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 资讯 >> 书刊评介 >> 尚食:为故园招魂

尚食:为故园招魂

来源: 深圳特区报    作者:邹金灿    2014年12月09日    字体:     浏览:1327

许石林先生是一个食家,自己也做菜,做得有声有色。但无论是品食还是做菜,都不会让他暖暖姝姝于此。《尚食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8月版)副标题“舌尖上的文化”,因略显庸俗的缘故,不为他所许,但仍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他的野心。

翻两页书就知道,他谈的不是美食,是故实,是文化。

“文化”二字,仍显空洞。许先生所追求的,是“为故园招魂”。钱穆先生是许先生所钦佩之人,钱先生“一生为故国招魂”,许先生的“为故园招魂”,与钱先生有殊途同归之趣。书中种种关中风俗,琐细而不烦腻,他所谈的众多礼仪,是生长于南国的我所陌生的,但礼仪背后的精神,分明可见“亲亲之杀、尊贤之等”,与故国风仪接通血脉。
所谓文化,须持之有故,因时损益,其指归是每个人的日常德行。《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许先生明白,与其坐而剧谈“文化”,不如起而诵说旧礼、躬行古风。书里所谈到的关中风俗,未必是读者所关心的内容,但因其承载古道,能让读者一窥民德之厚,他都不惮繁冗地列举起来。

这种志趣,大抵坐实了某些人对许先生的“腹诽”:老顽固。他固执地坚守文化本位,口中出现的高频语句是“古人如何如何”。然而嬉笑怒骂的文字,未能掩盖他希踪先贤的野心:中国必不亡,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严复语)。

翻开钱穆先生晚年的著作,触目可见的都是钱老先生谆谆告诫后生须多寓目古书。其实人们对典籍的束阁不观,对本国故实之陌生,自民初就已蔚为大观。许先生不是友邦人士,不会为此莫名惊诧。不读典籍而丑诋中国传统文化,是许先生不能容忍的。他同样看不过眼的,是人在日常行止上的失礼——这跟阅读经典没有决然关系,他告诉我们,关中老妪未识一字,言行举止却在在得宜,令人如沐春风,因为她们能从长辈口耳相传的人物事迹中学到正心诚意。

文明陵夷已百多年。于今学者,往往侈言建制,特别是微博时代,持一看似不可颠覆之普世真理,登高而呼,顷而令闻广誉施于身。如果说这个就是时代潮流,那么许先生是错过了。

然而这个错过一点也不可惜。邃古之初,贤哲制礼作乐,播传六经,着眼点就是修己立人,这是一种最直接而深刻的用意。古人传经,特别强调 “圣人垂训”。许先生不传经,他传古人之精神,目光放在德行品格上,这看似破碎害道,实质深切而著明——通过他批评的、他所尊崇的,看官自然明白,古人傲立于天地间的精神,并未泯灭。

两千多年的积淀,确非一百多年的颠覆所能尽泯。文明的重光,需要后圣君子的涌现。我们未来一两代人,所能做的就是耕耘礼仪土壤,以待后圣君子的出现。

凡庸如我辈,所应、所能做的,不是侈言建制,不是崇洋媚外,也更非厚古薄今,而是保留这个国度的文明血脉。此所谓文明血脉,章太炎称为“国粹”,包含三个内容: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

许石林先生书中所说的、书外所做的,就是存续种种优异的“人物事迹”。这位“老顽固”,以卑下自守,不矜不伐,于是常不自觉地做一些自己都觉得不甚高明之事,例如追看一部热门电视剧,然后写一本“损品”之书,指出剧中种种荒谬不经之处。但其事虽微,其旨却大,庄谐俱下的文字,潜藏着他对浅薄浮夸、率兽食人风气的痛心。

作为关中人,许先生宗仰关学鼻祖张子。张子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今天已经没人能做到。许先生并不讳言自己也跟很多人一样,已不能克绍先贤箕裘,但他热切希望至少有人能“为往圣继绝学”。于是,他对读书得力的年轻人,从不吝惜揄扬之辞,尽管自己并非身处高位,也想办法多给对方展示机会,甚至帮忙找工作。

关中之地远去,关学精神不绝。这位身材魁梧的关中大汉,有一颗赤诚的希贤希圣之心。如果说他有什么野心,那就是希望古道不绝、礼乐存续。

顶:216 踩:172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59 (637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51 (650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读者服务|经销商服务 |作者服务|人才招聘|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2031540号-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1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704号