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在守望中超越——《路在脚下延伸》阅读手记

在守望中超越——《路在脚下延伸》阅读手记

来源: 《中青出版通讯》    作者:南希    2011年4月15日    字体:     浏览:1200

对《路在脚下延伸》(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2月版)一书的作者我很熟悉,然而读完全书之后,内心深处仍然被深深地震撼了。

从表象来看,作者的人生轨迹外向豁显,极易梳理:从崭露头角的教坛新秀到卓有成就的语文教育家;从学科层面的专家到深谙教育规律在实践中成绩斐然的俊才;从嗜书如命的书痴到著书立说直至焚膏油以继晷,以承传经典道统为己任……但是如果试图把一位教育家作为一个模版,以期对其余教育人有所启发,你就必须透过其外在历程去梳理他的心路历程,透过其累累硕果去发掘他的文化心理结构。抛除这种功利化模式,解读一位颇具魅力的人,最佳选择同样是破译心灵密码。

读过此书你会知道,程翔先生在专业领域内可谓年少成名,25岁获得省级课赛一等奖,28岁获得省教学能手第一名和全国课赛大奖,30岁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1岁被评为特级教师。诸多荣誉接踵而至,掌声鲜花扑面涌来。在一个浮躁之气日渐浓厚的时段,对有些人而言,这意味着巨大的诱惑,极有可能就此陶醉流连,甚至迷失了自我,进而在语文教育这一方不大的苗圃里,占个山头称孤道寡,或者端坐井底快然自足,被浮名微利捆住手脚,俨然名师矣——此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超越自我。它会成为人生历程中的一个临界点,最终决定你的人生走向和里程。而挑战自我始终应该与坚守自我、反省自我同步进行。所谓“守望”是指必须坚守自己的精神追求,必须坚守自己的精神高度。而人生追求的内涵并非凝滞不变,而是不断延展深化;精神高度也并非持久不变,而是持续提升增长。

作者在书中深情地写道:“用生命拥抱教育,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追求富于诗意的语文教育,恪守‘三个不能超越’的教育思想,用生命拥抱教育的人生信念;培育学生心中的太阳,用来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从教近30年,他对学科教育的研究,由单纯的课堂教学艺术,拓展到教材建设参与编著、主编国家课标教材;对母语教育的深层内涵与核心价值进行审视思考,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既从母语教育使命的宏观角度予以把握,又依据学科特色循循导引。对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盲从不跟风,而是从建设层面独立省察、科学论证,这是一种至为可贵学风与人格。他学术研究的内容、方法也在不断求变,每一次变化都给人以“惊艳”之感。作为从课堂实践成长起来的教育家,他的早期研究多数脱胎于教学实践,如《语文教改探索集》《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及实践》《播种爱心》《语文人生》,鲜活的体验、生动的课例魅力十足,然而脱不了经验梳理的窠臼,其“典型价值”未免有其局限。至《课堂阅读教学论》为之一变,其中既吸收源于课堂的丰富营养,又注重进行理论阐发,系统辐射,使得这本专著拥有双重价值。其作用不只在于它是一册理论意义上的专著,而在于实践与理论的融合,有价值的教育理论研究其革命必须源于教室,作者的这次“转身”堪称“华丽”。在学术生涯和人生之路上,最艰难的莫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人类性格中固有的惰性,兼之后天教育构建的知识体系、思维定势,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自我思想的创新和革命,尤其是在自身领域内成就卓著者。基于此,《<说苑>译注》对作者的意义堪称革命性的。不少人谈及此事,多着眼于工程的浩大艰深,多叹服一个“体制外”的“票友”竟有如此造诣。其实《<说苑>译注》的最大价值在于作者对于过往“自我”的超越。无论是研究方法、知识架构,还是学术环境,作者都无法与专业研究者相比,但是他还是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和能力完成了这一项价值非凡的工程,从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凡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成功缘由无外乎两种:一是职业需要,二是巨大内驱力。前者可以让一个人在经受严格甚至严酷训练的基础上,在专业领域出人头地。然而往往匮乏迷人的人格魅力、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强大的精神磁场。晏阳初先生令全世界为之动容,在于他身上那种近乎圣洁的宗教式人生境界;陶行知放弃象牙塔里的优越生活,在于他内心燃烧的那个强国之梦;蔡元培七十岁时尚且居无定所,却诠释了两种伟大文化,一曰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曰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他们所以伟大,不在于他们是神,是人为神话,而在于他们是人,是纯粹的人,他们身上体现着高贵的人性。他们确立的高度不是供人仰望,而是勉励后人超越;不是供人凭吊,而是勉励后人践行。我们可能达不到他们的境界,但是可以从点滴做起,敏于知,敏于行,并且其源头应该是去功利的。我们曾经用假大空模式制造泡沫,制造神圣,制作崇高,愚弄别人同时愚弄自我;其结果很容易走向另一极端,以拜金哲学和市侩逻辑解读世界,解构世界,把荒诞当作正常,把兽性唤作人性。彼时,源于内心的那种挚爱和使命越发显得弥足珍贵。“一课讲到得意处,类似酒鬼醉成泥。周身万物俱忘却,只有两张薄嘴皮。”源于爱,对语文课堂的一种切切实实的爱,在其中灌注着青春、汗水和泪水。“承包一个差生”,源于爱,看似面对一个生命个体,其实面对的是许许多多活力四射千姿百态的生命成长啊,没有什么高于它、大于它、重于它。《说苑》研究不是显学,《<说苑>译注》做的是不折不扣的“冷学问”。梁衡先生曾经问教于季羡林老人:“您研究的有些学问很冷,有吗?”季先生正色曰:“学问只论精不精,深不深,不论有用无用。”文明延展凭借的枢纽是文化,文化传承凭借的桥梁是“纯粹的学问”。《<说苑>译注》与其说做的是学问,不如说净化的是心灵,提升的是人生,承继的是道统。甚至“译注”也绝非一种简简单单的求学范式,时下诸多学界中人已经斥之为落伍,舶来形形色色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参照,借以给自己壮胆,或者唬人,仿佛得了至高境界《葵花宝典》或倚天屠龙,殊不知真正的绝世高手常常依仗一柄普普通通的青钢剑甚或手中无剑。

作者写过一篇文章《母语教育的文化使命》,我觉得“文化使命”在作者生活事业各个领域一以贯之,可能不潇洒,甚至沉重,甚至陈旧,然而也许它就是作者心中的那柄神剑吧。它外化为治学、处事方式,在中国士人群体中持续了几千个寒暑。五四后,中国文化“丸已出盘”,但中国知识人心中此种情节依旧未曾消解。作为天下公器,附着于不同主体以后,往往生发出缤纷多彩的“独门绝学”,展现出姹紫嫣红的春季风姿。读罢《路在脚下延伸》,自然会触摸到当代教育中最令人神往的一隅,并为之浮想联翩。

顶:201 踩:189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11 (679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13 (692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