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月下风味——读王彬的《旧时明月》

月下风味——读王彬的《旧时明月》

来源: 《中青出版通讯》    作者:马力    2011年4月15日    字体:     浏览:1229

王彬先生长于叙事学,过去我以为述游、绘景,乃至描记地方习俗风物似乎不为他所刻意。待拿到他的新书《旧时明月》(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5月版)一看,写景文多过一半。依我的浅识,这“景”的意思稍为复杂一点,自然景观固属一部分,人文景观更占分量。只是到了文章里面,互有消长罢了。若此,天人不分家也是一定的事。
书里边的有些风景我是从前就知道的,自会感到一点亲切,况且我平常也有兴趣写这类流连光景的文字,试过多篇,觉得写好它真是难。胜状入眼,如同应考者枯持卷子发呆,曳白离场心有不甘,又喟叹自己的文字之力亦终有所限。王彬先生的笔墨,气象却有些不同,这中间的心得,非平常言语所能道尽,不胜欣羡是自然的,我在这里直述一点读过此书的杂想,便是为了这个缘故。
题作月下风味,只是出于感觉,说得详明反倒不必。总之是默想,这样的文,有月华的清朗,夜光之下诵读也是适宜的。王彬先生笔下含带的一种文味我依稀可以感到,便是那番游观式的闲适,这大抵又是月下的态度了。他的文章的好处,也恰在闲适这一面。这种闲适味,陶渊明的诗里有,周作人的文里也有。流驰的光阴带不走一切,这册书中,五柳先生和知堂老人被他多次提到。同东晋与近世之人的所见并无歧异,想来也不是无端的吧,聊博会心者的微微一笑或者是其所愿。

笔调闲适,未必就使话语失去力量,担载社会大义也并非一点办不到。景物在王彬先生这里,大抵是一种映衬罢了,根底还在探源发微,求得一种价值发现与意义再认。故此在写法上,常常以典入文,就使一些风物闪动岁月的光影,当作历史小品来读也是可以的。《前言》中有一节话云:
山川交织历史,英雄叠印远山的娥眉,我愿意把它们保留下来,传达给家人、朋友,以及更多的朋友,希望他们能够透过我的这些文字空隙,触及遥远的呼吸,为原本枯淡的生活涂抹些许晕彩。

他把死的历史融进活的现实,穿插在字句间的材料就有了生命。文学风致“是那样地旧而又这样地新”一句,记得是知堂为俞平伯《杂拌儿》做跋时说过的,正不妨移用在这里。

新,来于个人视角。王彬先生的眼光是自家的,说古,谈今,论世,品人,识见当然可配“独具只眼”这四字。同是游观,别人怎样想,不以为训,依的是自认的尺度。入绍兴百草园,他留意的是和鲁迅饮过合卺酒的朱安(《沈园香碎》)。足履蓟县,他想起满身江湖气的杨雄、石秀,又把难掩的怜香之情给了潘巧云(《翠屏山》),因小说家言而在内心暗自堕泪,即便显不出三分英雄气,情也总是浓成一团了。吊少帝赵昺之墓,他说南宋理学“加强了中国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与凝聚感”(《赤湾》)。见“孔子入周问礼”碑,以为“任何一种哲学,任何一种思想,它的生命力之所以存在、绵延,在于它们只是理想……孔老夫子与他的弟子憧憬的世界,至今依然被两千年之后的我们憧憬,我们又有什么可说?”(《观周》)理想只能用于憧憬而不能变成现实,有一点虚无,有一点神秘,也就躲不开怅惘,竟至情陷忧与伤。入桃花源而说陶诗,对沈从文释“悠然见南山”“乃是见的商山四皓,还是心存魏阙,要为朝廷出力的。将陶的冲淡的情绪诠解为政治情结”不以为然(《桃源乡梦》)。至于对洪承畴功罪的判定(《方砖厂》),对明英宗及翰林学士陈循的臧否(《大屯》),对图海、马尔赛、海望、兆惠身世的评点(《八通碑》),有些可说是反了常见,或说比他人想得深了一些。持一己之论又能率直而发,大处看是文化自信,小处看是文人心魄。

足堪见赏的好文章,深识固自有之,文笔之妙又必不可少。或曰广博的学问之外,还要有风雅的才情。王彬的文字若说盈着一种趣味,力量还在那笔调的清。笔致闲适,心里必是清的,自不待言;说古,却不拗,以至出入经籍似不费力,直抵艺术的圆融之境,也是清。正不妨择取书里的好句做一番快赏,说是神游,差能得其仿佛。

《桃源乡梦》:“我不知道南宋的擂茶如何,这里的咸而微辣,并没有多少茶的味道,只是把秋雨的凉寒逼远了三尺。”楚乡卑湿。昔年我过秦人洞,遇雨,身冷,就想喝一碗新沏的擂茶而获小温。这种幽妙的感觉,我到今天也未能置一词。王彬先生写出了!

《万历三十六年冬天的一篇日记》:“围炉、赏雪、读书,是不是会产生闲适的乐趣?中道体味到了,而且,在将近四百年以后的时间里,还在浸淫着我们,使我们也看到了那一晚的雪景,感受到炭火的热力。”语带家常气,故而历史场景也就如在身边。明季文坛,袁中道居一席,闲逸的文趣,把自我性灵反映得再清楚也没有。因为知人,品文就愈有深味:“从艺术是生活的角度,中道则是将生活更加闲适化、情趣化。”这是随笔之言,且把个性的投影折射到纸面上来,比之文学史家的高论,料想也不无价值吧。

《张家湾》:“据说曹雪芹败落的时候来过张家湾,住在这里。主人很热情,告诉我们井口已然盖住,热心地指点我们挖开,搬去遮住井口的石板,露出一口黑洞洞的井。不知有没有水,丢下一块石子,仿佛听见一痕水波的叹息。”末句真妙!心底的微感原是可以诉诸听觉的。多年前,徐秀珊陪着张中行先生游京东的张家湾,张先生归来后,写过一篇《同访通县张家湾》,字句带出杂草荒烟之感。稿子是经我手发的,心上就留了薄薄的影。
抄录,意在佩服王彬先生对言外之味的讲究。表达的“清”,来于体物的“细”,该细的地方,不略过;又能悟得透,该深的地方,意思全到了。千百年风物在他笔下有了新的表现。这表现,又不是一篇短文所能评尽的了。

朱自清讲到孙福熙《山野掇拾》时,叹赏游记的好,说它“像树梢的新月,像山后的晚霞,像田间的萤火,像水上的箫声,像隔座的茶香,像记忆中的少女,这种种都是梦”。并非一切文字都能成梦,机杼不俗那是当然,有一点抒情诗意更来得要紧。腹藏锦绣,笔下才有“一树好花开”(废名语)。王彬先生尽力于这个方向,在清异的风景里,开出他的花,给我们瞧。他视文情俱胜为一种至境,追慕“明净的感情与清澈的智理”的成功调和,简纯、畅适、雅洁又带些温润的风调就在他的文章里出现了。时下,那种多在征引上用力,不能化材料为理趣而缺少思想之美,又不能做艺术的表达而缺少辞章之美的文字,在他是隔膜的。据我的耳目经验所及,有些写家,小说、诗歌做得尚可,到了记事便不大行,这里面的根结,由此约略可以推知。
照常例,把自感中意的零散文章辑为一册,起名,习惯拿里面某篇的原题冠全书则可,而书中没有《旧时明月》这一篇。推想书名是单起的。一问王彬先生,果然!是从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诗句化来,神意甚暇。一书的古调,含在这个名字里了。虽无把酒问月的潇洒风神,忆旧追往的心思究竟不可看轻。

还要加说一句。《旧时明月》的装帧,朴淡简素而愈显古雅,设计者对那轻清的文味,真是吃得透。钟叔河先生对胡颖创作的《沈从文别集》封面最喜欢,说“看起来舒服”。这话,我也借过一用。

顶:203 踩:197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9 (720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12 (696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