事跆拳道的14年,见证了这项运动在中国飞速发展的14年。

《中国青年》:你是如何理解跆拳道这个项目的?据说你有好几次都被粉丝问得“哭笑不得”?

吴静钰:我不止一次地被问道:你一个人能打倒几个?这让我真不知该如何回答。其实跆拳道是特别讲求文化底蕴的一项运动。它起源于韩国,最早虽是源起于部队中的格斗。但它有自己的精神——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同时要求“以礼始,以礼终”,正像中国武术的精髓,“武起于止戈”,而这正是我爱这个项目的原因。

《中国青年》:这是不是说我国在大众普及跆拳道运动中还存在一些误区?

吴静钰:我想是的。我了解到我国的青少年,甚至在幼儿中,学习跆拳道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健身方式。但国内许多道馆所设置的课程,并不是非常规范。针对学习者的年龄偏小,更应该把跆拳道的精神进行系统的传授,不能只注重肢体上的练习。对于学习者而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正面理解一种格斗的项目,或许更为重要。当一个人学习过跆拳道之后,社会对他的评价是有正义感、品德高尚的人,那么这才是值得骄傲的地方。

《中国青年》:就你的亲身经历来体会,我们中国人在发展跆拳道方面是否也具备一些优势?在伦敦奥运之后,有很多人把你的打法称为“吴氏跆拳道”。能否给我们透露一些“吴氏跆拳道”的秘籍,我知道这在奥运比赛之前是需要严格保密的。

吴静钰:事实上,2008年以后我就变成所有人的目标,环境要求我改变,我的团队也一直在寻求改变。我的教练王志杰非常挚爱武术,有空的时候他就会练习太极,鞭杆、大成拳之类,然后把领悟到的精髓告诉我。比如,在心态上融入太极的运气,因此在场上看来非常放松,而实际上是外松内紧,松弛有度;还有一种粘在对手周围的打法,就是对方来一腿,我会有两腿,甚至好几腿在等着她(有人称之为“无影腿”),当我的思维总是超前对手好几步,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就我本人而言,并非想改变跆拳道中固有的东西。但中国人在练习跆拳道方面确实有自己的优势,我们有中华武术的文化底蕴,同时这种技巧型格斗项目,非常适合亚洲人的身体素质。

《中国青年》有人形容你“静若处子,动如脱兔”,你认为自己是怎样的性格?

吴静钰: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节奏的,有很多面,我也是。私下里我比较安静,这样可以思考一些战术问题,也是一种休息。但站在竞技场上我必须动起来,呈现出一种状态。跆拳道也需要动静结合,开个玩笑说,参加这个项目,就是吃了兴奋剂也没用!因为在动的过程中你的思维要始终保持冷静、清晰。就像太极阴阳一样,这才是一种比较好的状态,

《中国青年》:目前的状态是一边上学一边训练?再次站在这样一个“高处不胜寒”的境界,对未来有怎样的规划和期许?

吴静钰:目前在苏州大学就读研究生,同时花一半时间训练。上学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因为我始终觉得知识就像钥匙,拥有的越多,能难倒你的困难就会越少。2008年,我靠身体机能拼对手;2012年,我靠出其不意赢对手;2016年要想胜,与之前一定又不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将是一种新的智慧。

有人说我应该见好就收,但在认真思考过后我依旧希望冲击里约奥运的金牌。现在从事运动已不再需要她为自己争得多少物质,就是纯粹因为喜欢:我很高兴通过这样一项技能可以与人切磋、交流,也很享受它为我带来的挫折与欢乐。因此,无论最终是成是败,都会是我的财富。

在这个过程中,若能以我小小的力量,将摸索得来的“中国式”“快乐”跆拳道理念传递给大家,自然是我乐于看到的。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