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心灵的声音 哲学的观照读诗

心灵的声音 哲学的观照读诗

来源: 文艺报    作者:李见心    2012年10月10日    字体:     浏览:1191

最近,散文诗作家灵焚出版的新作品集《女神》(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9月版)在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许多诗歌作者也因此重新确认散文诗作为现代诗歌文学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对此,诗人周庆荣不无感慨地说:“灵焚为我们维护了散文诗的美学高度与尊严。”

新锐批评家章闻哲在该书的序言中告诉我们:“从‘女神’的摧毁和确立中,见出其于时代、于散文诗、于哲学的严肃性,即作为一种有效的新文本的立竿、示范、可行性验证、建树与拓展、以及经验的保存和话语在场的证明等等方面的意义。乃至,对新美学的命名、开始与瞻望。”我对此深有同感。
我以前一直认为散文诗是稀释的诗,灵焚的散文诗纠正了我的偏见。他的诗浓烈、紧密、有爆破力,每一个字词都承担着角色和意义,对人的经验、想象、思维造成的挑战是无限的。

诗与非诗不是以分行和不分行来区分的,就像有的人写了一辈子诗,却不是诗人,而有的人不着一字,却诗意地栖居着,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真正的诗歌,是神性和理性的结合,它是这样一种言说、一种创造——所道超过所言,意义超过表达。

按照海德尔格所说,诗歌是真理的言说,而真理是存在物的敞开。我认为散文诗比诗更费经历和精神,需要更加彻底地暴露、敞开、照亮。灵焚自己也说:“只有散文诗才会把你的情感、思想、审美律动、冥想轨迹全部变成文字,以尽可能准确的文字抵达自己生命的每一次尽头,让你虚脱。我的写作常常完成后有被掏空之感。没有比这种文体更值得付出生命的长度的。”

1990年初,灵焚还没有选择柏拉图哲学之前,他就写道:“情人是一种不可靠近的终极之美,一种灵魂,一种归宿性的精神指向。”而柏拉图哲学中的“观照”就出现在人们对美的追求的最高阶段,即人们从以肉体的美为对象的追求开始,逐渐抛弃美的肉体因素,最终达到以美的终极——美本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暗合,灵焚的生命里充满了这样的玄机和暗合。就像如果他没有写过诗,就不会选择和迷恋柏拉图哲学,反之,如果没有柏拉图及其他哲学,他的散文诗也不会从过去的《情人》走向今天的《女神》。

如果说“情人”写得有神性,难以企及,那么女神则充满了人性。承认人的神性后,反而更能获得充足的人性,就像确认自己的理性后,反而更能获得感性的富有:“在那些双手捂不住水声的夜晚,我们也许可以用理性为上涨的水位截流。然而,我们怀疑理性属于自己的意志,宁可相信水是自己的本源;宁可让月光在水里获得细腻的质感,舒展温润的波涛,汹涌的波涛。万籁已经揭穿了每一个夜晚的漏洞。情感暴露了每一种意志的缝隙。”(《朝圣——走向水边》)

这是一种回归,而回归在灵焚的散文诗中不是原始的硬性的回归。人们所渴望的那种早已失去的自然、那座由神创造出来让人类居住的伊甸园不是灵焚所寻求的去处,他认为那些失去的已经失去了,甚至觉得那是一种庆幸,是人类获得真正自立的开始:“蛇们是无罪的,上帝。我们饱尝拥抱中的迷醉。我们再也不是两只羔羊吻着你冰凉的指尖。我们不再走失。”(《飘移》)

而灵焚所寻求的回归是人作为人的回归,回到人的自足、自立状态,在人的存在中把握神性的意义。所以,他的回归路径与至今为止人们的思考都不同,他要回归到一种柔软的心态和生态,他的姿态因此更镇静、成熟、从容:“此后,谁还能随心所欲地带走,那些大地回春后从我们的枝头上站起的斑斓?你让我明白:江河为什么会在大地上行走万年。大海为什么总在寻找被贝壳藏起的那颗晶莹的泪。究竟还有多少路途才能抵达你那敞开在世俗之上的心灵洞口?粼粼的意识之中,一种神圣的委身让我与你一同沉下,裸泳在比纯粹还要空白的深渊。”(《另一种恋爱方式:入梦的路径》)

唐君毅在《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中认为,心灵由“经验的我”到“理性的我”再到“超越的我”,心灵境界由“客观境”到“主观境”到“超主客观境”次第上升,不断超越,每一重境界相对于生命既是一种限制,也是一种造化。我想,灵焚的心灵书写也是按照这样的轨迹不断攀升的。从神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神性,最后达到“超主客观境”的最高境界。

柏拉图说:“从事哲学的人的灵魂,就应该使避开情感暴风雨的平静成为自己的东西,按照纯粹思维的引导并恒常在其中驻留,观照真实的东西、神圣的东西、仅凭臆想无法领会的东西而受到其养育,在有生之年,就必须坚持这种生存方式。”灵焚坚持了这种生存方式,所以他才能用心灵的声音、哲学的观照,照亮了他从情人到女神,从沉沦到超越的路径。

顶:202 踩:187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53 (717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28 (734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