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读书人的傲气与魅力

读书人的傲气与魅力

来源: 《中青出版通讯》    作者:逸玟    2011年4月15日    字体:     浏览:1236

最近教《论语》,我在课堂上跟学生们聊着那群卧虎藏龙的孔家弟子。只要说到故事,不论大人或孩子,眼睛总是发亮的,因此我便滔滔不绝地加油添醋。我喜欢将孔夫子昵称为孔老师,将班上莽撞直言的学生比为子路,爱耍嘴皮子的学生比为子贡,正讲到精彩之处,突传出鼾声,我便会高喊一声:“宰我啊!昼寝。”相隔千年,孔门的师生互动仍栩栩如生。

以前有句广告词说:“我是当了爸爸之后才学会当爸爸的。”我也是当了老师后,才能深切感受身为人师的辛劳与甜蜜,甚至恨铁不成钢的悲愤(为此我常常胃痛跟头痛,喉咙痛已成为家常便饭)。对于带领我进入学术殿堂的恩师,我一直是又敬又爱又畏(就像颜回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乎焉在后)。回想起跟在老师身旁的点点滴滴,回想起陪老师上阳明山收拾老屋的片片段段,就会连带牵引出老师曾经零零星星向我诉说的往事。《宁作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3月版)彷佛一本活动相簿,将所有珍贵的回忆次第舒展,让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都获得了一个安身立命的空间。

《宁作我》是一条思念恩师的通道。字里行间,老师流露出一贯清新洒脱的叙述笔调,不蔓不枝、不急不缓地挑选生命中最值得分享的段落,简洁而利落地陈述独到见解。书中提到写字和送礼的生活细事,总是自然流露出一抹传统文人的浪漫情怀以及卓然不羁的傲气。

大学时代,我着迷于玩泥巴,但总是不愿随意赠送我的作品,一方面是怕技术不够成熟,另一方面,担忧自己的心血结晶白白遭受践踏,因此往往以交换的方式,流通着对艺术的爱好。艺术,见仁见智,唯不可缺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不需多余的言语和华丽的粉饰,直指本性,彼此心领神会,相知相惜,吟咏低回,不离不弃,是对创作者的礼赞与尊重,这也是不愿作应声虫、墙头草,天地之间,宁作我的器度。书如其人,老师不论在研究学问和带领学生上,一直都是真诚的典范,这是学生敬爱老师的缘故,也是老师的魅力所在。

修辞立其诚,辞需达意,有了丰沛的情感和足够的材料,更要选择合宜的形式加以呈现,就像有了优质的泥土,也需要一把良好的雕刻刀,才能造就不朽的传世之作。《宁作我》特意拉出“你”和“我”两条主线,营造出自问自答的奇特氛围,即使读者不熟悉当代叙事学,静下心来阅读,便可发现两者的有趣关联和差异。“我”是人们自我介绍时最常使用的人称,但也是最正式最保守最通俗的用法,能够通行无阻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观点,“你”则站在反省的对面,冷静地检视另一个自我,读者可以跟著作者的思绪,一同观赏着「你」的出场和隐没,感受童年的淡淡欢乐与沉重哀愁。两种人称的替换在书中毫不影响叙述的连惯性,反而能产生一种既亲密又疏离的美感。

我特别偏爱“点状结构”的说法,那让我的脑海中浮现远古的结绳传说,每一结象征人生的每一关。老师说过他属蛇,多采多姿的经历就像饱经蜕变的蛇皮。或许一个结就是一个劫,但却能屡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结成智慧的果。听说有些原始部落的绳结以色彩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闭上眼,我似乎看到《宁作我》像一张散发出熠熠光辉的蛛网,每一个交会处结着或大或小的结,静定而安详地幻化出缤纷的迷人。

顶:195 踩:24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54 (665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28 (659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