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秋天里的春天

秋天里的春天

来源: 豆瓣网    作者:丢丢    2014年6月17日    字体:     浏览:1209

他的文章,他的画,总是淡淡的,散散的,透着坦然和真率,读来颇有意味。透过这些作品,他给我的印象是个没怎么吃过苦的乡绅,生活富足安宁,永葆一颗含着温情的稚子之心。

看了《爸爸丰子恺》(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1月版)这部传记才知,他一生在缘缘堂和日月楼的时光并不长,那些日子是他人生中仅有的几段安好岁月,剩下的或是在漂泊奔忙,或是被卷入时代的狂潮,不能自已。

他出身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小乡绅家庭,父亲虽然中了举,但不久之后科举考试即废除,并没有给家境带来起色,但其安静的性格和博学的知识应该给了幼年时的丰子恺以积极的影响。丰子恺很早结婚,但之后很长时间都没有自己的房子,为赚钱养家他十分奔忙,曾经在12年住了13处,直到35岁上攒钱亲自造了缘缘堂,一家人终于有了稳定舒适的住处。

可是这样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几年后,抗日战争突然爆发,战火很快波及到了丰子恺的故乡。丰子恺懂日文,若继续留在诗情画意的缘缘堂,难免不被日本人摆布,于是毅然决定带领全家逃难。战乱岁月,他这一介文弱书生要带全家老幼十余口人一起逃亡,难度可想而知。不但时局混乱,交通极为不便,居住条件简陋,物质匮乏,还要不断搬迁,以躲避日本人的炮火。这一走就是九年的流亡路,尽管一路艰辛,他们始终没有陷入敌区,而缘缘堂却永远地毁于战火之中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丰子恺靠着稿费以及子女的资助,在上海买下了日月楼,并在那里安然度过了九年的岁月。不过“文革”一开始,他就被列入上海市四大重点批斗对象,年近70还要天天被批斗,蹲牛棚,下乡劳动,失去人身和创作的自由。在那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有些人不堪受辱选择自杀,有些人被摧残得性情大变,丰子恺却颇能泰然处之。要在无尽的生之屈辱面前捍卫人性的尊严,甚至比直面死亡更困难、更残酷,更需要勇气。听说在牛棚里他也坐得笔直,无人时还能谈笑风生,别人处心积虑对他施加的折磨,好像轻易地就被他化解了,没在留下什么痕迹。他还是像往常一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时被折磨完回到家时,若看到孩子在门口迎着他,他还会快步走上去,抱着孩子连连亲吻。那时,折腾和屈辱好像看不到头,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设法借着清晨的灯光偷偷完成了《护生画集》,翻译了《大乘起信论》,写出了《缘缘堂续笔》,重译了日本文学的三物语以及《旅宿》。在那个没有艺术也没有人性的时代,既老且病的他完成这些不但要靠坚定的毅力,更需要勇气,一旦被人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他是重点批斗对象,审查迟迟没有结果,好不容易等到“解放”,他已经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看他最后一次回故乡时的照片,他的相貌和气质都已大不如前,只有他的笑容还是一如既往地温暖。

他曾说:“我敬仰我的老师弘一大师,是因为他是一个十分像人的人。”我想,“像一个人”也是他毕生的追求。季诚性这样形容他:“如果以季节来形容丰先生的话,不妨采用‘秋天里的春天’一句。”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丰子恺先生兼有秋之冷静和春之热情,他的笔下洋溢着对生活的热情,胸中充满对生活的通达,他自由穿梭在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之中,一直从容、真挚、体贴、心胸宽荡。

顶:190 踩:16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2 (636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39 (673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