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期刊导读 >> 农村青年 >> 一位惊动联合国的生态农民

一位惊动联合国的生态农民

来源: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作者:李保    2010年12月08日    字体:     浏览:1105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官员称:“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任务不单指高楼林立的厂矿,也指辽阔无比的乡村,亚洲杨模式完全可以借鉴。”普普通通的湖南省桃江县大粟港镇红云村农民杨国锋,再次引来了世界关注的目光,说明他32年潜心探索、32年奔走呼吁为地球“降温”的路子走对了!

山坳里开发出伟大构想

1970年,15岁的杨国锋初中毕业后正式加入务农的队伍。虽然只有15岁,只是初中生,但杨国锋已经是当时那个山村里“最有文化的人”了。回乡两年后,他便被乡亲们选为“生产队长”。

担任生产队长后,杨国锋尽职尽责,带领乡亲们“战天斗地学大寨”,天天吆喝着上山烧荒砍树造梯田,下田精耕细作种粮食,可累死累活,就是翻不了身。山上的树砍光了,造成了的梯田一遇山洪就被冲垮,只好第二年再造。全队100多人,每年要吃掉国家3万多斤返销粮。“这不是勤劳的日子,也不是中国人民前进的方向。”杨国锋这样想着,便萌发了为农民探索一条发展高效农业之路的念头。

那时候家里很穷,杨国锋好不容易凑了120元钱,从新华书店抱回了《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生态学原理》、《土壤肥料》和《农村养殖》等一大堆农业科技书籍,一有空闲就细心阅读起来。

杨国锋从书中了解到,国务院曾提出“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防止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他觉得日益恶化的环境与飞速增长的人口越来越不相适应,自己作为一个知识青年,有责任带头在中国农村走出一条现代生态农业的路子。于是,建立“杨氏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这一伟大的构想在他的心中发了芽。

要实现这一构想,必须有实验基地。1980年秋收刚过,队里要分责任田了。杨国锋的家在半山腰上,山脚下有4亩冷浸田,谁都不愿意要。吵来吵去,大家觉得要分就每家每户都搭点“零头”,权当是点“废田”。谁也没有想到,杨国锋夫妇那么“傻”:“那4亩田我们全要了……”大家听了之后目瞪口呆。没想到,他们夫妇越说越“离谱”,“我们要在这4亩田里唱一台大戏。挖一口大池塘,在池塘上砌一栋大楼房,悬空给塘里的鱼纳凉;塘岸建一排猪栏,猪栏上建一层鸡圈,鸡粪落下来是猪食,猪粪猪便汇拢排进建在旁边的沼气池;沼气渣排入鱼塘用来喂鱼,沼气除了用来生活照明和煮饭煮菜外,还通宵达旦点在池塘上,诱捕飞蛾,坠水的飞蛾又成了鱼们的美食……”

杨国锋夫妇的选择和梦想顿时成了红云山冲里的“头号新闻”。消息传开,乡亲们笑言:盘古开天地,谁看见过“猪粪能生火”?他们简直在白日做梦!

责任田一分到手,杨国锋夫妇的第一招,就没让乡亲们看懂。他们把房子拆了,在4亩冷浸田的旁边搭起一个工棚,破釜沉舟地干了起来。为挖沼气池,他们挖断了10多把锄头、挑断了6根柞木扁担,磨烂了几双胶鞋,两岁的女儿因无暇照顾几次掉进了池塘,幸亏旁人及时发现才得以相救!经过一番奋斗,两个高标准的沼气池最终建起来了。沼气池内壁的钢筋水泥凝固后,激动得杨国锋夫妻立即放入几十担猪粪,当天夜晚11时左右,气压表上指针上升到20℃。到第二天,放掉导气管内的新鲜空气后一打火,炉灶内就“呼呼”冒出了淡蓝色的火苗,张建珍一连烧开了两壶水,令夫妻俩兴奋不已!能源专家们说,沼气池一般来说要建在地势较高的干燥处,冷浸田建沼气池渗水太快,四周稀泥多施工难度大,而杨国锋成功了,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杨国锋建成了沼气池,红云村群众奔走相告的是这样一个消息:“猪粪能生火!”

沼气照明一来取代了生活用电,节约了大量能源,二来池边的诱蛾灯夜晚引来了大量飞蛾,为鱼提供了天然饵料,而且沼气渣再入鱼池,鱼粪与塘底的淤泥再用来作为果树和其他农作物的肥料……这样以养殖为龙头,以沼气为纽带,以绿色为根本,形成了立体良性大循环生态模式,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第一年,杨国锋夫妇养了3批肥猪,每批100头;养了3批肉鸡,每批500只;鱼塘里投入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和水鱼,立体混合放养……一年辛勤劳作下来,还了贷款,杨国锋夫妇净赚3万元!这在当时的农村简直是“超级富豪”了!

富而思进,扩展“杨氏模式”

消息传出,“生态夫妻”很快成了“新闻人物”。 

1986年,杨国锋作为全国十亿农民的惟一代表,出席了全国生态农业研讨会,并在会上介绍了自己打造“生态农业家庭模式”的历程和体会,他疾呼每个农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遏制大地沙化、退化、热化、恶化!农业部专门发文推广他的做法,引起空前轰动。会后,有关官员和专家专门赶到湖南“杨国锋生态农业示范园”考察,称赞他们创造了全国“家庭生态农业一种最好模式”。此后几年,全村260多户人家,在杨国锋夫妇的指导和带领下,有近200户建起了种养结合、综合利用、立体经营的庭院式生态农业园。山上的林木长起来了,丘岗山地变成了一座座果园,整个红云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们怡然自乐,仿佛生活在“桃花源”中。杨国锋夫妇在鱼塘上盖起一幢3层小洋楼,完全实现了他们当初的梦想,又在院内种上花草盆景,建起几个观景台和钓鱼台,杨家仿佛成了一座“休闲山庄”和“农家乐”。 

1992年6月10日中午12时左右,10多辆小轿车停在杨国锋屋前那长长的柏油路上。来自中国、日本、美国、印度、巴西等国的100余人一起下了车,走进杨国锋的生态农业园。那位棕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先生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团团长贾拉鲁定博士。贾拉鲁定团长率大家兴趣盎然地参观着杨国锋夫妻的生态农业园,连连称赞道:“杨氏模式,属于世界”,并在亚洲、非洲多地推介。

此后,贾拉鲁定先生几乎每年都要打听“杨氏模式”的发展情况,几乎每到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国家都要宣传一番中国的“杨氏模式”。

1996年,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珠海市,成立了一个现代农业联合开发总公司。公司老总以及珠海市领导同志从新闻媒体上得知杨国锋的消息后,当即来到了杨国锋的家门口,诚心邀请这对夫妻到特区传经送宝,并许以种种优厚待遇。

1997年初,盛情难却的杨国锋一来到珠海,就被任命为联合总公司生态农业开发部经理并主持珠海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杨氏生态农业项目,他的妻子张建珍负责财务。珠海市政府划出1500亩山地,拨出1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杨国锋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开辟出了一口10亩、两口8亩的鱼塘,一口5亩的甲鱼塘,10个100立方米的沼气池,引进了1万头良种猪。另辟一个10亩的芒果园、一个200亩的荔枝园,一个10亩的桂圆园,毫无保留地运用自己的“杨氏模式”建起了一个高标准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2001年10月,杨国锋夫妇携着两个女儿返回了家乡。

回乡之后,杨国锋夫妇看到家乡的状况与他们赴珠海时已大不一样了。自己家的那个“生态农业园”已全部荒芜,乡亲们也早已不搞他们当初领头的那个“生态农业”了。年轻人大多跑到外面打工去了,“生态农业”没人弄、也没法弄了。

看到这种情景,杨国锋夫妇有些沮丧,还有点后悔。在家里“闷”了几天后,杨国锋向乡亲们表示:“我要继续搞生态农业,而且要搞得更好,要把红云村、桃江县、湖南省建成生态村、生态县、生态省!”乡亲们听后,嘲笑他又在做“白日梦”。

“说破嘴皮子,不如做出样子。”杨国锋决定先静下心来着手恢复和发展自己的示范园,同时又向县政府提出建设生态县的建议。

经过9年的艰辛努力,至今,杨国锋把自家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再次搞得有声有色,年收入已突破20万元,并根据在珠海闯荡的经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建立起了“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跨村、跨镇吸收那些热心生态农业的农户参与,在当地形成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气候。

全国10多家大学、科研院所的有关专家获知杨国锋回乡再次创业和推广生态农业的情况后,纷纷主动担任他的技术顾问,这令杨国锋深受感动和鼓舞!

为进一步推广生态农业,杨国锋博览气候变化、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方面的书籍,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他利用自己全国星火科技带头人、省劳动模范和人大代表的身份,呼吁社会切实保护环境,并努力把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变成政府的行动。2009年,他把1.5万字的《论生态环境建设与我国发展前景》寄给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他在信中写道:“全国每年水土流失面积扩大三分之一,每年退化草原面积8亿亩,每年5亿人喝着污染水,每年排放的污染物可以堆成几座山……这些都是人们‘乱来’惹的祸。”他认为,冰川融化、世界变暖是个危险信号,如果人类禁止掠夺性开发,自觉减少碳排放,自觉保护秀美山川,地球的“体温”就不会升高。他建议用生态学、环境学、气候学原理指导中国农村的发展。

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官员称:“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任务不单指高楼林立的厂矿,也指辽阔无比的乡村,亚洲杨模式完全可以借鉴。”这说明杨国锋32年潜心探索、32年奔走呼吁为地球“降温”的路子走对了!

32年艰辛,历经磨难不言悔

32年来,杨国锋为给地球降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但这30多年来对他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经受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1992年,他第一次拥有了“干部”身份——村支书,兴奋点也随之发生转移。做“村官”4年,他的生态农业快速滑坡。在他做村支书的第二年,沼气灯彻底熄灭。在他卸任的1996年,沼气重新被柴火取代,数量不多的猪被草草处理。从1986年开始,杨国锋因为接待参观损失惨重。那年他养猪104头,仅出栏70头,亏损4700元。当年,饲料价格上涨,猪价下跌,一位县领导提醒他:“能够出栏就要出栏了。”但杨国锋担心,出栏后,参观者大老远过来,看不到猪。于是出栏时间被拖延了20多天,直到实在撑不下去。他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悔:“如果提早出栏20天,还能挣1万多元。”

1995年,他有60多担红薯没有及时收回,因长时间的雪雨冰冻烂在了地里。2002年,他和妻子利用早晚时间整理好3亩地,准备插上红薯苗,但没能赶上最后一期雨季,随后遇到长时间干旱,土地荒废。喂猪吃的青饲料都只能找两个弟弟和岳父解决。

杨国锋的农业生态园出名后,迎来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在杨国锋的印象中,多的时候,“来自五六个省,密密麻麻都是人”,“只有西藏没有来人”。

有的考察团,想试试杨国锋的沼气能做多少人的饭菜。他便高兴地应允下来,从池塘里捞出3条鱼,宰杀两只五六斤重的鸡,准备一些蔬菜和鸡蛋,请来一位村民帮忙,摆下6桌饭菜。

养的鱼和鸡,有多少进入了这些参观者的嘴里?杨国锋只知道,“很多很多”。一块多钱一包的长沙烟,他经常一天要发掉好几包。

更多的是三五结伴前来取经的农民,“有的是村组派出的代表,由大家凑钱,有的从信用社借款或者卖了猪和鸡筹路费”,他们常常好几天吃住在这里。有时,杨国锋还要资助他们一点回程的路费。

杨国锋从厨房拿出一根茶树棒,大约两米多长,粗如手腕。这是当地打擂茶的工具,一般用到一米左右长的时候,就弃而不用了。这样一根茶树棒,普通家庭能用几十年。杨国锋家里客人多,10年内用掉了四五根。

杨国锋接待似乎没有尽头,还要不停地开会、作报告、写信。30多年来,他举办讲习班900多次,在全市47个乡镇巡回传授经验。仅这些,杨国锋就开支50余万元。

杨国锋当时根本没有考虑钱的事,如今身负巨债。靠助学贷款读完大学的两个女儿也在帮家里还债。杨国锋给笔者列了一份债主的名单,借款超过千元的有48家其中13家超过了1万元,最大的一笔借款是7万元。债主大都是个人,只有几家银行和信用社。大概从10年前开始,远道而来的参观者与态度各异的讨债者,常常在这里不期而遇,让“很讲面子”的杨国锋非常尴尬。

令杨国锋记忆犹新的是2005年7月的一天,他非常高兴地把县政府办副主任等3名干部迎进了家,妻子跑进厨房去打擂茶。他打开一包烟,还没来得及递过去,突然涌进十几个人,有的抓着他的头发,有的卡住他的脖子,有两人使劲抓着他的胳膊,把他打翻在地往外拖。杨国锋被强行塞进了车里,正好被一位村民看到,大喊,“有人抓杨劳模了!”100多名群众冒雨赶来围住了车。下车后,杨国锋拿过一个村民手中的扁担,把车窗玻璃砸碎。

那是县法院组织的一次执法行动,当时距离判决才一个多月,起因是杨国锋未服从法院判决,归还某单位的借款本金15030元和利息14779元。杨国锋提供的证据表明,这笔1996年的借款,他其实已还清了最初的本金,只是由于“利滚利”,欠款连本带息一直飙升。

2005年10月,杨国锋因“聚众闹哄,冲击执法现场,毁损公务车,阻碍执行公务”,被县公安局拘留7天,“与一群小偷扒手关在一起”。“我太气愤了!”杨国锋回忆往事,突然沉默下来,慢慢收拢拳头,两手紧握在一起,身子一阵颤栗,泪水滚出了眼眶。喉结紧缩了两次之后,吃力地吐出一句话,“我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雄关漫道,耕耘不止,面对未来的生活,杨国锋坚定地说,他今后的计划是:要建一个以红云村为中心的5000亩生态农业基地,作为全省的一个大型示范基地。开发建设成功后,用三五年的时间,在桃江县推广,然后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湖南全省推广,一举把湖南建成全国第一个“生态省”。现在,杨国锋正精心整理他给国务院和有关国际组织的《紧急信》,继续为地球“降温”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尽自己的力。

杨国锋说:“要是基地建设好了,我们要邀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与原秘书长安南来看看他向往的生态农业到底是个什么样,看看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是个什么样……”

顶:150 踩:143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36 (617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28 (639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