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弗雷德里克•肯普的《柏林1961》

弗雷德里克•肯普的《柏林1961》

来源: 华盛顿邮报    作者:阿丽克斯•范•藤    2014年7月10日    字体:     浏览:1202

1961年,一场关于柏林未来的危机正在酝酿。柏林地处苏联阵营的东德的中心,被东西阵营各自划分了利益范围。为防止由东到西的移民潮,共产党人修建了柏林墙——分明就是“铁幕”的实物表现形式。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和苏联总理尼基塔•赫鲁晓夫话不投机。冷战升温。10月27日,美国和苏联坦克相隔百码,面面相对。

肯普动人心魄的历史叙述把柏林危机这段政治故事搬到了舞台中央。最让人难忘的,是肯普透露的那些意想不到的外交趣闻。比如,毛泽东知道自己是游泳高手,而赫鲁晓夫不谙水性,所以在游泳池会见赫鲁晓夫。这位中国领导人在池内一圈圈地乘风破浪,而尼基塔同志只能套着游泳圈,负气地随波逐流。中苏分裂的背后,这种个人恩怨起了不少作用。有些细节,比如印尼总统苏加诺把赫鲁晓夫拽进舞池和他一起跳“笨拙的双人舞”(肯普语),这与柏林危机并不相干——不过,你要不是个十分无趣的人,是绝不愿意错过这一段的。

肯普把个人层面和政治层面的故事都糅合在一起,用上了快节奏的情节布局和戏剧化的语言风格。他喜欢用一句有力量的话单句成段,这是最适合在电影预告片里用男中音大声念白的那种句子。当肯尼迪在一开始拒绝了赫鲁晓夫的示好时,他说“这或许是肯尼迪任期中的头号错误”。当选美皇后从强硬的乌布利希统治的东德逃亡西方时,肯普说“她是瓦尔特•乌布利希最大的耻辱”。当柏林墙筑起,他连用两个这种句子:

“这是一个清凉而晴朗的夜晚——对于这样的行动再好不过了。”

“看来大自然也是一个共产主义者。”

这种腔调有时候听上去很滑稽——比如上面最后一个例子,但至少它很有趣。整本《柏林1961》无疑都很有趣。

肯普对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刻画大都让人信服,也很公正。他对苏联领袖比对美国总统有稍多的漫画式的夸张,但这并不意味他评价起肯尼迪的表现就手下留情。这两人在他的笔下都心怀善意——至少以他们自己的标准是如此,但他们个人的不安全感起到了更深远的作用。并且,他们大相径庭的文化背景让他们更难交流。

肯普对1961年维也纳会议步步惊心(blow-by-blow)的叙述非常有力,同时,也描述了一个经典的悲剧。为肯尼迪治疗背伤的江湖郎中给他注射安非他命使之兴奋,但无助于他的判断力。两个领导人对对方的评断都不准确。赫鲁晓夫看到的是个被麻烦缠得焦头烂额的年轻总统,觉得他是个弱鸡;肯尼迪看到的是一个咋咋呼呼、虚张声势的苏联老大,觉得他是个疯子。两人为了确保和平,都小心翼翼并处心积虑地以核武为威慑。拜错误的感觉和判断所赐,他们把世界带得离战争越来越近。

肯普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扎实的,但他对古巴的知识有时却显出局限。他认为在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眼中,古巴导弹危机和柏林“紧密相连”。他一度把1961年4月的猪湾入侵和猫鼬行动混淆——后者是CIA颠覆卡斯特罗的长期计划,六个月后才开始进行。还有,肯普说1961年6月时卡斯特罗还没有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但其实在1961年4月16日,猪湾入侵的前夜,卡斯特罗就大张旗鼓地宣布古巴革命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了。这些也都无伤大雅,但说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同样也是单句成段的有力句型)是“肯尼迪的柏林危机搬到了古巴”,就显得草率了。毫无疑问,在古巴部署导弹和柏林确有战略相关,但古巴作为议题一步步发酵,至少从1959年起,对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双方来说,他们在古巴投入的地域、意识形态和个人的考量都与柏林无关了。

不管怎样,瑕不掩瑜。《柏林1961》引人入胜,是个写得非常好的故事,论述也公平合理,史料丰富,读来快感连连。

(阿丽克斯•范•藤泽尔曼,转载自《华盛顿邮报》,谢肇文译

顶:198 踩:193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5 (697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32 (627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