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大爱昭信念真情示公心

大爱昭信念真情示公心

来源: 中青出版通讯    作者:王斌俊    2014年12月09日    字体:     浏览:1333

——《不信青史尽成灰——彭德怀的铁骨柔肠》读后

最近,在“第一时间”我得赠滕叙兖先生新出的传记文学作品《不信青史尽成灰——彭德怀的铁骨与柔肠》(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6月版),一打开书扉,我就放不下了。在一个多星期的工作之余,我读完全书,深深地被其内容所打动。情感不断地搅动,思绪不停地跳跃。掩卷后还冒出这样一个念头,这次阅读之旅为何会给我带来这样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启悟? 又听该书责编李文华女士说,此书很快引起凤凰卫视、新浪网等媒体的高度关注,纷纷录制相关节目——为何又会有这样的社会反响?单是一言以蔽之——写得好,就太笼统简单了。我动用愚思归结了一下,这本书所以这么快就显现其社会阅读效应,在于它确有几个突出的长处。

第一,作品立意命题角度选得好,而又不失其历史背景的明确,重大历史事件过程与轮廓的清晰。从向守志将军的书序和作者后记中可知,作者在这方面事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作品的文本呈现说明作者完全实现了这一策划,正如《序言》所写的,“以全新视角去研究和描写彭德怀人生”,“在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以文学为载体,着力刻画以彭德怀为中心人物的彭氏家族两代人在半个世纪里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风雨人生故事”。自从时代变迁、冤案伸雪后,记述彭德怀生平事迹的图书形成热点,出版品种积累成众,蔚为大观。不过,还没有专门从家庭亲情、战友同事友情、故旧同乡的乡情、与周围群众的同胞之情的角度去写彭德怀及其周围人们的作品。作者根据自己的优势,准确研判有关选题结构态势,决定这个写作角度,就填补了选题空白,实际上也就是攫住了读者的一种潜在阅读需求和期待。同时也为充分发挥自己的调研和写作优势打开了巨大空间。依循立意角度,本书不需全面展开去写彭总,也避免重复他横刀立马、征战沙场的雄威场面,也不用直接描述在庐山会议上蒙冤受屈的复杂曲折乃至有些蹊跷的过程等等。但是,对这些大场面,关键节点,命运起伏转折的大由头,个人情感的大背景,尤其是对于它们的本质属性和历史是非评价,却不能不交代清楚。对此。作者以言简意赅的精炼文字和简省段落予以完成。

第二,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并经过考证、甄别,然后再决定取舍为用,不采取异种“说法”并录,多义存疑,立此存照,交由读者判断的写法。这样做,是同既坚持“历史真实性”,又恰当地追求“文学性”的传记写作理念和旨趣密切相关的。其效果很明显:使得读者在信任和放心的心理条件下,随着内容阅读而思绪流畅、情绪高涨和持续延宕。掌握第一手准确史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不易。为此,作者是付出了多年努力和很多辛劳的。作者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有利条件,也克服许多困难,通过多次采访由彭德怀一手照管成人的七位侄儿侄女、他的养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获得有关彭德怀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迹和生活细节。同时还采访过不少熟悉彭老总的老将军、老干部及党史专家,收集和研究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和有关作品。他甚至还要采访当时揪斗和殴打过彭总的红卫兵“司令”,虽然留下被拒的遗憾,却可见其欲搜尽史料,全面掌握史实的作传态度。
第三,史笔与文笔结合运用得好,使得这部作品背景明晰、缘由昭然而又要言不繁,主体流畅(贯畅),细腻生动,而又不枝不蔓。

所谓“史笔”主要指遵循实事求是精神,完全真实地记述历史,判断与解读史实。该书史笔运用可分为大、小两个层面。先说大层面。作品命题角度并非写彭德怀全传,是将视野聚焦在彭总及其周围人的个人情感关系角度。但作为彭总这样一个人物,一个家族,一个社会关系组群,其情感生活再个人化、个性化,也必定是同政治的社会的风涌波诡交集、粘连的。所以,虽是写个人感情世界、心路历程,却不可不将特定的密切关联的社会轮廓、历史背景,重大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等事件尤其是高层的活动写清楚、写准确。作者在大层面上的史笔运用,将上述这些交代得简明清晰,要言不繁。再说小层面。既是传记类,必须恪守真实性原则,这就要求必须以史笔来驾驭材料、连缀文章,即保持传文的记述描写哪怕是细故枝节的真实可信。在这个层面,当然也是该作品主体内容上,作者对于史笔的贯彻是坚定而彻底的,从而使得该作品因其过硬的真实可靠性而获得读者的信任和看重。再者,主要也是这块须充分展开的主体内容,显示出史笔与文笔结合运用之优长。

“文笔”主要指文章组织和文字(语言)运用方面的手段、技法。文笔好,就可以使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从而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作者是在赫赫有名的哈军工学理工出身,文才却相当突出。作者文笔运用之妙,在书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史实材料的剪裁组织,二是语言文字。于前者,在紧扣作品“感情书写”角度前提下,对于材料的剪裁时刻观照主人公们尤其是彭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主线或者说基调,观照他们感情生活、内心世界有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的部分,并将其有机地连缀为文,敷衍成章,蔚为作品文采。虽故事细节频现迭出,描述细腻而有质感,却不枝不蔓、不臃不赘。于后者,须注意到的是对于主人公们、对于采访对象原汁原味的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的采用,尤其是对彭总语言的记述更是几乎做到惟妙惟肖、如出其口、如现其人的地步。这一方面的出色处理,使得作者本身就朴实无华、简洁明快的具有个性特色的语言更加丰盈、抓人了。作者将史笔、文笔结合并巧妙运用,在彭总戎马倥偬、奋发作为、只争朝夕的军事生涯、政治生命与个人情感生活之间,在政治大是大非原则问题上不畏权势仗义直言、蒙冤受屈与个人生活中念兹在兹,耿耿于怀,苦苦探寻追问之间,生成巨大的文学张力。前一种张力主要体现在写彭总参加革命斗争的军事生涯;后一种则主要体现在写庐山会议前后,被错误“定罪”、被罢官受禁直至被“文革”狂潮吞没这段悲剧历程。

以上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就决定了该书的优秀的内在品质和高昂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同时也产生巨大的阅读欣赏价值。这些就是这本书“写得好”的意蕴所在。

顶:188 踩:175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34 (723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45 (612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