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大国殇

大国殇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李永慧、杨颖    2016年4月14日    字体:     浏览:1323

这是一部全面系统讴歌波兰人民英勇抗击强权、争取民族独立的史书,一经付梓,即万众瞩目:“波兰到底经历了些什么?这成为二战史实的一大空白。……直到哈莉克•科汉斯基写出了英文版的全面的波兰二战史,才成功填补了这个空白。”(《经济学人》把该书评为2012年度最佳历史图书,并奉上上述评价)

波兰二战功勋的全景展现

走进哈莉克•科汉斯基完整再现的波兰二战历史画卷,我想你不会不扼腕于波兰人在灭绝营、集中营、隔离区惨遭法西斯毒手的细节,不会不陷入对昔日大国被肢解瓜分的谜团和沉思,不会不震撼于波兰人为复国、强国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的苦难与辉煌,不会不惊叹于克拉科夫号角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哈莉克•科汉斯基,这位出生于英国的波兰裔历史学家,其父亲曾流亡哈萨克斯坦,后加入波兰流亡政府下的安德斯部队,1946年在伦敦与其母亲相识,与家人经历了除犹太人大屠杀以外,波兰二战期间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占领、入狱、流放、饥荒、苦役、隐姓埋名、加入家乡军和地下政府、在波兰共产主义军队和第二军团服役等等。正如作者所言,其“家庭成员的经历可以帮助重现无数波兰人在二战时期的共同经历”,正是这一家庭环境,天赋其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同时也决定着本书的立场、观点和基调。

基于波、英、美、俄现存的历史档案,科汉斯基用客观公正的语言、生动盎然的笔力和宁静柔韧的画面感铺就的路径,详细考证了从1919年波兰第二共和国复国到1939—1945年的战争岁月,“呈现迄今为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完整的波兰人和波兰的历史”,并一直延伸至1989年抗苏斗争的胜利。著作最可贵之处,在于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她首次站在国家全局高度,从政治、经济、军事、人性等多个角度,客观评价了波兰的地下政府、伦敦支持的流亡政府和苏联扶植的临时政府等不同政治派别,在领导波兰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英勇抗击德国法西斯过程中的功过是非;首次热情讴歌了隶属不同政治派别的四支军队为二战胜利所建立的彪炳史册的历史功勋。从第一支军队的西部沙漠战役、诺曼底登陆,阿纳姆的市场花园行动到波兰第二军团的卡西诺山战役,从波共第一军团的东部前线作战到至波兰家乡军的华沙起义,从破译恩尼格玛密码到截获V-1、V-2火箭图纸,从波兰飞行员在大不列颠上空的杰出表现到波共游击队的深入敌后,通过对这些史实的精准连接,向世人清晰地昭示:这个曾经诞生了哥白尼、居里夫人等科学先驱的伟大国度,以损失1/2土地和1/5人口的代价,为二战胜利付出了应有的担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殊勋。

直面人类灵魂的深刻拷问

战后,波兰战胜却犹如惨败,宛如法西斯德国的下场,既遭盟军羞辱,又被迫裂土分疆,并在40余年中沦为卫星国,受尽强权弹压。对这一原因的成功追溯与剖析,恰恰是科汉斯基的过人之处。她仿佛遗传了现实主义鼻祖——修昔底德独特深邃的眼光,游刃有余地将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等谋国老手的所思、所言、所行的经典时刻刻画得淋漓尽致,从而把波兰胜败命运翻转的原因提升至国际政治的高度。当此之时,以卡尔《20年国际危机(1919—1939)》为标志,正处于国际政治由自由主义理论向现实主义理论回归正统的过渡期,均势理论、地缘政治理论、分而治之理论、生存空间理论……可谓百家争鸣、大行其道,催化着国家之间为了利益绑架民众尔虞我诈。作者深谙此理,以深刻连贯的笔力,将二战前夕英法对法西斯德国绥靖以祸水东引,对初期波兰遭受德国闪击时的背叛与抛弃,中期苏联对华沙起义的隔岸观火,以及后期英美合谋将战前波兰一半领土交换给苏联等血淋淋的历史事件拼接成一幅国际政治导视图,清晰地展示出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中赤裸裸的丛林法则:“强者随心所欲、弱者任人宰割。”国际社会没有守夜人,国家实现安全的唯一可靠手段是自助。

对国际政治的精巧暗示,或许只是作者通往终极目标的一个阶梯,作者的终极目标,看似是表面的“激发出关于这个极度多样、复杂和精彩的历史课题的全新讨论”,却是最终要引发关乎人类未来的全新讨论,进而召唤一个大国的使命担当。全书中,作者花费巨力,通过浓墨描写波兰人在哈萨克斯坦遭流放劳改、被饥荒消灭的悲惨细节,300万波兰犹太人被送往海乌姆诺、索比堡、贝乌热茨、马伊达内克、奥斯维辛和特雷布林卡集中营以工业效率快速的屠杀细节,2.5万名波兰军官和政府官员在卡廷森林被苏联戕害的细节等等,来质问因何社会越发展、科技越进步,却越会出现以机械化速度实施人吃人这样的怪象?其主旨就是对人类灵魂的拷问与最终审判,目的在于告诉世人:人类未来不在别处,只在于人性的抑恶扬善。作为国际社会基本行为体的国家,尤其是作为力量一极的大国,不但要引领科技文明,还要呵护人类精神家园,这是人类通往幸福未来的大道、正道所在。

基于大国担当的现实反思

人类美好未来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全体人类共同持续的努力,尤其依赖于具有担当精神的大国的强势护航。如何保持好这些大国的国力、国势与国运,避免大国的滑落、衰落与悲剧,是问题的重中之重。对这一问题,科汉斯基提供了国际政治视阈下的答案,这既是本书具有强大解释力和生命力的最大亮点,同时也因其只考察了国际政治各行为体仅作为受动者的一面,而没有进一步考察作为施动者的一面,尤其对大国行为体影响与塑造国际格局变动的功能、方式、路径着墨不多,也恰恰造成一些局限:仿佛二战以来波兰人所遭遇的背叛、被塑造,根源只在于宿敌的强大,以及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强势,而对于波兰自身分裂、腐败与孤立的深层原因,对于自身未能与时俱进驾驭现代文明而造成国力转化链条的断裂,对于自身社会理论与科技文明发展的不同步,对于自身政略与战略精准匹配对接的失序,却没有更多笔墨,这些都从根本上影响着大国命运从现实到理想之间距离。
(李永慧、杨颖,转载自《光明日报》)

顶:178 踩:168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7 (590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27 (569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