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留学生文学的新开拓

留学生文学的新开拓

来源: 世界华人周刊    作者:王宗法    2013年8月05日    字体:     浏览:1119
长篇小说《梦,在海那边》(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是一部以上世纪90年代初出国的留学生为对象的作品,作者就是其中一员,因而所写的一切都是她亲身经历过并且仍然身在其中,没有一点“隔膜”,是道地的“三贴近”之作,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也就是相当客观地反映了跨世纪的一代赴美留学生一段特殊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如何融入美国白领中产阶级队伍的具体过程。虽然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各有不同,但大体走向却是殊途同归:基本上比较顺利地由留学、学留到成家立业。

如果作品就写到这里打住,那么从题材角度看,就没有超越过去同类作品,意义自然不大。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集中笔墨写出这批留学生的一段重要生命历程之后,又顺其自然地把握住世纪之交“海归热”兴起的历史契机,让这批留学生中的佼佼者、先锋人物杜宏杰出人意料地担当起“海归”的先锋,头一个回到北京创立高科技公司,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与此同时,一直不能就业的博士后伍国梁一说即合、毅然加盟;而那位临近拿到普林斯顿生物生态博士学位却看不见顺利就业希望的郝天池,也申请到一笔治理西北沙漠的科研经费,决定一毕业就打道回国。这就不难看出,这一代留学生的“梦”不过是寻找适合自己获得最佳学习、工作条件,从而拥有一个温馨家庭、一份幸福生活的乐土,哪里具备这一切,哪里就是这样的乐土,就值得他们全力以赴。因此,当美国所能提供的一切还不如正在腾飞的国内条件好的时候,及时回国做“海归”族,也就毫不迟疑。由此可见,所谓“海那边”就具有了双重意义:或是美国,或是中国,就看是否具备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才智,获得最好成就包括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如愿以偿,“归去来兮”就决定于此,这也就是引发“海归”族信奉的那句“西方不亮东方亮”的真实含义。这两个近代以来被人为弄得含义复杂、政治色彩浓厚的“西方”、“东方”词汇,在这一代留学生眼中已经变得仅仅只是本来意义上的地理概念而已。应该说,这是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留学事业进入正常状态的表现,也是中国社会有了飞跃进步的标志。有了这一笔,就使这部小说具备了自己的特色和独立价值,而与它之前的同类作品有了鲜明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小说中的人物,虽然多来自北京大学、出身名门,但却并没有什么闪闪发光的豪言壮语、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反而同一般大学出来的留学生一样,既不好高骛远、脱离现实,也不夸夸其谈、想入非非,倒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因而一个个在自己学业和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业绩。尤其是他们的眼睛不是盲目向天、而是认真看地,紧紧盯住脚下的道路,随时根据现实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步伐,力求尽快站稳脚跟、再求更大发展,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结果也真就一个个如愿以偿了。看起来,他们似乎没有什么宏伟蓝图、远大抱负,其实正是这样地一步一个脚印,他们才有可能顺利地融入美国社会主流群体即中产阶级队伍,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获得一种如鱼得水的自由和适意。如果说这样未免平实,其实这恰恰就是这一代留学生的最大特点:追求平常的生活、平实的人生、平静的心灵,把事业跟家庭紧密结合在一起,懂得享受家庭温暖、工作成果、休闲乐趣,不再沉湎于自我膨胀的“高大全”式迷幻之中,这也许就是他们很在乎的“梦”: 为自己好好地活在当下,一个看似很个人、很低调、很平凡的现实之路,好像与“梦”这个总带有某种浪漫幻想色彩的字眼不搭界,这自然与国家民族处于危亡之际曾经有过的只追求伟大事业而不顾及小家庭甚至不要家庭的那一代满怀拯救同胞甚至全人类理想的知识分子有了明确的分野,显得不那么胸怀广阔、志存高远而缺乏为国献身的历史责任感,表面看去,似乎就是如此。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真要搞清楚这个变化的实质,显然应该从时代的角度而不是从个人方面去寻找原因,这样才能寻根溯源、把握潮流变迁的底蕴,而不至于走偏方向,陷入教条主义泥淖。回顾百年来留学生文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主题开掘上有一个“三级跳”的演进过程,即从初期的“国家本位”、到中期的“家庭本位”、再到近期的“个人本位”,似乎在一步步从高处往底下后退,其实这恰恰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一个可喜成果,也是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志,而不是相反。具体说来,初期即20世纪上半叶全国留学生大体皆然;中期即下半叶前20年,台湾留学生的整体走向;近期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包括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全部中国留学生的总体选择。这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留学生文学会有那样一种主题表现,其具体深入的分析,可以参阅笔者专著《山外青山天外天——海外华文文学综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此处不赘。

从艺术角度来考察一下,这部小说具有三个特点:故事的传奇性、生活的多样性、人性的复杂性,而且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最后达成独树一帜的总目标,可谓匠心独运。
本来,就结构看,洪梅这部小说完全以时间流程为线索,原很平常,如果不增加一点别的元素,作品就会一览无余、没有趣味,不可能产生艺术魅力,那将会导致根本性失败。可喜的是,作者虽然还不是文坛骁将,但颇谙“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艺术之道,在故事叙述中别具匠心地融入了若干传奇因素,从而改变了平铺直叙难以避免平淡无奇的先天不足,无形中造成读者的期待心理,艺术的吸引力于焉油然而生。这样的安排,主要表现在杜宏杰隐忍式的爱情追求、众星捧月的凌紫菏之爱情归属、凌澜轩不能诉说的情感经历、多瑞丝爱情传奇的凄苦秘辛、莱瑞与皮特关系的真相、肖逸与凌紫菏情感的可能归趋、911事件中布莱恩的生死悬疑等,其中有的中途揭晓如莱瑞与皮特的特殊情缘,有的直到书末才现出真相如卓慧截留杜宏杰给凌紫荷的情书、凌澜轩与白玉涵的悲剧以及尚琴与凌澜轩父女的姻缘,有的书已完结才露端倪如肖逸与凌紫菏的未来,留下余音不绝,让人浮想联翩。这些元素的有机融入,不仅丰富了故事内涵,而且推动了情节发展,无形中造就了作品的张力,酿成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驱使读者一口气读完作品才肯释卷,这自然不是无心插柳的意外收获。

从作者的创作初衷看,她就是要艺术地表现笔下人物融入美国白领中产阶级生活的现实,所以在着重描写留学生生活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展示美国本土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因此有意识地安排了这样一些情节:让凌紫荷住进普林斯顿大学附近的多瑞丝家,从而结识布莱恩,构成一条直接表现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与个人生活的涓涓细流;同时由布莱恩的记者生涯引出华尔街“黑手党”地下猖獗的阴暗面,尤其是911事件发生那个特殊时刻曼哈顿地标性建筑物“双子楼”瞬间坍塌现场惨不忍睹的景象;又让肖逸帮助莱瑞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而结交他及其家庭,展开另一条华尔街豪门巨富纽约长岛之家及其后代如何坚持自我选择和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的描写;并让肖逸去中央公园摆“小提琴演奏地摊”带出一个游荡在这个国际大都会一角流浪艺术家群体街头创作表演景观;再让郝天山与几个不同肤色青年女子同居的生活经历和鲁江华到汤姆农场打工并与之结合的缘分,来揭示美国社会更加复杂多样的底层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房地产业及其衍生品“二房东”和入股农场的面纱、“黑色星期五”商场打折扣引起难以想象的抢购风潮;如此等等,这部作品就与过去那些卓有成就的留学生文学佳作有了明显的区别:似乎在表现留学生与美国社会生活方面不分轩轾、等量齐观。老实说,刚开始我对这一点颇生疑窦:这不是游离主题了吗?待读完全书就恍然大悟:原来这正是作者写作此书的一点与众不同的创意啊!恰恰因为这样,就使得这部小说具备了自立于留学生文学佳作如林的当今华文文坛而并无愧色,因为它成功地开拓了此类创作的新生面。

应当看到,这部小说涉及的地域,主要在美国东海岸纽约、新泽西、康涅狄克一带,偶尔也旁及西岸的加利福尼亚、北疆的蒙大拿,对于这些地方风光社情的描写特别是花园州新泽西春花秋月的点染相当到位,几乎达到中国工笔画那样细致精确的程度;至于书中所及中国留学生群体大都在不惑之年上下、出国20年左右,除了少数已经“海归”的,都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和发挥才智的一片天空而安居乐业了。他们所在的领域,无论华尔街的金融界,还是新泽西的IT行业或制药公司,掌管技术部门的主管和骨干又以中国、印度留学生新移民为主体,也是极其写实的,简直跟这里的实际情形丝毫不爽,作品对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情趣、社交活动或细或粗的描写与勾勒,也穷形尽相、活灵活现,写实的功夫可圈可点,不是身在其中又具备相应的表达能力,那是很难达到如此逼真境地的。我之所以能够这样肯定地作出判断,因为我现在就生活在他们中间,无论春夏秋冬,天天看到他们的匆匆身影、听到他们的生活故事、分享他们的成功喜悦、分担他们的意外烦恼、庆幸他们的难得机遇、祝福他们的可贵创造。由于这样的处境,我读洪梅这部完全融入其中、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就觉到格外亲切、毫无隔阂,同时也能直接体味其中的艰辛以及尚能开发的艺术空间,也许这是作者下一部作品的应有之义吧。
顶:119 踩:140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33 (693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37 (673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