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月亮宝石

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月亮宝石

来源: 川东都市    作者:梁晓华    2012年3月07日    字体:     浏览:1248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科学泰斗钱学森时,曾听钱老喟然长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而温总理亦为之焦虑。这是一个需要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共同破解的艰深命题!

《攻错》(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6月版)一书,以简洁清新的笔触,翔实生动的素材,聚焦八位华裔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在娓娓讲述他们成长路上的真实故事的同时,试图揭示杰出人才的成功秘诀与培养模式;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而撩开了“钱学森之问”的神秘面纱,恰似那印度神话中,四只手的月亮女神前额上那颗月亮宝石一样,放射出美轮美奂的光芒,彰显出它的独特价值。

光芒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朱棣文也有句名言:“除了妻子外,每个好的科学家都有一个‘情人’--科学研究。我喜欢数学和物理,我的快乐在于把整个世界物理公式化。”

光芒之二:好奇是最根本的动力。

丁肇中读书时,是一个很容易让老师头痛的学生;大学时,仍是问题最多的人,常常提出问题难倒老师。他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满足好奇心”。丁肇中强烈的好奇心锁定在对宇宙之谜的探索与研究上,因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光芒之三: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丁肇中的实验组五年没有观察到任何粒子,使他面临的压力空前巨大,来自权威物理界的人说他所设想的寻找新粒子是异想天开,已走进死胡同了;有的人认为他的实验耗资百万美元,是一种吃力而无效的工作;一位颇有名望的物理学家批评他设计的非常昂贵的能谱仪只适用寻找窄共振态,而现在没有窄共振态可寻;更可怕的事情是组员也产生了一丝丝的动摇之心。但他没有丝毫退缩,最终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

光芒之四:勤奋学习,勤于动手,躬身实践,刻苦钻研的精神。

李政道说自己每天3时起床,开始工作,已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李远哲被誉为是比别人多做百分之五的科学家,他说:“全世界与我们做同样工作的就有几十个人,但你若问我,为什么我们做得比他们成功呢?这是因为我们花了很多心血,反复地在每一步、每一步的小地方下工夫。如果有一百步,我一步比别人做好百分之五的话,这是一点零五的一百次方,不是吗?这样就有很大的差别了。”

光芒之五: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李远哲说:“千万不要出现说‘老师说怎么样怎么样’,这是最可怕的。”

丁肇中说:“我很欣赏那些无论有多少人反对,都敢站出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人。对学术权威的过度崇拜和缺乏质疑创新的勇气,是目前很多科研人员学术追求的一个软肋。尤其在中国文化和体制中长大的人要突破这一点需要极大的勇气。过于尊重前辈和权威,这也许让中国研究人员失去了很多重大发现和创新的机会。”

光芒之六:远大的理想,强烈的责任感,不图名,不图利,寻找生命本身的意义。

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家分为三类,认为最后一类人是科学殿堂中的精华、真正的献身者,这类人为数不多,但对科学的贡献极大。

崔琦无疑属于最后一类人。他在获得诺奖后说:“我常常鼓励学生往前看,相信自己从事的是对人类有用的事业。如果只为一日三餐,并不需要去做研究,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便可达到目的。对我个人来说,做研究就像是一种宗教上的”感召“,觉得自己应该做点对社会、对人群有点贡献的事情。”
十年动乱曾让中国科学界严重落后,1979年以后,李政道几乎年年回国。每次回国,总是毫无保留地向同行们介绍他还没有来得及发表的新成果,他那种迫切希望中国科学事业尽快发展的赤子之心,让每一位听演讲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光芒之七:对比中西方文化教育巨大差异,深刻反思积重难返的中国科学与教育体制,也为破解钱学森之问提供了密码。

中科院院士王育竹教授,在研究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的初期一度领先,由于缺少两台价值120万元的激光器作实验而落后。有关部门看不到应用前景,不愿拿出经费支持。他只能靠其他微薄的经费节余逐渐添置一些实验仪器和设备,原本可以一次完成的实验被分成几次、十几次来做,时间一拖就是14年,以致他发表的论文比国外同行晚了10个多月。

王教授这段经历令人扼腕。近年来,一些学者和很多有识之士针对中国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现状,大致上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

1.国家投入基础科研的经费不足。西方如美国等发达国家投入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至少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0%—15%;而就近10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经费一直徘徊在6%—7%之间。

2.科学工作者不太重视基础研究。按照我们的人事管理体制,如果青年科学工作者在短时期内不能出科研成果,就不能提教授,不能分房子,薪金也上不去。

3.学术失范。我国现在许多科研工作,跟踪的多,创新的少。从2001年在世界两大科技期刊《科学》与《自然》上发表的论文来看,我国的篇数只有英国的1/7,美国的1/32;就论文引用率排名看,仅仅处在世界的第65位。真正有前瞻性的课题非常之少。

4.科学创新思想和思维不够活跃。科学创新需要思想和思维的自由活跃。这是最根本的差距。

5.学校教育依然僵化。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存在束缚学生自由创新发展的问题。

光芒之八:良好的家庭教育、科学的学校教育、一流的教师是成功的基石。

从这八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家的成功轨迹来看,让他们成功的因素很多,但良好的家庭教育、科学的学校教育、一流的教师却不容忽视。

光芒之九:汇集八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也大大振奋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对全球华人都是莫大的激励。

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国的强大指日可待。作为一个人教育人,《攻错》让我爱不释手,它带给我们的启示远远不止这些,它既是林中的响箭,也是冬末的萌芽。

《攻错》,不论是作为一本发人深思的文化教育类书籍,还是作为一本文笔简约而内容翔实的传记类文学作品,抑或作为一本通俗的心灵励志类读物,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顶:197 踩:183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42 (675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23 (715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