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创新与经世之学

创新与经世之学

来源: 中青出版通讯    作者:郑一奇    2015年1月15日    字体:     浏览:1343

——读《中国上访制度史话》

评论当代学人的史学新作,可以从治学体系、方法上去评论。优秀的文学著作应是创新之作、自得之作、经世之作。创新,首先所选的论题应是别人没有讨论过的或讨论不充分的课题。同时作者写史,要尽可能多地占有第一手史料,在考辨之后,加以释读。就如采铜于山,铸出来的钱,才是货真价实的新钱。如果只用二手材料,就如旧钱回炉,铸出来的只能是次品钱。自得,是指作者要不拘泥于旧论成说,要有自己悟出的独立见解,自成一家之言。经世,是指作者治史要关照现实,有益于当今世事,研究是为了“明道救世”。


我读了方强新著的《中国上访制度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8月版),认为这是一部经世之作,也是自得之作、创新之作,值得向读者推荐。这部书的选题新,是别人从未论及的新课题。“上访”是个现代词语,是指老百姓越过基层政府,到上级机关反映问题并求得解决。说“上访”,一般多指当代社会的民众诉冤行为。但方强认为“上访”自古以来就有,历朝历代不断,他对“上访史”作了专门研究,这是填补空白的课题。

方强研究这一课题,首先是出于对当今社会难题的关照。他在这本书的引言“难题当前,以文为鉴”中列举了许多当代中国上访的案例。他说:由于当代中国上访人数众多,但成效较低,极端上访行为不断出现,一些地方政府对访民或堵截,或打击,当代上访制度似乎陷入困境。2004年之前,国内学术界曾讨论过上访制度的“存废”问题。有人主张取消上访制度,认为法律问题,应由法律机构来解决;应当加强司法,取消上访。但不少人认为上访制度不能取消,这是现代意义上的权利救济制度,与加强法治并不矛盾。方强认为上访制度不能取消,要着眼于改进,改进的路径可以“从本国的上访制度的历史中学习经验和吸取教训”,加以修正。这本专著详细介绍了中国从远古至民国时期上访制度的发展演变。这是“第一部中国上访制度研究专著”,其经世明鉴之义,可谓重要。

初看这本书的论题,读者可能会认为这个话题过于枯躁、专门,也许只有党政干部、法律专业人士、信访工作者有兴趣阅读。其实不然,我读后感到这个话题关乎百姓的基本权利、关乎民生与社会公平正义,是每个关心“法治中国”的普通读者都应读的好书。这本书不仅是自古至今的“上访史”,也是“法制史”,涉及丰富的法律沿革掌故,千奇百怪的冤情案例,作者用“史话”的笔法写来,夹叙夹议,可读性还是较好的。如书中讲到朱元璋严惩贪腐,首创对贪官“剥皮实草”示众的酷刑,其实朱元璋并不是一味强调严刑处置,他对法治有不少独到的看法。他认为“法贵简当,使人易晓”,“夫网密则水无大鱼,法密则国无全民”。他更强调要让官民知法、守法,预防和减少犯罪。他还主张学习唐代法律“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要让人民知道羞耻而不去犯法,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

方强在书中反复强调用历史的眼光看中国上访制度,告诉读者古老的上访制度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历朝历代的众多访民不畏险阻、不怕打击、不计成本坚持上访;上访制度是如何逐步完善的;不同时期,统治者是如何对待访民的。他认为几千年的上访史说明:“法治与上访制并不矛盾。”他认为汉朝的“指阙上访制度”与民国北京政府的“平政院”制度对改进当下中国的上访制度都有参考价值。

本书作者是2000年赴美读博士的青年学者,他研究中国法制史,方向对、方法好。但毋庸讳言,书中还有少量硬伤与错漏。如P144“宋高宗赵钩”应为“赵构”;P47说王莽“进行了一系列带有近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王莽改革是封建统治者为化解社会矛盾进行的改革,因主观武断、食古不化,不符实际,遭到贵族、平民一致反对,这与近代社会主义毫无瓜葛。P332说民国时陈立夫、陈果夫不仅把持“中统”还把持了“军统”这也与史实不符。二陈把持的仅是“中统”,“军统”是直接掌控在蒋介石手中。本书虽为“史话”,但谈古论今亦不能太随意了。但瑕不掩瑜,《中国上访制度史话》仍不失为当代学人的一部创新、自得、经世兼具的史学新作。

顶:179 踩:188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07 (674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11 (689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