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两代人心中的总理

两代人心中的总理

来源: 渤海早报    作者:姜文娟    2015年6月24日    字体:     浏览:1345

“有时剧痛袭来,周恩来就开始浑身颤抖,脸色由灰黄变为灰暗又转为暗红,豆大的汗珠子顺着面颊颈脖直往下淌。这个时候,周恩来总是拼命地屏住呼吸,目光死死盯着天花板,用超人的毅力,一动不动,咬牙挺着。有一次他正在睡觉,一下被病痛惊醒了,他忙问身边的护士:‘我喊了没有?’……

唯有一次,他实在忍受不了剜心般的疼痛,将张大夫叫到身边,痛苦地说:‘张大夫,我实在忍不住疼了,想哼哼,行不行?’”

冬日午后,坐在《周恩来最后600天》(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1月版)作者顾保孜阳光充足的家中,忆及这一段,我忍不住又鼻头发酸。作者用20余年的积累,为读者呈现了一部真实、沉重、不同以往又让人震动的周恩来传记。读《周恩来最后600天》,你得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屏住马上夺眶而出的眼泪。

打开红墙里的世界

在写《红墙里的瞬间》之前,顾保孜没有想过自己会和领袖题材有如此深的牵绊。而这一切变化,只是源于一次偶然的拜访。

1990年,顾保孜到北京看望一位亲戚——著名红墙摄影师杜修贤。杜老提出请她帮助整理自己的资料,并写一本他的自传。彼时,顾保孜刚刚发表了一篇中篇小说,正在为下一篇小说做准备。而且政治题材,她既不感兴趣,又自认为缺少敏感性和把握能力。所以,对于杜老的请求,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回绝。

杜老并未就此放弃,第二次找到顾保孜时,他拿出了一些从未面世过也很少对人展示的珍贵照片。

“碍不过杜老的面子与信任,毕竟能将这些资料交给一个人,需要相互极其的信任。在他的信任与鼓励下,我决定做一次自我挑战和改变。”

1992年,《红墙里的瞬间》出版。这本记述了中南海摄影师杜修贤在上世纪60—70年代一段特殊经历的书,在图书订货会上一炮打响,并获得当年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

《红墙里的瞬间》也为顾保孜打开了一扇名为“红墙内的世界”的大门。

“在此之前,我对于领袖的认知,都是概念性的,很少从人的角度,比如心灵承受、性格形成等方面去想问题。”

“我年轻的时候,不理解总理,本来能早治的病为什么不治呢?不理解他的隐忍。但是,一点一点,通过采访和很多原始资料,我知道事情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明白了他的忘我和奉献,他的坚持与原则,认准就决不放弃。”

杜修贤托付的资料照片,很多都没有整理过。多年来,顾保孜一直在整理,到图书馆、报社找照片的背景,采访当年的工作人员或是亲属,发掘照片背后的故事。这期间,她写下了多部纪实文学作品,用小说的笔法,描绘出一个个血肉丰满的领袖形象。

2008年,顾保孜已经在“红墙”写作这条路上走了18年。“人有了一定的沉淀,对事情的思考更加深刻。”所以,当出版社找上门来,约写一部领袖题材的作品时,她选择了毛泽东的晚年。

“毛泽东是一个伟人,但很少有人去关注他同时也是一个老人和病人,关注他的心灵状态——一个伟人在垂暮之年,他的内心,他想做什么,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最焦虑的是什么。”

在写作时,有一个人是绕不过去的,那便是周恩来。在写完毛泽东的晚年后,接着写周恩来晚年的想法油然而生。

“其实很早就想写他们。但我在30岁的时候,写这些沉重的内容,可能驾驭不了,因为我生命没有体验。年轻时的想法、中年时的想法和即将步入老年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而现在,是时候了。”

“常有人问我在写作《周恩来最后600天》时‘花多久时间采访’,我说花了20来年你信吗?在坐下来写《周恩来最后600天》后我没有采访过一个人,但在这之前的20多年,我采访了好几百人,积累了大量资料。”

“所以,写《周恩来最后600天》是准备已久的,水到渠成。”

两代人的交锋

2010年,《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面世,反响强烈,短短一年半,再版了八次。这也“打乱”了顾保孜原本的写作计划。出版社方面希望她再接再厉,《毛泽东正值神州有事时》“应运而生”。直到2012年,《周恩来最后600天》才进入写作阶段。

这让作为《周恩来最后600天》责编的王飞宁颇有意见,并毫不客气地向母亲催起稿来。“用我的话说,就是在身后挥着小鞭儿地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顾保孜不觉莞尔。
这是一个比较少见的情形:母亲是作者,女儿是责编。

谈到与女儿的合作,顾保孜认为,当时女儿做图书编辑已经八年,“我觉得应该给她一个机会,证明她已经能够把握这样的题材。”

而女儿的表现也让顾保孜觉得,时机到了。在编辑书的过程中,王飞宁给顾保孜纠出了十多处错。其中一处让顾保孜印象深刻:1974年周恩来住院前,在一些照片里可以看到,会见外宾时,毛泽东右侧的位置坐的是邓小平,而之前,这个位置,是周恩来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顾保孜认为,这是从1974年5月18日,毛泽东会见塞浦路斯总统马克里奥斯开始的。但王飞宁经过查阅比对大量资料指出,这应该是从1974年5月11日,毛泽东会见巴基斯坦总理布托时开始,最后顾保孜反复考证发现,自己误把毛泽东会见布托的时间写成了1974年5月21日,造成了这样的误差。

尽管认可了女儿,但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和隔膜者,两代人的分歧仍然明显。

顾保孜理解的周恩来最后生命中的两件大事,一是他身后国务院总理的继任者和权力移交问题,一是将“文革”“左倾”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也是这本书的主题,是沉重的。她在写作的时候,对周恩来的敬意,对他命运的同情,常常让她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泪流满面。

“而且,我写那个时代,不可避免会带有那个时代的背景,我们那时候确实就是那个样子,如果为了让现代年轻人接受而回避,那本身就违背了历史。”

而王飞宁觉得,总理身上有很伟大的品质,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没有必要给领袖题材加上“高大全”的注解,她也不希望这本书这么压抑和悲情,而让年轻人不愿翻开。

因此,母女甚至为一张照片的取舍争论不休。在全书结尾,顾保孜希望用的是周恩来去世后,邓颖超在西花厅的一张独照。这个想法被王飞宁否决了,选了一张总理1973年风采卓然的照片,以期缓解全书的压抑。

王飞宁还从杜修贤拍的周恩来照片中,挑选了26张看起来意气风发的,打算做成一本小画册放在最后。

“她和我说,你不了解年轻人。对于很多年轻人,周恩来是‘男神’一样的存在。”顾保孜不能理解为什么“男神”这个词会用在周恩来的身上,这个词对于外貌的关注要甚于其人,而她希望,人们对于周恩来的理解能够更加深刻一些。

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小画册的想法未能如愿,只留下四张做了图卡。

在封面选择上,母女二人也有分歧。

顾保孜选择了10多张照片给女儿做封面备用,包括周恩来在河边沉思的一张黑白照片。

“和亲人合作的坏处就是,她完全不听你的。”顾保孜笑言。

女儿否决了母亲的选择,选了1973年9月周恩来陪同法国外宾到上海,在黄浦江上凝视远方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首次向大众公开,但顾保孜认为,以封面的要求而言,图片不够清晰。

“你看,他凝视着远方,既有对未来的期许,又充满了忧患,蓝色窗帘颜色端庄肃穆,挽成结,又有他此刻心有千千结的寓意。”

顾保孜拿着一本《周恩来最后600天》,指着封面,回忆着女儿说服她的理由。让她安慰的是,书出版后,读者对于封面的反响不错。

书的后期设计风格定位是“时尚”。内封用了一幅外国画家为周恩来画的素描,外封是整张照片,包括内折的部分,而且,为了不破坏画面,通常放在外封书首的作者简介也被放到了书的最后。说到这里,顾保孜无奈地笑了。

此时读此书更发人深思

在周总理逝世39周年之际,《周恩来最后600天》终于与读者见面。书甫一发行,便上了畅销书排行榜。

对此,顾保孜认为,除了书内容本身,还有时机的因素。一来,恰值周恩来逝世39周年,这样一本反映总理生平的书,无疑唤起了人们对于总理的情思。再者,“周恩来一生鞠躬尽瘁,清廉自律,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他做到了,是典范。”

在《周恩来最后600天》中,有很多反映周恩来清廉自律的细节:

1973年9月,周恩来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游览西湖时,请外宾在楼外楼吃便饭,饭后坚持按饭店牌价自己付了钱。

1973年10月,周恩来陪同加拿大外宾来到河南洛阳禹王台,这里出售龙门石碑刻拓片,500元一套,周恩来爱不释手,想要购买却凑不够钱,当地领导提出送一套,被严词拒绝……
“随着党的反腐力度不断加大,此时读周恩来,更发人深省。”

书卖得很好,但在北京举行的签售会上,来的多是两鬓斑白的读者,年轻人寥寥。

顾保孜表现得很坦然: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关注点。那个年代的亲历者们,对于总理的感情,是诚挚而深刻的。“总理去世的时候,真的感觉天都要塌了。十里长安街,挤满了前来悼念送行的人,都是自发的。”《周恩来最后600天》的适时出版,自然牵动情思。“一位朋友的长辈,甚至因为读这书,情难自抑,发病入院。”

这些头发花白的读者,多半是周恩来的忠实“粉丝”。他们的认真程度也让母女吃惊。一位读者向顾保孜指出,书中记录总理1973年到龙门石窟视察时“看到一些文物在‘文革’中遭到洗劫很痛心”,这个说法有误。“那都是1935年前毁的。‘文革’时期,洛阳的市委书记还派人去保护了。”这位读者说。

“读者们挑出来的错误有二三十处”,这让王飞宁不由感叹,“读者真厉害”。

“读者还帮我判断了一些我自己也不是很拿得准的东西。签售的时候,专门拿着书来找我。之前的《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也是读者,挑出了300多个错,包括标点符号。”

如今,新一批印刷的《周恩来最后600天》已经进行了修订,将读者挑出的错一一改过。

顾保孜觉得,一本书,如果读者一点反响都没有,那说明没人读,如果草草一读,他也不会挑出错来,只有他认真读了,爱这本书,不愿意这本书有一个错误,才会向你提出建议。对此,她“求之不得”。

顶:169 踩:192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5 (584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37 (593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