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在平行中相交

在平行中相交

来源: 新浪博客    作者:张加富    2015年6月24日    字体:     浏览:1338

年前,在新华书店买到北京55中已退休教师马瑞祥老师著的《两代人的成长》(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1月版)。这是一部用往事来诉说教育的著作,记录了作者和儿子两代人共同成长的思想轨迹,饱含着作者的喜悦、烦恼、坎坷和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在为该书作的序中讲到,最好的教育就是父亲曾经读过的书、爬过的山、走过的路、摔过的跟头。因为,在那一个个尘封的往事里,高高挺立着父亲的精神、祖先的信仰和人的梦想。“当父亲愿意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精神需求、有独特梦想的人,也愿意把自己的精神和信仰通过自己的点点滴滴的言行渗透给孩子、示范给孩子时,便是一个孩子觉醒后开始为自己的人生奔跑的时候。”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家庭的信仰和精神在渗透、在蔓延、在传承、在生根。

父亲和儿子,是两代人,两代人的成长轨迹是平行的,隔着20多年的距离,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行走在各自的人生路上。单就时间上讲,自孩子降生之日起,父亲和儿子就有了交集,但我们也都知道,不同时代的人是按照不同的人生轨迹成长的。在相同的时间里,走着的未必是相同的路。但是,马瑞祥和儿子就能走着走着,“两个人影便逐渐融合,变成了一个‘人’字,也变成了一个人。其中的缘由,与其说是割不断的血缘、忘不掉的青春,不如说,他们拥有一种相同的气节、一个相同的梦想,那便是家的风韵、家的气场和家的习俗。……而这便是实实在在、土得掉渣又洋得要命的家庭教育”。(《两代人的成长》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相交,是在平行中的相交:父亲和儿子都是独立的人,也相互尊重独立,都在各自走着自己的人生,但总有些东西是相交的,诸如诚实正直的性格,勇于担当的气度。正如已故北京22中教师孙维刚所说:“人们喜欢说,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做人成长没有唯一的标准,但我认为还是有最高标准,比如正派、诚实、无私。”这些就是父亲和儿子相交的地方。

马瑞祥老师高中毕业留校工作,没上过大学。儿子在自己工作的北京55中就读,2000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系。

吸引我买这本书的首先是书名,其次是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作的序。真正读起来,感动我的是那些父与子“相交”的点点滴滴的故事。平心而论,这本书的语言并不精彩,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化底蕴不深厚。但作者敢于亮短的气度,却又是令我等自愧不已的。1982年,作为班主任送走一届毕业生,有一位女生考入北京大学。女生的父亲是大学教授,来校感谢了所有老师,唯独没感谢马瑞祥老师。后来在给马老师的信中说,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不需要假大空似的工作者,小马老师希望你也读书学习考大学,到时候你是我们家最受尊敬的教师。女生上大学后,也写信给马老师,希望老师好好读书,提高文化水平。马瑞祥老师对女生说,老师不会辜负你们父女的期望,一定好好读书考大学。后来,他读了北京教育学院。

我见过不少像马老师这样的“半道出家”的学者专家,他们当初都没读过大学或者只读了专科,后来却读了硕士、博士,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我总结他们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对于学习、对于提升自我,有着更深切的热爱。而且我还发现,他们对于教育培养子女有着更强烈的责任心、耐心和爱心,他们的子女多成英才。这是令我等这些上过大学本科,所谓的科班出身的人自愧不如的。

前些日子我读过不少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诸如《教育的本质是家长自我修行》《教育好孩子的五大要素》《在子女教育方面堪称典范的十大历史名人》等等,其中无一例外地不提到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对家长来说,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和孩子在一起,做最好的自己,把最好的自己给孩子,在平行中寻找那些让血脉相交、相连、相通、相传的家的文化。

顶:182 踩:173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6 (608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1 (639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