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企业动态 >> 《红楼: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出版座谈会 在京举行

《红楼: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出版座谈会 在京举行

来源: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作者: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2023年2月24日    字体:     浏览:12522
        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2023年2月20日上午,《红楼: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以下简称《红楼》)出版座谈会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召开。

        本次座谈会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北京大学指导,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主办。




        《红楼》由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韩毓海教授和青年学者陈斓共同撰著,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教授作序推荐。

        出版座谈会上,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平,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任羽中,知名作家、导演刘毅然,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美东,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毛泽东思想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祝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读书》主编常绍民,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馆长杨家毅,北京大学团委书记户国栋,青年学者叶入荣等作了深入交流探讨。大家表示,这是一本让人入迷的书,文体奇,有史实之跌宕,又有评论之犀利;风格奇,思想锋利无垢,笔墨雄浑有情,纵横开阖。从作者飞扬的文字中,我们能强烈感受到作者的满腔忠诚,以及对自己所叙述的历史、历史人物和他们创建的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红楼》是大历史观统领的、有深度智慧的一册党史教材。

        李舫副总编辑认为,“《红楼》是一本关于孕育和寻找的书,革命先驱对道路、初心、方法的寻找贯穿始终。作者用一贯的磅礴叙事,写出了20世纪初的北大红楼。这是一本有温度、有激情的党史教材,它让党的生命在文学中再一次诞生。”黄平教授认为,“这本书挖掘出我不知道的史料,鲜活生动,一气读完。历史能够给我们真正的智慧、底气、勇气。”董振华教授认为,该书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子认真阅读,“从近代以来的伟大觉醒到伟大时刻的见证,从历史的变迁中看到波澜壮阔的伟大运动,从文化底蕴中发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让人们面对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政党、伟大的人民而肃然起敬。”祝彦教授认为,该书有正确的党史观,以大历史观著书,以严谨的学识进行叙述,富有情怀,“有史、有实、有事、有论,文章抓住细节、关注细节,但是没有拘泥于细节。用大历史观驾驭史料,摆脱了细节化与碎片化的倾向,功力深厚。”

        《红楼》是思想锋利、饱含情感的一本独特奇书。

        任羽中部长认为,一本书出版后就不属于作者,该交由读者去品读,“读《红楼》,思想锋利,风格犀利,我觉得很有价值。这本书既是我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成果,也是下一步党史学习常态化很好的教材。”知名作家、导演刘毅然则用“奇书”来形容,“很少有人把理论文章写得那么精彩,饱含感情,少用形容词、副词,而动词用得特别好,让我想起海明威和卡夫卡的叙事风格。”

        《红楼》是为青年用心打造的一堂历史通识课。

        程美东教授认为,这本书以红楼为舞台,“展现出以北大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救国救民的精神风貌。蔡先生的敢作敢当,鲁迅的‘铁屋’呐喊,还有高君宇等年轻人透露出的愤怒、狂傲,含有一种强烈的改天换地的使命感。”常绍民副总编辑认为,该书思考深远,落笔大气,不拘泥于细节,不被条条框框束缚,尝试新东西,在人物书写上也有非常大胆的尝试。杨家毅馆长提到,“《红楼》政治站位很高,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逻辑的必然、历史的必然深刻论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内容丰富,写作手法新颖,治学严谨、可读性强,学术性、文学性、艺术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红楼》是因缘际会下,两代青年隔着100年的一个对话。

        作者韩毓海教授谈到该书出版时,形容“感慨万千”:“五四运动是怎么突然爆发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北京大学诞生?我们查阅材料,实事求是,都在书里体现。从写观念史到写社会史,我感觉,重点是写人。有一个词叫‘因缘’,这些人为什么汇聚在一起,是为救中华人民于苦难。毛主席讲,在‘救众生’这方面,我们共产党人和佛教是一致的。书的结构怎么体现?真是一个因缘,‘救苦救难’,一下子就出来了。”

        作者陈斓博士回忆该书的创作时,则是忐忑又兴奋:“如何写出新意,打动年轻人?当时我的想法是首先要打动自己。邓中夏是1917级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一百年之后,我成为2017级研究生。这些师兄师姐亲切得像我的同学一样,我很关注他们当年怎样去找人生的出路。‘找出路’,是我们每个年轻人都要面临的一个人生命题。这本书,也是两代青年的一个对话。”

        “红楼飞雪,一时多少豪杰”。

        该书甫一出版即入选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党建网“党建好书”、长安街读书会推荐新书,被誉为一本教育激励广大青年和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继承永久奋斗传统、勇毅建功新时代的优秀之作,一本讲述蝶变、新生和希望,给人热血和力量的理想之书,一本启迪育人育才,锻炼共产党人心性心力的智慧之书。

        出版座谈会由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党委书记、社长皮钧主持,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汤杰、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总编辑陈章乐等出席,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董振华作书面发言。

顶:64 踩:66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6 (189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45 (172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