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父子两代清华人的对话

父子两代清华人的对话

来源: 中青出版通讯    作者:郑一奇    2014年8月08日    字体:     浏览:1258

——读《何礼纪念文集》

郑一奇

《何礼纪念文集》是纪念原吉林大学副校长何礼(1912—1986)的图文集。被纪念者何礼与本书主编何吉林是父子关系,而这父子俩又都是先后从清华大学毕业的,此书可谓是两代清华人的对话。

何礼与清华“一二•九”学运

何礼1934年入清华心理系,本是静心攻读的高材生。但1935年日寇先侵东北,又要吞并华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何礼、蒋南翔等清华学子被迫选择了带头呐喊,抗日救亡,成了北平“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先锋。何礼1936年加入中共,曾任北平学联常委,是学运领导人之一。在党领导下,他长期从事学运、青运工作,被老同学韦君宜戏称为“学生头”。抗战时,他在延安任中共中央青委宣传副部长、延安中学副校长,后被派到云南做地下工作,是中共南方局青委委员、云南省青委书记。他领导了云南省、西南联大等地下党的工作,吸引一批青年才俊加入中共。1946年在东北,何礼任哈尔滨大学副校长。1949年,他在北京参加了青年团、少先队的创建,是团中央首任学生部长、少年儿童部长。1953年又回到清华,是校党委委员,参与校务领导,后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吉林大学副校长。是一位老革命、教育家。他的长子何吉林1964年考入清华无线电电子学系,后成为知名技术专家。1994年后被上海市引进,在多家重要企业任职。2012年是何礼诞生100周年,子女们合计要为父亲出一本纪念集,何吉林承担了繁重的主编工作。经过四年努力,此书2014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内容有何礼图文传略、何礼文集、亲属友人的怀念文章等。此书有三大看点:一是通过对何礼一生的详细追述,看到他“不做大官,要做大事”的独特追求、高风亮节,也从人物传记上充实了中国青年运动史、新中国教育史。何礼先后曾任三所大学的领导,有丰富的教育工作实践与理论总结,在培养建设人才上卓有贡献。书中收入何礼文章10篇,涉及对“一二•九”运动的回顾,哈尔滨大学、吉林大学工作的回顾等,这是本书重要的闪光点。二是书中收入400多张历史图片,其中不少是何礼拍摄的,并由夫人郑延精心收藏。几十年历经战乱,这些珍稀历史照片,原始文献保存完好,这次首次发表,值得珍视。三是何礼四位子女写的纪念文章情真意切、细致入微。是父子两代人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也是一位老教育家家教与家风的生动展现,何礼教育子女独到的理论方法,很值得一读。

何吉林回忆父亲对自己的教诲

何吉林1946年出生,名字是父亲取的。当时何礼在中共东北局社会部任情报处长,还担负策反国民党军队起义的重任。何吉林出生时,东北内战打的火热。何礼匆忙从前线回来,看了儿子一眼,说:生在吉林,就叫吉林吧!取完名字又赶往前线了。虽然名字取得随意,其实何礼还是非常牵挂儿子的。他从前线回来,卖掉了战友陆平送他的一匹坐骑,为的是给儿子买顶蚊帐。最不可思议的是,在险恶的战争环境中,何礼居然有心思在山沟里捡了一块漂亮的小石头,动手为儿子刻了一枚小图章。这枚图章,只有左右两侧有边框,上下无边框。何吉林上小学时问父亲,为何不刻四周有边框的图章?何礼回答说:它寓意做人一定要有规矩,但又不要被规矩限制死而不敢有所发展。
何礼是如何从具体事入手,教育孩子既要守规矩,又不要墨守成规呢?何吉林和他的弟妹,讲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如何礼用独有的妙方止住了孩子的哭闹耍赖;何礼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动手示范解剖野鸟,讲生理知识;何礼鼓励孩子发展课外兴趣活动,动手设计与组装收音机;何礼带头学习琴棋书画,注意带动孩子养成美育修养……何吉林说“父亲是高明的教育家”,教育是在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与天性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从不死盯着孩子课堂学习,而是巧妙地培养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增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告诫孩子“不要只会破坏,要学会建设”。在他教育下,四位儿女事业有成,都是成功人士。他们现在都六十开外,但回忆父亲对自己的亲切教诲,仍是情深意切,如数家珍。

敬畏历史,文字才能深刻

何吉林为编好这部书,四年来倾注了全部心力。他细心整理了家藏的文献、资料、照片、书信,又到教育部、团中央、清华、北大等处遍访档案,走访前辈。他写的何礼图文传略,史料丰富,观点深刻,图文配合紧密,行文朴实,笔端常带感情,是一篇难得的传记美文。全书编辑、整体设计也精心、精到。在当代人物纪念集上,用图文展现,本书既敬畏先贤又接地气,引人深思,非常耐读。韦君宜、黄秋耘、陈模等人的纪念文章犹如给何礼画像,更是传神。彭佩云、何东昌为此书出版题了祝词。

顶:223 踩:187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42 (638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6 (708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