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当代诗人和古代诗人的对话

当代诗人和古代诗人的对话

来源: 中青出版通讯    作者:李磊    2012年12月24日    字体:     浏览:1207

张炜于2011年8月折桂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在2012年1月又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楚辞笔记》。这是这位当代知名的作家与千年前的诗人的一次对话,或者可以说,这是两位诗人精神上的一次链接。

张炜虽以小说和散文创作见长,但他同时也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他写诗的时间比写作小说、散文的时间还要早。他1975年就开始发表诗作,把他叫做诗人也无不可。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他不让责任、承担、批判等意识表面化,这能让理性压迫感性的发挥,而想象力才是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写作最重要的禀赋。屈原的《楚辞》无疑是想象力恣意发挥的大作,而且屈原和张炜都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张炜认为,一个理想的时代“是浪漫而又淳朴,依附而又自为的”,那个时代的美,是屈子所体现的。因此,他遥遥地以屈原为精神上的知己。

张炜的诗集也出了不少,《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夜宿湾园》等,都是当今诗坛上值得一读的作品。张炜的诗歌写作,长短诗都有,而其长诗写作尤其气象恢弘、意象叠现、情感丰盈,充沛绵绵地铺陈挥洒着他的诗情,他对土地和生灵的热爱。其长诗代表作《皈依之路》《松林》,有上千、数百行,想来也颇习得《楚辞》等长诗的诗韵节奏。其长诗中弥漫的对生命缘起、人的价值体现究竟为何、人类归宿的追问以及对大自然万物的好奇和欣喜,慧独的植物、动物、河海等意象的巧妙化用和深沉悠远的思考境界,都与《楚辞》一脉相承。

“楚辞”大约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战国时代我国南方楚地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二是指伟大诗人屈原以及后来的宋玉、贾谊、刘向等其他作家以这种诗体写出的一些诗;三是指选辑这些诗而成的一部诗集。汉代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笔记》是张炜在大山孤院中,对《楚辞》中屈原创作的诗歌进行的解读,他解读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等五章。他在文学和历史之间自由穿行,将单篇单部的楚辞感受化为浑然一体的生命理解。他的解读脉络,诚如北京大学龚鹏程教授所言:“分两部分,一为注释,一为串讲。注释极简,不作考辨,让人一看就明白原文的意思。串讲则介入翻译、述意、引申、诠释之间,多为张炜之心得语。”书中随处点缀着张炜对人生、文学和历史思考之后形成的精辟见解。在笔记中,张炜对《楚辞》中的美言妙句,进行了晓畅趣美、充满诗意和哲思色彩的解读。解读的过程中,张炜尤其注重《楚辞》绚烂的审美艺术和屈原对楚王那纠结难理的情绪,以此来进入屈原丰富痛苦的内心,探求其高洁的精神追求和忧国忧民的远大政治抱负。张炜进入屈原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为他欢乐,为他哀愁,为他思索,甚至忧心如焚地假设另一种历史场景下他的命运会是如何,这就是知己吧!想必,另一个时空里的屈原也能深切地感知到他彼岸知己的热切情怀而甚为慰之。《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其间弥漫的浪漫主义想象和情怀显示了屈原广袤的想象力,感染和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对美有着执着追求的人们。《楚辞》中的想象主要表现为,《离骚》中屈原通过幻想神游天上的情景,《九歌》中屈原对诸位神仙生活的想象,《天问》中屈原对天象天道等奥秘提出的一百七十多个疑问以及诗歌中随处可见的对鲜花、香草等盛美意境的想象。比如《湘君》和《湘夫人》篇,将男神湘君和女神湘夫人热切期待相会却未遇见对方的情境,表现得细腻缠绵动人,湘君设想为二人搭建一间水中的房屋,用各色花草和贝壳作为装饰,张炜在对屈原原诗恰切畅美的解读之后,适时地发出感慨,“浪漫是对美和善的无止境的追求”,“浪漫是想象,是一次长长的牵引,是永远不会腐朽的一种力量”,给人深美的启悟。

屈原去世两千多年来,学界对《楚辞》的解读也有很多种考据和解读,尤其在对《河伯》的解读上,有多种不同意见;在近现代学术界尤以郭沫若和游国恩的意见为要。郭沫若在《屈原赋今译》中认为,“送美人兮南浦”是男性的河神同女性的洛神谈恋爱,还说“河神所追求的大概是洛水之神,因为洛水是在黄河之南,下游系往北流,故说‘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而游国恩在《楚辞概论》中认为,“《河伯》篇末‘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明指嫁娶之事”,整篇是“为咏河伯娶妇事”。苏雪林和游国恩的观点类似。对此,张炜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认为“这是一场水陆姻缘”,是一位陆上的女子在与黄河之神谈恋爱、讲婚约之事。张炜的主要依据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珍宫。灵(注:张炜认为“灵”为河伯)何为兮水中?女神是不会这么质疑河伯的,因为“她这时一点儿都不浪漫,她很现实”。

自古以来,考据、解读《楚辞》的作家学者众多,为其绘画插图的画家也众多。书中选择了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陈洪绶为《楚辞》所作的十二幅版画,分别是《九歌图》十一幅、《屈子行吟图》一幅。陈洪绶的绘画特别注重线条的表现力,有一手“他人莫能措手”的线描功夫。图中的屈原,身着宽袖长袍,身佩长长的陆离宝剑,头戴高耸的切云冠,哀伤沉郁而又坚定从容地徘徊在江畔。《涉江》篇开首,屈原对自己的形象进行的描绘“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即是陈洪绶创作这幅图的原型;其后的“入溆浦余儃佪兮”等诗句写出了屈原在溆水、沅水边徘徊的情景,则是《屈子行吟图》中若隐若现的大树和江边的岩石以及画面整体渺远意境的创作背景。这组版画作品是1616年陈洪绶19岁时所绘;他仅用两日即完成,可谓天才少年画家灵感乍现之下一发而不可收的才华横溢之作。22年后,1638年来钦之的《楚辞述注》付梓时,陈洪绶的《九歌图》被作为插图付诸木刻,影响极大。《屈子行吟图》更是征服后人,从此人们将屈原的形象基本定格在这幅画上,后人在塑造屈原形象时无不以《屈子行吟图》为主要依据。这十二幅版画作品线条简洁而饱满;突出人物弱化背景,人物神采飞扬,眉目神情动作之间体现出他们丰富饱满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皆有一种庄严之端美;画境悠远绵绵引人遥思。陈洪绶简美有力的绘画,与屈原《楚辞》绚美的古诗文采和张炜简净深情的今文解读,相映成辉。

顶:179 踩:185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6 (747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31 (688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