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舌尖上的中国》名字的由来

《舌尖上的中国》名字的由来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马明博    2012年7月25日    字体:     浏览:1287

梁实秋笔下的狮子头,汪曾祺笔下的过桥米线,霍达的火锅,邓友梅的豆汁儿,王世襄的鳜鱼宴……名家笔下的美食,纵横大江南北,有精雕细琢的传统大菜,也有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徐徐道来的,有一道菜的典故由来、风俗文化,也有与之一起深藏记忆的那一方水土、家国命运。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2012年6月第2版)汇集了几十位中国现当代文化名家谈论美食的散文,将中国经典美食与回忆、故乡、风俗、文化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底蕴厚重。读者享受的,不仅是一次精神上的美食之旅,更是赏心悦目的文化大餐……

《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缘于我喜欢读书、写作。在广泛涉猎中,我逐渐关注起文化名家的生活方式与兴趣爱好。一天,我和一位做出版的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时,她非常感兴趣,并鼓励我与我的妻子肖瑶女士一起试着按着这个思路选编一套书。

200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了我们编选的“文化名家系列”之《文化名家话佛缘》《文化名家话茶缘》等书,这个系列广为读者欢迎。

有关美食的文章,日渐为人喜爱。无论港台,还是大陆,写美食的美文也层出不穷。于是,我们开始留意有关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文章。肖瑶说:“有人说,赢得一个人的心,首先要赢得一个人的胃。编一本与饮食文化有关的书,不也是弘扬中华的饮食文明吗?”

一拍即合。我与肖瑶跑到国家图书馆,在书海中,探海寻珠,在各式各样的文集中寻找相关的文章。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的时光过去,厚厚的复印文稿,渐渐集成“文化名家说名吃”。

这部旨在弘扬中华饮食文明的书稿初集之后,起个什么名,成为最困扰我们的问题。

一个好书名,是重要的。参考现代传播学的理念,可以说,一个好的书名,不仅是一句广为传播的广告语,还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目光,启发读者顺着书名的方向进行深度的思考。

这些反映中华饮食文明的美文,传递着华夏大地上的酸甜苦辣,让人通过味蕾认识中国。要用一个什么书名来涵括呢,着实让人费思量。在书稿出版之前的半年时间,我一直在琢磨一个恰到好处的书名。

当时,已经出版的相关美食书籍很多,像《五味》《寻找乡土的吃食》《好吃》《味觉森林》《舌尖上的狂欢》《老小吃 老味道》《私人味觉》《吃在中国》《味蕾上的南方》《鱼头的思想》等,如何从这些书名中突围,着实让人绞尽脑汁。

参考同类书名,我组合出“中国滋味”、“美味中国”、“味道华夏”、“味蕾上的中国”……还有许多,但都不尽如人意。

有一天,我与肖瑶到诗人车前子家做客。聊天时,车前子说:“只有美味不立文字,因为它能直指人心。”这句话里的禅机,让我眼前一亮。

2004年,在写作《天下赵州生活禅》时,我为其中一节拟定的标题便是“舌尖上的禅”。(《天下赵州生活禅》,马明博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出版)

车前子的这句话,让我想到了自己之前写下的那句话。我隐约感觉到,一个好书名就要诞生了。

我悄悄地问肖瑶:“你觉得《舌尖上的中国》,这个书名怎么样?”

她说:“好!”

就这样,因缘和合,得来全不费工夫。然而,如果没有上面那么多的因,这个果,又从何而来呢?

顶:200 踩:197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14 (747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3 (689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