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诗画璧合的力量与气象

诗画璧合的力量与气象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林文俏    2016年2月29日    字体:     浏览:1332

“母亲,就在昨夜,我看见你,坐在老式的电视机前,歪着头,睡着了,样子像我那九个月大的儿子。我祈盼这是一次轮回,让我也能用一生的爱和苦,把你养大成人。”祈盼让自己也做一次“母亲”,孕育一回生命,用一生的爱和苦,把养大自己的母亲养大成人,来报答母恩。然而,这样的报答对母亲有意义吗?雷平阳当然明白。他是在对过去该尽孝却“不知道”尽孝,现在想尽孝却无法尽孝,进行痛心的忏悔啊!

由雷平阳的56首诗,贺奇与诗对应创作的56幅插画构成绘画本诗集《天上的日子》(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年10月版)出版了。雷平阳说:“我的诗歌出来后,仿佛就在路边等一个叫贺奇的人用画来呈现。贺奇是最了解我诗的人了。”

贺奇是画油画的,怎么会主动为雷平阳诗集插画?他说:“在雷平阳诗中我读到了责任、担当、呼吁、悲悯和发自内心的纯善。”贺奇沉浸在那些诗里长达三载,并不断在激情和郁闷中冲撞,想出了适合创作这批插画的独特技法:即先在光面纸上泼墨,再用“刮”的方法做减法。

画家为书插画,自然不是简单的配图关系。雷平阳在《天上的日子》自序中写道:“我不认为贺奇的绘画依附于我的诗歌,它们开辟了另一个小国,有了自己的祭坛、野外和民间。诗与画放在一块儿,它们各自独立,是平行的,但它们合力凸显出来的力量与气象,超乎于我们的想象。”在《天上的日子》绘画本诗集里你可看到:他们两人的作品都带着莫大的苦涩,但苦涩的味道并不全然相同。贺奇用坚实强悍的视觉效果,把雷平阳诗里的人文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幅画都在雷平阳的诗歌语境中,实现了画面景象与诗歌气象的完美吻合。但又独立成画,进行提升的二度创作,实现了诗歌与插画“同质异构”。

雷平阳对这些画都非常喜欢,而他最喜欢的是“尽头”。雷平阳诗《尽头》写的是基诺山上的一块石头:“沉默、粗粝,一块灰白色的石头,处在天空和群山轮番的重压下。也裸露在阳光、星斗、风云、雷雨和时间无常的漩涡中。”雷平阳在诗中没有回答是何种力量使石头承受“天空和群山轮番的重压”。在贺奇的画中,这块黑色的石头立在星空,整个宇宙压着它。它充满了承受“天空和群山轮番的重压”的神秘和未知的力量,让人想到《2001漫游太空》里的黑色石碑。

贺奇说,他最费力是画《母亲》。在《母亲》里,雷平阳先用人生成长的三个年龄节点的“不知道”,写出了普天下的母子关系:“母亲,三岁时我不知道你已没有一滴多余的乳汁;七岁时不知道你已用光了汗水;十八岁那年,母亲,你送我到车站,我也不知道你之所以没哭,是因为你泪水全无。”该诗精彩华章在最后一段:“母亲,就在昨夜,我看见你,坐在老式的电视机前,歪着头,睡着了,样子像我那九个月大的儿子。我祈盼这是一次轮回,让我也能用一生的爱和苦,把你养大成人。”祈盼让自己也做一次“母亲”,孕育一回生命,用一生的爱和苦,把养大自己的母亲养大成人,来报答母恩。然而,这样的报答对母亲有意义吗?雷平阳当然明白。他是在对过去该尽孝却“不知道”尽孝,现在想尽孝却无法尽孝,进行痛心的忏悔啊!

雷平阳的诗主要写云南大地。以山水、密林、寺庙、虫鸣、父亲、墓地、疼痛等一些“关键词”塑造了一个苍凉的高原旷野。人们从雷平阳的诗中,感受到大地的体温和对自然的敬畏,还有深沉的悲悯情怀。可是,绘画本诗集没有选择雷平阳写大地的主流诗作为书名,而是选择写天空的诗歌《天上的日子》作为书名。也许是这首诗以“天长地久”的爱情作为载体,塑造了一个“纯净的天空”,吸引了编辑:

“……从上到下,从东到西,都是一望无际。平整,柔软,没有一丝一毫的阴影。星宿,我们的好邻居。互相照耀,但又彼此保持距离。谁的心,都明亮如宝石……在天上,我们用一万年时间,相认,相识,相知。之后,又过了一万年,我们才走到一起。用五万年初恋,用三千年接一次吻……我们无疑是一对神仙眷侣……”

贺奇是如何绘出雷平阳诗中的“纯凈的天空”呢?——深邃的黑色天空中,两个恋人正在“三千一次的相拥热吻”,整个宇宙的星球都羡慕地围着他们。在爱情变得越来越功利世俗的现在,不少正在热恋的年轻人把《天上的日子》当作爱情诗,把此诗与插画纳入博客。我太太单位一位女孩对我说:她很喜欢《天上的日子》的插画。真是神仙眷侣,好幸福啊!我们没有理由去要求普通读者能理解透诗人塑造的意境,但是否也可以解读为:《天上的日子》是雷平阳祈求人间美好生活的愿望?(林文俏,转载自《南方日报》)

顶:205 踩:16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58 (625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12 (613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