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一本“及时的书”

一本“及时的书”

来源: 重庆日报    作者:敖忠    2014年9月09日    字体:     浏览:1237

读罢2013年版《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完全本,一种历史厚重感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不能不写下一点自己的感受。

可以说,《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的震撼力量来自作者对所写事件的精心结构,对人物心灵世界的深层揭示,以及对文学语言的精彩运用。而这几方面,也成了作者黄济人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其实,国民党将军各有不同、几乎都有可独立成书的人生故事,而作家通过缜密的艺术构思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写进一部书里。大致说来,这是用了一种“百川归海”式的结构方法,即各位将军在人民解放战争的不同战役中先后被俘,然后一一被送进共产党的“功德林”监狱,开始他们共同的学习、劳动、接受改造的生活。细致研读,我们不难看到,作者还善于从将军们的监狱生活和获赦后的不同行踪中,摄取若干典型事件和感人细节,把他们的改造过程和人生归宿描写得多姿多彩,有声有色。与此同时,书中又巧妙地穿插各个历史时段国共两党、两军的许多往事,环环相扣,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从而深刻地揭示出人民必胜、国民党必败的历史发展逻辑,颂扬了共产党成功改造国民党战犯的辉煌业绩。

国民党将军身为战俘,言行自然都是很谨慎的。这就要求作者不得不把重点放在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方面。邱行湘的故事基本贯穿全书。作品上部第一章即以整整一节描绘其被俘押解途中“求死不得、求生不愿”的沮丧心理;第二十三章又用整整一节书写其获赦后在返回江南故乡的火车上“识迷途其未远,知来者之可追”的亢奋情绪。这都是直接的、明显的心理展示,书中还有许多通过人物言行间接的、隐约的心灵披露。杜聿明弥留之际,对陪伴身边的妻子说:“月富,你陪了我几十年,我可陪不了你了。我走以后,你哪里都不要去,不要去香港、不要去台湾、不要去美国。共产党对我不薄,你要是出去,容易被人当作话柄,制造谣言的……”真是言为心声!这个遗嘱,充分表达出杜聿明发自肺腑的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服膺和感戴。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的人物语言是个性化的,作家的叙述语言也很考究。邱行湘曾说,“功德林”是一所“意识的学校”、“灵魂的医院”,是“新生的摇篮”、“养育的保姆”;作者称,共产党把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国民党战犯改造成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是亘古未有的“奇迹”,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伟大创举”!文学毕竟是语言的艺术,《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的语言堪称一种文学语言与政论语言、哲学语言的高度融合。“房子在地球上,地球在房子里”,作者借用艾青诗句结束全书,就可谓余韵悠长,耐人品味。

如果说《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的上部重在表现共产党改造国民党战犯的丰功伟绩,那么它的下部则主要反映国民党将军们新生后投身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种种工作。他们或者在“文史专员”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或者在各级政协委员的位置上建言献策,或者奔走国内外,为组建“黄埔同学会”、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尽心竭力……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着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情怀和民族精神。

1906年,高尔基反映俄国革命的长篇小说《母亲》面世时,革命导师列宁称颂它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改革开放之初,《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上部出版,作家王蒙赞扬它“参与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大合唱”;在全中国人民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时刻,中国青年出版社与重庆出版集团联合推出《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完全本),我想说,这也是一本“及时的书”。

顶:184 踩:175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8 (625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44 (657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