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饮食的隐情

饮食的隐情

来源: 皖江晚报    作者:泽文    2014年7月14日    字体:     浏览:1223

人们天天吃的米面菜肉等饮食中,真的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吗?

拿到许石林先生所著的《饮食的隐情》(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3月版)一书后,脑海中立刻涌出若干个问号:饮食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呀?!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去逐篇逐段寻觅答案。随着阅读的一步步深入才恍然大悟,作者所说的“隐情”,原来就是饮食中所包含的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揭开这样的“隐情”,无疑会让人更加珍惜食物、恪守美德、热爱生活!

《饮食的隐情》一书共有“道在饾饤”、“知味春秋”、“人间烟火”3个部分,73篇文章。除了大量的篇什是记录自己家乡——陕西汉中地区“吃”的品种、风情外,还有许多文章是记录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一些“吃”的品种、吃的风情。应该说,一书在手,就可以让人领略了各地琳琅满目、各具特色的饮食种类。如陕西的馍、烙饼、搅团,北京的涮肉,台湾的虾卷,广东的油炸鬼以及埃塞俄比亚的英吉拉等等饮食品种。当然,既然是叫“饮食的隐情”,所以,作者除了介绍这些食物的做法、吃法外,更多是考证饮食中蕴藏的佚事,挖掘饮食里悠久的历史。读这样的文章,感受良多,受益匪浅!比如 “馍  馒头  饼”一文,就将馍、馒头、饼的来历一一道来,让人大开眼界。想不到平常里经常接触的这几样东西,居然还隐藏着这么精彩的传说。当再次见到馍、馒头、饼等食物时,真如作者所言:“道在饾饤琐事中,人情殷殷,非常令人着迷。”其实,在书中,有不少类似的文章。如“一脉相承”、“擀面”、“红薯传奇”、“粥之德”等,也一样能让我们品味到饮食中的厚重历史、饮食中的精彩故事,让我们不得不对那些貌似普通的饮食刮目相看了!看来,这简简单单的饮食,实际上是一代代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千百年文化的积淀。

吃东西,看似一件十分简单的事。但吃相,可是大有讲究的。有句老话说,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各地的饮食,不仅做法不尽相同、口味大相径庭,饮食的习俗也千姿百态。许石林先生对此就进行过认真地研究。他在“吃相”一文中,就对电影《白鹿原》中展示的“吃面、饮酒”场面中的硬伤进行了批评。作者以自己亲自体会、实地考察的结论指出,电影里饮酒“一人一杯不符合我们关中旧式酒席上的饮酒礼仪”,饮酒者也 “对酒这种粮食的精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敬重和珍惜之情”;而吃面呢,“一看就是演员在吃面,很为难地吃面”,不是关中人应该有的吃法。因此,作者在文章结尾处不无感触地写道:“讲究吃,人人都会;讲究吃相,今人则罕能意会。……人之所以是文化了的人,就在于注意吃相。”读这样的文字,不得不也应该扪心叩问一下我们自己,你懂得吃、会吃吗?是的,许多流传千年的吃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开始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如书中“谢匠人”、“请女婿”、“迎饭”等文中介绍的关中习俗,恐怕世人已经知之甚少了。不过,许先生的文章,无疑会唤起人们重拾记忆!只有这样的记忆长存,饮食文化中的好传统、好习俗,才能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才能让我们民族的“根”真正留下来。
这些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在“吃”的问题上,开始出现了一味摆阔气,讲排场、比奢靡的风气。作为美食家的许石林,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倘若能在饮食中摆脱崇尚食甘,而亲近清俭,是极为难得的。”(“清俭”)他在“俭养生”一文中,专门介绍了一个生于清康熙18年,一直活到1935年,年龄高达257岁的长寿之人李庆远的“秘决”:“食不得过饱,过饱则肠胃必伤;眠不得过久,过久则精气耗散。”所以,作者在文中提醒人们,要“学会过简约的生活”,不要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暴殄天物。这,应该是作为美食家的他对人们的忠告,恐怕也是我们每个人在“吃”的问题上应该遵循的原则。

读罢《饮食的隐情》后由衷地感到,许石林不仅是一位单纯会吃会品的美食家,他不仅吃出了饮食的滋味,吃出了饮食的乐趣,更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学者,善于在“吃”中寻根究底,发现饮食独特的文化内涵、饮食独特的价值取向。然后,笔下流淌出一篇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字,给人们以启迪,给人们以教益,让我们去认识饮食的本质,学会如何去吃得更健康,吃得更科学,吃得更有文化。

顶:194 踩:183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4 (626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43 (610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