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一项了不起的事业

一项了不起的事业

来源: 中青出版通讯    作者:郑欣淼    2012年12月17日    字体:     浏览:1194

马老师的“金石新韵”展览,让我感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事业,也是专业性很强的一场展示,所以我只能谈谈感想。

刚才已经有介绍这是1977年中山国篆字出土以后,由马氏父子开始接触这个新的书体,从学术研究的范畴这应该属于汉字学或古文字学。我对书法不是很了解,但我知道商周时候的甲骨文、钟鼎文,到周平王东迁以后,秦国继承了周代的文字传统,他们称为大篆,比较繁复。现在我们所说的战国的石鼓、秦国的十面鼓,故宫博物院就有个石鼓馆,那是很有名的。东方这些国家,它的文字都有地方特色,他们的共同点是比较简单。至秦灭六国以后,李斯建议统一文字,以秦国的文字为主,最后就形成了小篆。所以,我们看到的《说文解字》是以小篆来表现的;秦汉以后,隶书就出现了;魏晋以后,正楷又出现了。书法是个发展的过程。当时秦统一文字的时候,其实各国都有属于自己地方文字的特色,而在那个时候,中山国早就已经被灭亡,不复存在。

在中国古文字的发展史上,它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中山国文字被现代发现以后,又被马氏父子认真地进行了研究,但我相信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作为学术研发,也是对中国文字史,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研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先生的工作的意义是很大的。另外一个,马先生开创了“马氏中山篆”,我看了柯先生写的展览说明,这个名字不是说马先生要标榜自己,他主要是为了区分,他是在中山篆500余字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到5000多个字。我听柯先生刚才还跟我讲“文责自负”,这些是个人创补的,但我感到这也是一种艺术创造,确实是不容易的。而且我了解到这是一个家族的事,是一家子几代人干的事,而且是马先生业余的事——他是个文学教授。我由此想到篆字,其实从小篆以后它一直流传下来,具有使用价值,我们知道刻印章都少不了篆体字,包括皇帝的玺印,所以我感到还是需要一个创造。我想举个例子,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用的宝玺太多,近50种。他是个喜欢做总结的人,把印整理之后,统一成25方印,这就是我们知道的25印。中国历代皇帝的玺印,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留下来,唯一的就是这25玺印留下来了。这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有展览。25玺印出来后,它是以汉文为主,汉文是有篆文,满文没有篆体怎么办?他就创造了满文的篆体,共32种篆体,当然他的25玺中有4种没有篆体,因为出关前就没再用。我用这个来说明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创新也是非常需要的,当然也是不容易的,不是随便就可以创造的。马先生已经在“中山篆”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创造,我认为很有意义,对我们今天也是很有启发。

希望马先生继续努力下去,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我再次向马先生表示祝贺,也向中青社表示祝贺。有魄力出这本书,把马老师的成果推广到海内外,意义重大!谢谢大家。

顶:188 踩:190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3 (650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34 (689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