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陆小曼情事画事

陆小曼情事画事

来源: 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任知    2014年6月17日    字体:     浏览:1211

——读《陆小曼自述自画》有感

陆小曼祖籍江苏常州,幼时是在上海幼稚园度过,其父陆定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历任司长、参事、赋税司长等20余年。她6岁随母赴京依父度日,15岁转入北京圣心学堂,她生性聪慧,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还能弹钢琴,长于绘画。时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要圣心学堂推荐一名精通英语和法语、年轻美貌的姑娘去外交部参加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小曼成为当然之选。她在各类社交场合,举措得体,仪态万方,有文献记载:“北京外交部常常举行交际舞会,小曼是跳舞能手,假定这天舞池中没有她的倩影,几乎阖座为之不欢。中外男宾,固然为之倾倒,就是中外女宾,好像看了她也目眩神迷,欲与一言以为快。”陈巨来写她则更为有趣——陆小曼当年有皇后之名,追求者众,她“每至剧院或中央公园游园,欧洲人、中国大学生前后常有数十人,或为之拎包,或为之持外衣……”可见,18岁陆小曼名闻北京社交界,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中,她已成为“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郁达夫赞她是曾震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当时她与上海名媛唐瑛并称为“南唐北陆”,翩然两惊鸿,端的双生花。后来她也到上海,1927年在中央大戏院举行的上海妇女界慰劳剧艺大会上,她与唐瑛联袂登台演出昆剧《拾画》《叫画》成为佳话。

1922年,19岁的陆小曼奉父母之命与王赓结婚,新婚的半年两人关系尚好,后来由于性格差异渐行渐远。王赓对仕途十分看重,成天为工作奔波,对妻子缺乏温存。而陆小曼是喜欢交际,婚后不便抛头露面,闲居家中闷闷不乐。此后先后调任异地,夫妻分居两地,留出了许多感情的空白,这时徐志摩闯入了她的生活。

经刘海粟摆宴斡旋,王赓萌生退意。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成婚,旋即回到徐的故乡海宁硖石,她与公婆不睦,又搬到了上海。婚后陆小曼奢侈放任,出入有私人洗车,家里仆人众多,每月的花销达600多块(当时可买7两黄金)。为解决开,销徐志摩在东吴大学、光华大学、上海法学院、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数所大学执教,有时一周之内要赶好几个场子。课余,他还赶写诗文到处发稿,后来竟然为朋友买房做中介赚取佣金。陆小曼热衷演戏捧角,拉着徐志摩也参与其间,在《眉间琐语》中,他如此表露了自己的心情——“我想在冬至时节独自到一个偏僻的教堂去听几折圣诞的和歌,但我却穿上了臃肿的袍服上舞台去串演不自在的‘腐’戏。我想在霜浓月淡的冬夜独自写几行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但我却跟着人们到涂蜡的跳舞厅去艳羡仕女们发金光的鞋袜。”徐最不忍受的是陆小曼抽鸦片,小曼身体欠佳,徐便请推拿医生翁瑞午帮忙,后来翁瑞午成为小曼的烟友,天天在榻上一起抽鸦片。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邮政飞机忽遇大雾在距离济南50里的党家庄触山爆炸。

孀居后,因伤心过度,身体更坏,频繁请翁瑞午医治,她先前就有慢性妇科病,后来的哮喘、肺气肿使她长期卧床。翁瑞午跟陆小曼一起20多年,有人说他为小曼医病,“又作为老友劝慰……年长日久,遂委身矣”。翁有妻室儿女,小曼虽然与翁约法三章,并自陈与之“并无爱情,只有感情”,但她后半生也不免陷于“外妇”的角色。翁为讨佳人欢心家中古玩字画、茶山与房产变卖殆尽,倾家荡产对小曼无微不至地照顾,尤其是晚年颊萎腮瘪、形如枯槁依然不离不弃,这样的人也算情深意重啦。

来评论者很难给陆小曼定位,单说她是民国名媛略显单薄,说她是作家又显牵强,说她是画家,显得突兀,说她不是画家,未免又小觑了她。在《陆小曼自述自画》(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8月版)中呈现较多的是书信、日记和几篇散文。她的日记记录了1925年春夏之交的情态,多为闺房情怨、对丈夫王赓的不满、对徐志摩的思念。1932年初的《哭摩》写得浓烈哀婉,情真意切,让人动容。她写的两篇关于泰戈尔的文章,颇具资料价值。文中记述了1929年3月泰戈尔到上海访游的情形,当时陆小曼与徐志摩准备腾出三楼的亭子间让诗人下榻,并按印度人的生活习惯铺了一大块厚厚的地毯。但泰戈尔对小夫妻的古色古香的中式卧房感兴趣。泰戈尔在陆小曼的照顾下过了几天愉快的上海人家生活,在徐志摩的请求下,还画了一幅自画像相赠,并用孟加拉文题写了一首诗:“路上耽搁樱花谢了,好景白白过去了,但你不要感到不快,樱花会在这里出现。”陆小曼最具文学性的作品当属一篇约两万字小说《皇家饭店》,被辑入赵清阁编现代中国女作家小说专集《无题集》。那时1947年夏,陆小曼心情消沉,加之酷暑难耐发哮喘病,常与鸦片为伴,这部小说活活是赵清阁逼出来的作品。小说取材沦陷时的上海,反映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平等和自由的憧憬。此短篇技巧新颖,摹写世态酣畅淋漓,因首次创作手笔稚嫩,流于表面而欠挖掘。

陆小曼很小就随母亲吴曼华学习中国工笔画,由于她悟性高,很快掌握了细笔工整密体的画法,她临摹了宋代院体画、明仇英的人物画、清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颇得神韵。在北京圣心学堂又习西方油画,主攻静物写生和风景临摹。油画创作特别强调色彩想象力,关注光影、色彩所产生的心灵作用,注意到色彩对人类心灵的某种暗示。因此在陆小曼早期的绘画中,可看到颇有中国画具有线的表现特点,又有西洋绘画具有光影的特点。

上世纪20年代初期,她拜刘海粟为师,开始学画很认真,学过一阵子后,时作时辍。后来拜贺天健为师学习山水,拜陈半丁为师学习花鸟。这两位都是严师,为了吸取刘海粟教陆小曼绘画时有懒散现象的教训,贺天健与陆小曼约法三章:一、老师上门,杂事丢开;二、专心学画,学要所成;三、每月50大洋,中途不得辍学。1931年春日,陆小曼画了一幅山水长卷,可以说是她早期的代表作品,她这幅山水画秀润天成、清逸雅致,对于初涉画坛的人而言,起手也足以令人感叹。此画上还有邓以蛰、贺天健、胡适、梁鼎铭、杨铨、陈蝶野等名画家和学者的题跋,是她存世作品中极为珍贵的一幅。

徐志摩飞机失事后,一改过去慵懒生活状态,为了冲淡悲伤的情绪,陆小曼痛定思痛之余,开始潜心绘画,得到长足的进步。1934年,她加入了中国女子书画会,在女子书画会员中,论画技最出色并非陆小曼,论名气则莫过于陆小曼。投入绘画十年后,终于在1941年假座上海大新公司(今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楼上,开了一个饶有意味的个人画展。画展山水、花鸟都有,作品多达100多件,受到观者的相当好评。

陆小曼师承元代书画家倪瓒的风格,她取材太湖一带景色,疏林坡岸、浅水遥岑,意境清远萧疏。用笔轻而松,墨色简淡,却厚重清温,无纤细浮薄之感,能以淡墨简笔,有神地笼罩住整个画面,可谓“天真幽淡,似嫩实苍”。同时她也有明画家沈周的笔触,取景多江南山水和园林景物,笔墨坚实豪放,虽草草点缀,而意已足,形成沉着酣肆的风貌。亦作细笔,于谨密中仍具浑沦的气势。她的画风也有近清代王鉴一路,善作设色山水,笔触细腻,格调有幽雅淡远之趣,到了晚年则入苍茫空寥之境。像她存世的《江边绿阴图》《黄山松阁图》《归樵图》及《黄鹤楼图》《翠峰冥色图》《寒林策杖图》等画作,都可谓精品。

陆小曼在1931年11月19日在悼徐志摩挽联中,写得情真意切,以寄哀思之情: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无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在亡夫徐志摩身后,小曼陆续整理了《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著作出版。她最大的夙愿是志摩全集能付梓问世,她与赵家璧收集整理,于1935年10月大致编好稿子,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不久“八一三”淞沪抗战打响,与商务印书馆失去了联系。抗战结束她才得知出版社辗转到香港,再转重庆,可是志摩的稿子还是不知所终,直到1954年北京“商务”来信,徐摩全集的稿子找到,因不合时代,不能出版,稿子可以退还,陆小曼欣喜若狂。一直保留稿子清样至临终时分。

1956年,陆小曼与王亦令合作翻译了《泰戈尔短篇小说集》、勃朗特的自传体小说《艾格妮丝•格雷》,还合编了通俗故事《河伯娶妇》……除《河伯娶妇》得以出版以外,前两者都未能顺利出版,手稿也随之散佚。1965年4月3日,一代名媛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悄然过世。她的灵堂上,唯有友人王亦令撰写的一副挽联,道尽其生平:“推心唯赤诚,人世常留遗惠在;出笔多高致,一生半累烟云中!”她没有留下什么遗嘱,她最后一个心愿就是希望与志摩合葬,而这一心愿也未能实现。

顶:182 踩:19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01 (682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15 (695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