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真正的美食,与身价无关

真正的美食,与身价无关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梦寻    2012年12月17日    字体:     浏览:1201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不同的载体,往往会有大相径庭的解读——电视里的 “舌尖”是一个梦,绚烂、娇艳、旖旎;而中国青年出版社最新再版的《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里的“舌尖”,也是一个梦,质朴、安然,深厚。这里,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大餐,而是清淡而又略有禅意的家常小炒,细腻而层层叠叠的香气,洋溢着一点点稍纵即逝的甜味、鲜味和咸味,多一分则太多,少一分则太少,绝妙。

味道,在英文中被翻译成“taste”,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可以从无数种 “taste”中获得幸福的感受,而成为taste的食物也必须经过无数次挑剔的检验,翻开《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我们会发现最具深度、最冷静、最厚重,但同时也是最亲切的“taste”,是梁实秋钟情的烤羊肉、汪曾祺倾心的干丝、邓友梅称赞的豆汁儿、周作人垂涎不已的豆腐,还有吴祖光恋恋不舍的腐乳——正如本书扉页上深沉的笔触“一碗汤喝尽一个时代的味道,一箸菜品出半生浮沉的记忆”,传统美食,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一点滋味,更是每个中国人挥之不去的乡愁。

我曾问过许多大厨,什么样的美食,才会拥有最打动人心的味道?回答是,家里的味道,不华丽,但足够用心。因此,品读《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的最好方式,不是在喧嚣的都市里看着电视嚼着零食,而是携着这本至真之味,走出屋子,到风轻云淡的胡同,到居家四合院的改造小店里,品味书内书外轻盈盘旋、至深至美的文化意蕴。

最美味的菜,料理它的,是最不计时间成本、做菜最朴素老实、从不偷工减料,并且能记住我们所有喜好的母亲,或者,是如用母亲般的真心来对待美食的人。老子曰,“大音希声,大味必淡”。翻开这本书,我们触摸到很多即将被遗忘的美食,每篇文章,都是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最淳朴、最根本,毫不花哨的滋味,洋溢着丝丝缕缕的温暖,洋溢着文化名家们至真本色的美食情怀——

“窝头是要上笼屉蒸的,蒸熟了黄澄澄的,喷香。有人吃一个窝头,要赔上一个酱肘子,让那白汪汪的脂肪陪送窝头下肚。困难在吃窝头的人通常买不起酱肘子,他们经常吃的下饭菜是号称为‘棺材板’的大腌萝卜。”梁实秋笔下笑中含泪的贫穷生活,不需要矫揉造作,也可以浑然天成;“(佛跳墙)基实是集山珍海味于一坛的大杂拌,要用鱼翅、海参、鸡、鸭、干贝、香菇、鲍鱼、笋尖、鸽蛋等三十种原料和配料……醇香浓郁,烂而不腐,色调瑰丽,清而不腻。唇齿留芳。”费孝通评论富足高雅的传统名菜,同样如暖玉般温暖着老饕的心。还有,许淇既素简如露又繁华多变的“大闸蟹”,张抗抗清新淡雅的“稀粥南北味”,不也同样流云婉转?

所以,真正的美食与身价无关,与心境有关。如果我们因喧嚣所累,不能领会佳肴的真义,就慢下来,再慢下来,多一些静思享受的时光,多一些清幽飘逸的畅想,多一些《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字里行间流露着的,一定要尝、一定要写的广袤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即使是最平民的萝卜白菜,也一定能在我们的舌尖,幻化成最精致、最优雅的,最轻灵的微醺般的美好,在历史现实的时空交织中,飘飘荡荡,悠长绵延。

顶:174 踩:18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7 (736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19 (671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