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坡”顶上穿越时空的对话

“坡”顶上穿越时空的对话

来源: 燕赵都市报    作者:吕新斌    2015年10月29日    字体:     浏览:1336

——读赵新月《你来西柏坡看什么》有感

好“书”知时节,当春“应运”生。

这是一本多年来在研究宣传西柏坡精神方面难得一见的好书,一本打开后就想一口气读完的好书,一本读后还想再读、让人放不下的好书。这本书,就是由河北省委宣传部赵新月同志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你来西柏坡看什么》(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4月版)。

西柏坡是闻名中外的红色革命圣地,很多朋友去过那里瞻仰学习,有的还不止一次。但我们到了那里,想看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想?这是每一个去西柏坡的人都会遇到、都应回答好的问题。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通俗化,让党的科学理论更加普及、更加入脑入心,为群众所认知、理解和掌握,变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和物质力量,这是每一位理论宣传工作者都应努力回答好的重要课题。

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重要方面。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赶考精神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把西柏坡精神宣传好、发扬好,河北责无旁贷。这是每一个河北人特别是河北宣传工作者都应努力回答的重要课题。

在《你来西柏坡看什么》里,有你在西柏坡用肉眼能看到的,但更多的是在西柏坡用肉眼看不到的。作者以沉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丰富的历史叙事,通过一系列历史细节的“微解读”,为读者铺开了一幅西柏坡精神的壮丽画卷,打开了一条理论大众化的崭新通道,让我们从普通中看到了不普通,从小细节中看到了大哲理,从往事的烟云中看到了历史的景深。作者以他特有的锦心绣口、巧指妙手,为您讲述着鲜为人知的革命场景,为您弹唱着动人心魄的思想律动。

历史深处,黄钟大吕,余音袅袅,叩击着人们的耳根;现实边上,高声铿锵,鼓乐阵阵,激荡着人们的心扉。这个声音那么真切、那么悠远、那么嘹亮、那么沁人心脾。《你来西柏坡看什么》使读者站在这个“天下第一坡”上,聆听历史与现实、未来穿越时空的对话。置身其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感到了“意”的深远。通读这本书,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以历史观照现实的深刻“立意”。着眼大局所在,着眼大势所向,着眼大事所需,作者的用意良苦而深远。作者在《进京赶考赋》中说:“革命虽然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改革频传捷报,同志仍要警醒。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勿以革命胜利而骄傲,勿以改革成功而奢华。”此书对当下日益深入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广泛开展的“中国梦•赶考行”活动,无疑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一针有力的营养剂。毋庸讳言,近些年我们在西柏坡精神的研究宣传遇到了“天花板”,总感觉很难再深入、再出新。《你来西柏坡看什么》就突破了这个“天花板”,它不仅提供了研究宣传的新视角,更让读者了解了新的史料、领悟了新的意义。

我们感到了“通”的力量。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打通书的各个环节。通则思想欢畅,不通则疑窦丛生。《你来西柏坡看什么》通了“雅俗”,努力以大白话讲清大道理,对西柏坡精神进行了通俗化、故事化解读;通了“古今”,搭建起了历史与现实和未来的桥梁,让读者能够在对比中思考领悟;通了“事理”,摆事实、讲道理,彰显出很强的说服力和穿透力;通了“上下”,把我们党对西柏坡精神的定位与群众对西柏坡的关注紧密结合起来,用历史兴亡之道照亮了人生成功规律;通了“内外”,把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实质与鲜活多样的外在表达贯通起来,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西柏坡时期,国共两党的命运进入大转折,巨变之中需要我们看清什么?是什么主导了这些巨变?《你来西柏坡看什么》写得清晰、讲得通透,为人们“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打开了思维的翅膀、点亮了人生的明灯。

我们感到了“式”的灵动。理论宣传更需要人人买得起的“大众消费品”,而不是只有少数人买得起的“奢侈品”。只有让理论工作的“脸”微笑起来,走近大众、亲近大众,才能让大众感受到理论的亲和力。这就要求理论宣传在“式”上用真劲、下真功。在“十六个看”中,作者采取的都是夹叙夹议的笔法,而且在每个“看”的结尾都有“感言”,或寥寥几句、点明要旨,或拈诗一首、发人深省,或顺议一段、以理明示,皆为点睛之笔、发聩之言。在史料和故事的选择上,作者务求契合当今“微时代”的阅读心理,都是小故事、小情节、小人物,却做到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实现了一种思考重量与阅读轻松的有机结合。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把一直追求的“诗意的栖居”融进书中,这让读者在意兴阑珊中能时时感受到诗意的浸润。作者主张,诗就是生活的便条,否则就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在这本书中,如果留心,我们会发现散落着随处可见的“便条”。这样一种“式”,能不吸引读者吗?

我们感到了“情”的炙热。作者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学者,有一颗光亮、火热的心。而这一点,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尤为可贵。尽管我们知道研究者要以“价值中立”来保证论述的客观,但这并不排斥“情”的合理运用。可以说,没有激情的研究是冷漠的,更是没有色彩的,这样的理论也很难讨得大多数人的喜欢。作者自己说过,他讲的是“革命情话”,对于研究西柏坡称为“高坡仰止说往事,情到深处自沉吟”。他要力图让自己这本书,也包括以后的书,写成一种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柔肠百结,也让你热血沸腾的书。要达到这种境界,不带着感情如何做到?!在《你来西柏坡看什么》里,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灌注其中的情感力量,那是一种信仰的坚定,一种思想的深沉,一种真理的温暖,是一种如山又如水的逻辑感召,是一种往读者心窝里捅的情感张力。没有这样一种对西柏坡的深挚的情怀,作者怎么会因一个港商的几句不敬之词而发愤创立“坡学”?!又怎么会有在80岁之前写出60本西柏坡书的壮志豪言?!作者在西柏坡研究上的一个个成就,包括《你来西柏坡看什么》的横空出世,与其说是他的才情使然,倒不如说是对圣地的仰望激发了他内心的情感自觉。

我们感到了“责”的担当。我和本书作者是同事、挚友,由于工作关系经常进行面对面的探讨,在很多问题的认识上我们谈得很深,也常有共鸣,很多观点、很多工作一拍即合。和他在一起,有时恍若伟人在侧,更能常常感受到他作为一名党的理论工作者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他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这种责任感使命感对他而言是天然的,是天生一副伟人容貌的“相由心生”,更是对伟人风范的自然敬仰和追随。正因有这样的责任担当,才使得他有了躬身践行的意志,西柏坡的一山一水都印下了他的足迹,一草一木都留下了他的情怀,一家一户都回响着他的追问;才使得他有了“闭关”修学的毅力,汗水浸透了一册册典籍、一页页史料,竟能几个月“宅”在书房潜心钻研、乐此不疲,五千卷帙三年看,八万山川一日收;才使得他有了穿越时空的思维,把自己的精神目光射向历史深处,照进现实社会,眺望未来大势。时代的深度决定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的深度,学者的深度决定于思维力的高下。特别是在当今“浅阅读”的社会情境中,能够真正用心深入思考,既是学者之所以为学者的必备素质,更是学者保持研究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学术品格。作者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在《你来西柏坡看什么》中,他的目光如炬、洞若观火,他的管中窥豹、一叶知秋,他的厚积薄发、文思泉涌,都得益于他思维力的强大。

色彩是春天的芳名,道德是真理的花朵。作者的治学精神与品格,使《你来西柏坡看什么》跳出了原有西柏坡精神研究模式的桎梏,具备了穿越时空的思维张力,绽放出灿烂多姿的真理之花,为读者奉上了一场思想与精神的盛宴。西柏坡,这样一个位于太行山麓、滹沱河畔的普通村庄,一个见证中国命运大转折的神奇山坳,一个让无数游客流连忘返的红色圣地,因了这本书,或将迎来一个让人可期待的宣传和弘扬高度。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让我们站在这个西柏坡顶上,与作者一起走进穿越时空的对话吧,那必将是一次酣畅淋漓、收获丰实、令人难忘的思想之旅!(吕新斌,转载自《燕赵都市报》)

顶:201 踩:178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17 (614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22 (592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