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书籍也许会成为最后的奢侈品

书籍也许会成为最后的奢侈品

来源: 中青出版通讯    作者:泽文    2013年7月15日    字体:     浏览:1102
《蛋壳里的北京人》(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版)是个另类。从放入手中那一刻起便是如此,它考究、精致、低调,它还沉甸甸的——不怎么适合随身携带,它还有切掉1/3页设计——似乎也不怎么方便阅读。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它都与我们这个时代背道而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就开始一味追求速度、方便、用完即弃,并在这条道路上一骑绝尘……

在这个婚都可以闪结闪离的时代,肯花慢功夫、细活计来做一本也许小众的书显得颇有些不合时宜。北京雅昌设计中心揽下了这个活儿。

因此,在一众流水线式的甚至粗制滥造的快餐书籍中,《蛋壳里的北京人》的姿态显得与众不同。

雅昌的创始人万捷先生说:“至美的纸版书籍是未来生活最后的奢侈品。”所以,他把书当艺术品来做。

作者王春元相信:要留下一些东西对得起自己和后人。所以,他把这本书当良心来写。

没错,这是一本奢侈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是。

选择它,意味着一种眼光、品位,甚至阶层。

但这似乎不能改变这本书的小众。

我们的生活已经无纸化了,邮件、微博、微信,我们在电脑和手机上可以解决一切信息获取的问题,看一本纸质的书,似乎已经成了很OUT的行为。

作为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国度,这究竟是幸或不幸?不得而知。

我们习惯了在地铁上、等人时、甚至饭局间做碎片化阅读,正经八百地捧着一本沉甸甸的书,有这必要吗?

OK,也许没有必要。但某门户网站的创始人曾感慨:上网看新闻是为了获取信息,看书则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愿意保持这种生活方式。或许正是四大发明时代的中国太辉煌了,而近代中国又太屈辱了,过度的反差让我们有巨大的失落感,迫切地想把失去的一切统统补回来——于是我们用二三十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于是我们渴望着重新崛起为大国。

是的,我们的GDP上去了,我们的消费能力令世人瞩目,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与国际接轨,甚至我们的房价都显得高不可攀。但这些,就够了吗?

答案似乎并非如此。统计表明:犹太人平均每年阅读64本书,日本人是40本,俄罗斯是24本,欧洲是11本,中国是不到5本。而我们知道,犹太籍富豪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比例都高得惊人,美国前40名最有钱的企业家犹太人占了一半,而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也占了1/4。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如果懒于阅读,便丧失了思考的能力,那么创造力又从何而来?复兴之梦也许就只能是梦想,而非理想。

扯得有点远,但似乎并不完全是扯淡。

作者王春元在序言里说这本书是他拧巴使然。在被人冠以“畅销书作家”名头之后,他却犯上了“轴”劲儿,偏要一笔一划地、老老实实地写一本也许不那么畅销的书。幸运的是他还有一位和他一样拧巴的朋友,那就是万捷。在“无纸化生活”摧枯拉朽般袭来时,万捷却把纸质印刷品做到了极致。

王春元说:“就这样,一个拧巴的写书人和一个拧巴的印书人拧成了一股更加顽固的绳,并且坚信:拧巴的日子也比扯淡的日子好。”
顶:136 踩:12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4 (667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38 (658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